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嫩江流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陶器文化特征研究

2020-04-12许晓春

理论观察 2020年10期
关键词:陶器

许晓春

摘 要:陶器是嫩江中下游流域新石器时代生活的典型器物,通过近百年的考古工作,陆续发现很多陶器,这些陶器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手工技术水平以及生活状况。本文主要集中在嫩江流域中下游新石器时期9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古人类遗址中发现的陶器,从器型、材质和烧制工艺以及纹饰三个方面做汇总分析,陶器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阶段,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烧制低温陶到高温陶的过程。早期陶器应属双塔一期文化,之后才有昂昂溪文化;与红山文化的陶器的特征做比较发现,嫩江中下游流域新石器陶器与红山文化的陶器应属两个独立的文化范畴。

关键词:嫩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陶器

中图分类号:K8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10 — 0128 — 04

一、概况

自1930年梁思永先生在昂昂溪遗址首次调查和发掘以来,黑龙江和吉林两地的文物考古工作者以昂昂溪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为基础,在嫩江中、下游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和挖掘工作,并发现了一些新的古人类生活遗址和遗址。

嫩江流域是我国东北远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嫩江中下游是整个嫩江流域中古人类遗迹较为集中的区域。距今17~4万年前,古人类就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6~7千左右的新古器时代的远古文明遗迹更是极其丰富。

早在7000年前嫩江流域就有人类定居,已被学界普遍认同。从1930年到现在,嫩江中下游流域(白城、林甸、泰来、昂昂溪、富拉尔基、梅里斯、依安、讷河等地)考古活动,相继发现新石器或稍晚时期人类遗迹,在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陶器和陶片,对这些程不同时期、地点出土陶器和陶片做线性研究,以及区域陶器特征与周边文化做横向研究意义重大。

二、嫩江流域考古发现的陶器

嫩江,是黑龙江支流松花江的支流(或北源)。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的中段南侧,称南瓮河(又称南北河)。嫩江干流流经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与吉林省的交界,最后在吉林省松原市三岔河与松花江南源汇合为松花江,嫩江全长1370公里,嫩江支流共有20多条,是黑龙江水系最长的一条支流。流域面积为29.7万平方公里。

流域内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黑河、嫩江、绥化等地区和齐齐哈尔市以及吉林省的白城市。

嫩江流域是我国东北远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嫩江中下游是古人类遗迹较为集中的区域。

嫩江流域南部的中、下游地区属松嫩平原的西部边缘,松嫩平原大地形平坦,地貌简单,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占60%以上,适合植被生长,夏秋果实充裕;嫩江中下游有许多湖泊,草原密集。这种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为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从事采集、渔猎提供了十分优越的生存条件,这也决定了嫩江流域新石器时期到青铜时期的先民们以采集和渔猎作为最主要的生活方式。

嫩江流域的史前考古工作已近1个世纪。在过去的90多年里,黑龙江和吉林两地的文物考古工作者以昂昂溪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为基础,在嫩江流域,尤其是在嫩江中、下游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和挖掘工作,并发现了一些新的古人类生活遗址和文物。通过一系列科学手段测定,嫩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古人类所处的时间范畴上迄年前10000年,下止于距今4000年左右。从考古出土的陶类器具分析,清晰的显示当时的古人类以渔捞和狩猎为主要经济类型。

(一)嫩江流域考古发现

1.昂昂溪古人类遗址位于齐齐哈尔市西南25公里处,该遗址群在嫩江中游东岸,东西、南北跨度都是30公里左右。遗址出土陶器等大量珍贵文物。

2.黑龙江省肇源白金宝古人类遗址是嫩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之一。

黑龙江省博物馆在1964年在肇源县发现白金宝遗址,出土陶器1000余件,残片相对也较多。

3.讷河大古堆墓地遗址位于讷河市六合镇黎明村大古堆屯以东0.5公里处,西距嫩江左岸约4.2公里。出土陶器40余件,陶器特色较为鲜明。

4.齐齐哈尔洪河古人类遗址位于嫩江西岸,遗址距今约4000年新石器晚期遗存,考古挖掘发现大量陶器。

5.富裕县小登科墓地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富裕县西南约15公里,位于嫩江以西约1公里处。墓群位于小登科学校西北部的沙丘上。

