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其消解策略
2020-04-12叶官谋
叶官谋
摘 要: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部分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和贯彻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忽略思政内容、消解正能量课程内容甚至有意提取课程内容的消极面。主要解决策略:高校各层面都必须高度重视,真正形成合力;建立、出台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度;认真编写、探索出符合地方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教材、教法等,同时科学调配师资力量;树立课程思政育人榜样,做到以点带面。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中文本科;存在问题;消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10 — 0161 — 03
一、引言
当前意识形态错综复杂,全球思想交流、交锋、交融更为频繁。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3〕教育部陈宝生部长也专门提出要求:“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4〕
而在众多的专业课程中,除了思政专业以外,其余专业课程所含思政内容最为集中和丰富的专业为汉语言文学业。因此,认真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短板,才能真正使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进行有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良好教育,与思政专业课程一道同向同行,步调一致,合力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各项具体目标,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部分任课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和贯彻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尽管当前中央和教育部多次强调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下发了一些指导性文件。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此项工作的落实和推进情况仍然不尽如人意。根据本人网上调查问卷和电话对10个省份共2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进行了解,全国至少有20%以上的地方高校对于此项工作存在“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由于面对的是新情况、新课题、新考验,负责具体操作此项工作的地方高校二级学院一般都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思想意识,致使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方面,依然处在起步阶段甚至仅仅是着手准备的样态。在此种情形下,尽管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育人内容,但教师还是习惯于沿袭过去的那一个教学套路,没有真正将课程思政育人提升到应有高度。这是当前各地高校所存在的最为重大也是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忽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内容以及一些应当讲授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知识。一些觉悟相对较高的党员教师(据调研全国13个省区共20个学院情况,这些教师约占学院总人数的40%)虽然知悉专业课程也有着育人的重要使命,也部分地了解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要求尤其是党中央和教育部提出的一些意见和要求。但实际上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他们只是偶尔进行有关思政方面内容的讲授,距离应当讲授的课程,育人内容和要求差距较大。对于地方文化的讲授,更是罕有涉及。事实上,关于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各地都存在一些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文化特色,如广西壮族人民具有体现其性灵思想的壮族山歌,完全可以将它作为辅助教材的一部分内容予以介绍,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祖国大地上各民族文化的鲜明特点和独特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又如山西、陕西的民歌,新疆、西藏的歌舞文化等等,均可用作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课程育人的特色内容。而目前的情况是,不少教师只看到汉语言文学本科课程中的专业性知识,并认为只要将这些内容教授给学生就算是完成了自身所有的工作任务,致使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在内容方面尤其是地方传统文化育人方面存在较大缺失。
(三)一些教师曲解本来具有正能量的课程内容,并有意提取课程内容的消极面。例如近两年网上热传的华中地区某高校一位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程教师在课堂上就以冷嘲热讽的方式,对中国历代那些事实上德才兼备的文学名家进行奚落、嘲笑,毫无正能量可言。简言之,他们试图以嬉笑怒骂的授课风格吸引学生,完全不顾及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在其有意或无意的诱导之下滋生了游戏人生等不良思想。更有甚者是极少数教师在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充斥着怨气、戾气、匪气的氛围,实在令人堪忧。
综观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存在问题之原因,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陈旧的思想观念所致。据笔者网调和通过各类通讯群了解到,全国至少50%以上的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存在陈旧思想观念,认为术业有专攻,专业课程教师只要教好本专业课程知识,思想教育也就自然到家了;有些教师则认为专业课程讲授思政内容会让课程专业知识传授进度受到影响、内容受到挤压。正因如此,导致一些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事实上长期存在几乎“清一色专业知识”的现象,思想政治专业课程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是同向同行,而是各行其道,各行其便。
二是无通用实践模式可循。根据笔者网调统计,约有30%的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师尽管对课程思政育人思想具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尤其是其所教授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具体要求、评价考核标准等方面问题十分困惑,让其对此项工作感到力不从心、望而却步,不愿触及或者只是随大流应付了事而已。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如北京、上海、山东等地高校尽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也积累了一些可行的经验,但事实上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模式和确保该模式顺利推行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来。这就使一些教师存在着观望、等待、依赖上级提供直接可用模式等不良思想意识。
三是约有20%的教师(该数据是通过了解13个省共20所地方高校的相关学院统计情况所得)存在懒惰和混日子的不良思想倾向,缺乏创新精神。这不仅体现在这些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工作中,还体现在其面对人生的态度甚至其生活细节等方面。如有一些教师,其所命名的微信、QQ等昵称为“混世人王”“游戏人生”等。在新时代教书育人的实际工作中,这些人总喜欢怀想过去,害怕吃苦,爱发牢骚,甚至拒绝接受工作安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当接到新课时,他们大多习惯于蹭他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授课教案,不思与时俱进。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问题上,他们认为此举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和精神负担,浪费了他们娱乐的时间和精力,是多此一举。因此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方面,他们根本不愿意去作任何思考,更不愿意在实践当中进行应有的探索、研究、创新。甚至有时即便有人向他们提供专业课程思政的理念、方案甚至教案,他们也常常置之不理,依然我行我素。