6.泰来县古人类遗址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东南临嫩江。泰来县先后发现的新石器时期人类遗址有东翁根山、松树林、绰尔村、两棵树等遗址。遗址出土了部分陶器和残片。

(1)东翁根山遗址位于泰来县境内的东翁根山南端,东翁根山是一个略呈方形的、孤立的大沙包。该遗址沿山向东延伸。

(2)松树林遗址位于松树林村村东0.5公里的小土岗的西端,遗址面积约240平方米,发现少量陶片。

(3)泰来县绰尔等遗址位于泰来县宁江乡光荣村南约1公里的砂岗上。遗址东距嫩江约2公里。砂岗被风沙侵蚀成数条巨沟,沟底散布着大量的陶片。

(4)两棵树遗址位于泰来县国营农场第三队所在地,遗址位于农场场部地势较高的黄砂上岗南端,距嫩江右岸2公里处。

7.林甸县牛尾巴岗墓葬,位于林甸县城西北约32公里的一个隆起的土岗上,岗地面积4万平方米。

8.梅里斯区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靠近嫩江或嫩江支流附近的几个乡镇,特别是在嫩江主河道两岸比较集中。

9.吉林白城雙塔古人类遗址位于白城市德顺蒙古族乡双塔村,南与嫩江下游支流洮儿河相望。双塔古人类遗址出土遗存可分为三期。是迄今东北地区发现的制陶技术最为原始的一类遗存。

(二)出土陶器

1.类型

(1)昂昂溪古人类遗址出土陶器器型仅见盆、罐、钵等,个别的钵带流。

(2)肇源白金宝遗址年代跨度大,文化内涵丰富,各时期古文化遗存间存在着相互连接演变的线索。出土的陶器有鬲、罐、钵、壶、盆、碗、杯、网坠等。

(3)大古堆墓地遗址出土陶器器形有杯、罐、壶、碗、鬲、钵、纺轮等,其中壶的数量最多。

(4)富裕县小登科墓地遗址出土陶器器形有罐、双耳仿皮囊壶、钵。

(5)洪河古人类遗址中,获得完整陶器和可修复陶器16件,包括陶罐、陶钵、鬲、陶杯等。

(6)泰来县区域古人类遗址

东翁根山遗址中散布的陶片比较密集,采集有器底、口沿残片等7O余件。器形有罐、鬲、盅等。

松树林遗址中发现少量陶片。

泰来县绰尔遗址沟底散布着大量的陶片。器形有罐、鬲、碗等。

两棵树遗址考古除发现一件较完整的陶罐,还发现大量的陶片,器形有罐、鬲、碗等。

(7)林甸县牛尾巴岗墓葬遗址发现一罐一杯。陶片若干,可辨认的器形有罐、杯、两、三足器、纺轮、器座等。

(8)梅里斯区遗址发现陶片145件,器型主要有壶、罐、钵、盆、杯等。

(9)吉林白城双塔古人类遗址一期考古发现,有筒形罐、敛口罐、鼓腹罐、瓮、盂、盆、豆、缽、碗、杯等。

2.材质与工艺

(1)昂昂溪古人类遗址中出土了许多陶器或陶片,陶土没有经过淘洗,含有一定数量的细沙,少数含有蚌壳粉。陶色不纯,通常有红褐色或黑褐色斑块。

按陶质可分为以下五种:1)细泥质黄陶:考古发现不多,陶质细,火候不高,胎不坚硬。2)细泥黄褐陶:数量多,分布广,胎较细。3)细泥黑灰陶:陶土中含有数量不等细沙,部分含有蚌壳粉。4)灰粗砂陶:胎呈黑灰色,夹有粗石英粒,火候高。5)橙灰色陶、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

(2)白金宝遗址,早期以黑灰陶为主,除砂质陶外有少量夹砂和羼陶渣陶器,胎质粗糙、烧制温度不高。中期陶器多是泥制褐陶和夹砂褐陶,烧制温度不高。晚期仍以砂质黄褐陶为主,但灰褐陶减少红褐陶增多,烧制温度有所提高。

(3)大古堆墓地遗址中陶器采用泥圈套接技术。细砂夹黑心黄褐陶主要器型有碗、钵、鬲和壶等,器形略显规整,烧制火候偏高,陶色纯正;杯、罐等陶器材质多为夹砂红褐陶,砂粒略粗,烧制火候较低、温度不均匀,陶色不纯正,常形成褐色斑块。器形不规整。

(4)富裕县小登科墓地遗址中陶器有夹细砂红陶、细砂黄褐陶,火候不均匀。其中红衣陶约占半数左右。

(5)洪河古人类遗址中出土陶器含有一定数量的细沙,少数含有蚌壳粉。烧制火候不高。

(6)泰来县古人类遗址

东翁根山遗址中陶器以黄褐色泥质陶为主,其次是灰色泥质陶、泥质红陶和砂质红陶。胎质薄厚不匀,多搀和蚌壳粉末,除砂质红陶外,烧制火候均不高。

松树林遗址中采集的少量陶片,均泥质,以蚌壳粉末做掺料。质地疏松,火候不高,陶器壁较薄。

泰来县绰尔遗址中陶器按其质地和颜色分为:1)红色泥质陶,数量少,壁薄厚较均匀,有少量陶片表面磨光,胎质坚硬。2)红色夹砂陶,数量少,胎含粗细砂粒和云母片。3)黄褐夹砂陶,数量多,胎含细砂和云母。有少量陶片表面磨光,火候相对较高,胎质坚硬。4)灰色夹砂陶,以细砂和蚌壳粉作渗合料,胎质坚硬。5)泥质红衣陶,火候不匀导致胎壁有灰心现象,胎质坚硬。

两棵树遗址中陶器陶片以黄褐泥质陶数量最多,胎含有少量细砂、蚌壳粉。胎质疏松,火候不高,陶器壁厚在4-7毫米之间。

(7)林甸县牛尾巴岗墓葬遗址中陶器残片以泥质黄褐陶居多,也有红褐陶、灰褐陶、夹砂黄褐陶、红衣陶。陶胎细腻,火候相对较高。

(8)梅里斯区遗址出土陶器和陶片的材质分为黄褐泥蚌粉陶、灰褐泥蚌粉陶、灰褐泥陶、夹砂陶。1)黄褐泥蚌粉陶,质地疏松,烧制温度不高,形状不匀称。2)灰褐泥蚌粉陶,质地疏松,烧制温度不高,表面不平,有些烟气凝积痕迹。3)灰褐泥陶,烧制温度相对较高,都是素面陶片,胎质紧密。4)夹砂陶,烧制温度较高,胎质紧密,陶片表面有青灰和黑褐色斑块。

(9)吉林白城双塔古人类遗址一期遗存的陶器材质都是沙质陶土。绝大多数陶器陶胎中都加入蚌粉,陶质比较疏松。陶色以黄褐色占主体,其次是灰褐色,只有少量是灰色。火候均不高。器形不太规整。

3.纹饰

(1)昂昂溪古人类遗址

细泥质黄陶纹饰采用平行的条纹细泥黄褐陶纹饰有附加堆纹、梳齿状纹、点压纹和绳纹等。细泥黑灰陶器口沿下部有两道指甲形纹。灰粗砂陶器口下饰附加堆纹。

陶器的其它纹饰还有剔刺纹、凸弦纹、拍印纹等,甚至有鸟、鹿、蛙、鱼等动物纹饰。

(2)白金宝遗址

早期,陶器多素面,器物表面常有刮抹的痕迹。绳纹或清晰或模糊。蓖纹稀疏无压印沟痕,纹样简单、质朴,呈窄条带状施于器物上部。一些陶器近口沿处多饰对称乳丁钮及器底有刻划的图案形符号。

中期,素面陶器多打磨光滑。纹饰以绳纹为主,一般交错拍印且与附加堆纹配合使用。有些纹饰图案丰富,组合规律性强。

晚期,出现拍印稀疏的细绳纹、口沿施切口的花边纹以及红陶衣等具有鲜明修饰风格的时代特征。

(3)大古堆墓地遗址出土的陶器都施以红衣彩绘,并施以戳印凹点或戳刺及短條形纹构成的倒三角纹、凹弦纹、回纹、反“L”纹、鹿纹及变体鹿纹等,其中倒三角纹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少量的篦点纹、凸弦纹、刻划纹、圆圈纹等。