三、消除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地方高校各层面都必须高度重视,真正形成合力。各地高校在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思想意识的提升方面,必须常常讲并形成常态。首先是每所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校都要結合自身实际提出并强化课程思政育人的整体理念、思路和要求,每个学期召开一次全体教师大会进行宣传强调和总结此方面的工作情况,让每一位教师都认识到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领衔专业的课程思政已经上升到整个学校的层面予以推行和强化,是不可逆的新形势;其次是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二级学院要在学校总体指导思想、思路框架和基本要求内加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宣讲力度,让广大专业课程教师真正明确这并非二级学院的额外考量,而是党中央根据形势发展、教育现状所作出的决定、要求,是学校根据上级指示进行的与时俱进的创新举措。这样不仅能够让各高校更好形成上下一致、合力推行新举措的良好局面,还能给予二级学院坚强有力的舆论导向支持,从而促进此项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二)各地高校都应当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工作上出台应有的管用文件尤其是激励制度等文件,这是二级学院得以具体开展工作的重要指导纲领和前提条件。各地高校根据中央和教育部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出台有关较为管用和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文件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包括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内的所有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工作落细、落实、落小的必要前提。其内容至少应当包括对二级学院在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方面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包括课程思政育人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思政育人教材的选择和辅助式教材的编写,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方式方法的开拓创新以及实施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激励机制等等,以真正给予二级学院在课程思政育人工作上较为明确管用的指导。前所述及,全国各地高校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尚处于初始阶段,各地高校等待观望的现象仍较为严重,因此教育部应当在通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提出一些更具共性和切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地方本科院校提出一些有别于非地方高校的额外要求,以便地方高校能够较好地根据教育部要求,在充分调研本地教育教学特殊资源等方面的基础上提出、制订好本校更为符合本地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指导二级学院实施课程思政育人的工作举措,促使二级学院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工作上能根据这些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要求和举措,制定出更细、更为管用的实施方案。
在众多需要制定的各类文件当中,有力有效的激励制度类文件尤为重要。激励制度的制定应当提升到国家层面以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层面,即教育部和各地教育厅(委)都应当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一定的奖惩办法。如教育部可以出台关于此方面工作的考评指标,用以评价各地教育厅(委);各地教育厅(委)则出台有关此方面工作的考评规定,用以评价各地各高校;而各地各高校则对所属二级学院出台更为细致的奖惩办法;至于二级学院,则出台对于每位任课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工作方面的奖惩细则。各层级的这些激励举措,都应当尽量做到多干货、真管用。就各地高校而言,应当根据地方教育厅的评价要求,认真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激励制度,对于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方面做得较好的二级学院,每年年终绩效均给予适当奖励,对有关人员给予重用、提拔。反之,则适当扣减其一定绩效,并问责有关行政管理人员。而作为具体管理者的二级学院,应当从更多更细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对于那些置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于不顾的教师,视其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扣减绩效、调减所任课程甚至暂停授课令其反省、调整其工作性质等方式,促使他们真正将应有的心思用于课程思政育人上,取得应有成效。
(三)必须认真编写、探索出真正符合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教材、教法等,同时调配好师资力量。首先,在教材的选用上必须认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去选用“马工程”系列教材。如果本课程“马工程”教材尚付缺如,应当组织本校力量或借助外校力量,结合本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按照中央、教育部有关精神和各地教育厅的要求灵活编写既符合国家要求又切合本地实际的辅助性教材。例如在壮族地区高校,除了要将上级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编入教材以外,还可以将壮族刘三姐的经典山歌内容加入到辅助性教材中去。这样不仅可以让广大学生体会到山歌之美,还体会到壮族精灵刘三姐为了百姓不顾自身安危的无私无畏精神,对刘三姐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公正等人类真理感悟深刻,更易让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教师的科学调配。当前的师资情况实际上不大符合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要求,因为各地高校不少文学院(文传学院、人文学院)事实上没有足够的能够做好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师资。因此,当前可以考虑科学调配给此类学院至少1名思政专业教师,让思政专业教师在上好二级学院思政专业公共课的同时,随时指导此类学院教师更好地发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内容,选取更为恰当的方式方法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更好地解决问题,使该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四)必须树立良好的榜样。当前,对于如何更好地做好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尚处于摸索之中。但也应当看到,我国一些地方如上海等地的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已经探索出一些比较符合自身实际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为本地其他院校甚至全国其他地方院校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但就全国而言还很不够。各地教育厅(委)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定一批教学思想较为先进、师资配备较为良好、教材编撰实力雄厚的高校作为试点单位,并对这些高校给予切实的指导帮助。尤其在师资的调配、课程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使本地若干所高校能够尽快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方面形成科学范式。同时还要通过组织实地听课、召开座谈会和不定期暗访等方式对试点高校进行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监督,对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使课程思政育人工作更好推进、取得实效。此外还要不定期组织试点高校在本地区课程思政育人专题工作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让本地各高校及时了解他们工作中取得的有效经验和存在的困难、问题尤其是思想上的共同困惑,并对困难和问题提出有效的消解策略。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试点高校更好地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工作,还可以提振非试点高校根据试点高校的经验去开展相关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使本地高校在各专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点面互促共进、合力推进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良好局面。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05):153.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3〕习近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新华社新华网:〔EB/OL〕https://www.edu.cn/edu/zong_he/zong_he_news/201809/t20180911_1624376.shtml.
〔4〕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7.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