(4)富裕县小登科墓地遗址中红衣陶约占出土的陶器的一半。少数陶器上饰有戳印点组成的倒三角纹和指甲纹等。而蓖纹比较少见,呈现稀疏草率状态,只有一些简单的几何纹饰构图。

(5)洪河古人类遗址出土陶器纹饰有附加堆纹,陶罐有按压纹,球腹小平底罐有刻划几何纹等纹饰。

(6)泰来县古人类遗址

东翁根山遗址发现的陶片中有附加堆纹,附加堆纹上多压印锯齿状纹。其他还有戳刺纹、压印纹、乳丁纹和极少蓖点纹等纹饰。

松树林遗址中陶片多素面,只采到1件有指甲纹的陶片。

泰来县绰尔等遗址中陶质不同纹饰也有差别。1)红色泥质陶纹饰有附加堆纹和划纹。2)红色夹砂陶纹饰有指甲纹、蓖纹和附加堆纹。3)黄褐夹砂陶罐的口沿均有锯齿状附加堆纹,还有锥点纹、锥刺纹、蓖纹和凸弦纹等纹饰。4)灰色夹砂陶多为素面,有少数指甲纹、粗凸旋纹和附加堆纹。在一些器物口沿的堆纹上饰有绳纹。5)泥质红衣陶均涂有红色陶衣。

两棵树遗址中陶器纹饰有锯齿状附加推纹;凸旋纹施子器物的口部;刺剔纹呈麦粒状,施纹比较深;乳丁纹是用锥形器在陶胎内壁向外剜成。此外,还有粗细绳纹。

(7)林甸县牛尾巴岗墓葬遗址中陶片多素面,也有锯齿纹、附加堆纹、指甲纹、几何形蓖点纹、戳刺纹以及由几种纹饰组成的复合图案。

(8)梅里斯区遗址中陶质不同纹饰也有差别。

1)黄褐泥蚌粉陶中素面陶片所占比例较大,纹饰主要有附加堆纹、指甲纹、圆窝纹等。2)灰褐泥蚌粉陶纹饰主要有附加堆纹、凸弦纹、圆窝纹等。3)灰褐泥陶片:器物表面平整光滑,主要是素面陶片。4)夹砂陶陶色不正,表面呈黑褐色和青灰斑块。

(9)吉林白城双塔古人类遗址中陶器多数是素面,部分瓮和筒形罐等器类临口的部位饰横向间距不等平行的带状附加堆纹,有少量的堆纹构成的几何状图案。附加堆纹上多有戳印的条痕或按压的指窝痕。有器物有指窝痕和网状印痕。此外,还发现有2件刻画人面纹和1件堆塑人面纹陶片。

三、嫩江中下游流域新石器时期陶器文化特征

(一)特征

嫩江中下游流域出土的陶器带有一定原始性,不论从陶器的器形、材质、成型、烧制技术以及纹饰都具备早期人类生活的特征。

1.器形

從嫩江中下游流域考古发现,早期器形比较简单、质朴,多为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等生活用器。器型集中为盘,碗,钵,盆,缸,瓮等。

2.材质

嫩江流域发现的古陶器材质大多比较粗糙,多以黄褐泥质陶为主,红褐泥质陶和灰色陶次之,多夹砂,胎质不纯,这与当时人类活动区域土质有关,早期的陶器在陶土中掺入蚌粉,从昂昂溪、泰来、吉林等人类遗址都有发现,这与当时嫩江流域古人类依河而居,渔猎和采摘相结合的生活结构相符。

3.成型及烧制技术

嫩江流域中下游出土的早期器形多不规整,胎质薄厚不匀,有些明显泥圈套接特征。烧制温度普遍不高的,陶质一般比较疏松,尤其是双塔一期遗存的陶器从成型和烧制技术上更具原始性。有些烧制技术成熟些的烧制温度相对较高,胎质紧密,器物表面平整光滑,有的呈现打磨痕迹。这些特征反应了古人类在不同时间节点上陶器制作水平的差异。

4.纹饰

从嫩江中下游流域发现的古陶器纹样也呈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纹样的特征也相互关联。早期的昂昂溪古人类遗址因古人类活动时间跨度大,自身也体现了陶瓷发展的规律,陶器纹饰简约,而后期纹饰复杂多变,几何纹和动物纹都有出现。白金宝遗址制作工艺先进,文饰又多以绳纹、动物纹、集合纹为主,这与大古堆墓地遗址陶瓷风格相近。在以上陶器纹饰中,附加堆纹比较普遍,其次是蓖纹,指甲纹出现的也较多,这都体现了古人对质朴的美感追求和掌握。红衣陶在嫩江中下游考古中都有发现,这是古人对红色心理接受的外在表现。

(二)嫩江流域新石器陶器文化

嫩江中下游流域的古人类遗址中陶器有其自身的特点。

梅里斯新石器时代遗址,同昂昂溪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出土陶器的纹饰、质地等方面基本相同,这充分的说明梅里斯境内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同属昂昂溪文化范畴,包括后来洪河考古也是昂昂溪古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从白城双塔遗址随葬陶器来看,与昂昂溪古人类遗址陶器相似,尤其是昂昂溪区滕家岗子遗址的发掘就发现过此类遗存。

在考古学上,把以梁思永先生发掘的昂昂溪墓葬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文化,称之为“昂昂溪文化”,并将嫩江中游区域发现的与其相同的原始文化及遗迹都归入其中,在当时也是有一定的科学性,如梅里斯境内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同属昂昂溪文化范畴,包括洪河古人类也是昂昂溪古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但随着考古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测定。原有的文化界定会随着新的考古发现而被打破,白城双塔遗址的考古发现,经科学检测结果表明,墓葬人骨样品的碳十四测年数据与陶片样品的热释光测年数据基本接近,遗址均在距今10000年前后。从陶器的明显的原始特征上也可以完整的说明双塔一期出土的陶器要早于昂昂溪文化遗址的陶器,更早于富裕县小登科墓地、讷河大古堆墓地和林甸牛尾巴岗等遗址。这也说明白城双塔一期文化有可能属于嫩江中下游地区甚至是东北地区截止现在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这使嫩江中下游流域的古文明提前到新石器早期。按时间线索应该是双塔一期文化---昂昂溪文化(包括梅里斯、泰来以及后来的洪河考古发现)—白金宝文化---小登科遗址,昂昂溪文化处在嫩江中下游古人类发展的一个关键时间节点上。

(三)与红山文化比较

嫩江中下游流域的古人类遗址中陶器与红山文化遗址陶器的差异。

白城双塔遗址随葬陶器其文化特征与红山文化有明显的区别,应属于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红山文化之前,东北西部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兴隆洼文化到赵宝沟文化两个重要阶段,而作为兴隆洼文化的直接源头——小河西文化,为兴隆洼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红山文化之后,又相继出现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红山文化成为这个区域文化发展脉络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

红山文化所处的时代相当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与昂昂溪文化时间大体相当。红山文化陶器群特征大致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即早期主要陶系为夹砂陶,泥质陶数量也较多。晚期泥质陶数量比前段明显增加,在有的遗址中已超过夹砂陶。早期陶器纹饰最常见的是“之”字状压印纹,罐底多见席印纹,出现“红顶钵”风格,晚期纹饰“之”字状压印纹无论是竖压横排还是横压竖排都十分规整,晚期彩陶比较流行,出现了黑陶,彩陶纹饰复杂多变。这些都说明红山文化与嫩江流域昂昂溪文化中陶器的材质、器型和纹饰上差异较大。

嫩江中下游流域古人类文化和红山文化应该是两个平行发展的文化体系。

〔参 考 文 献〕

〔1〕朱永刚.肇源白金宝遗址第三次发掘与松嫩平原汉代以前古文化遗存的年代序列〔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02).

〔2〕王广文,王永祥.黑龙江省泰来县嫩江沿岸细石器文化遗址调查报告〔J〕.北方文物,1995,(01)9-16.

〔3〕王长明,张伟,王怡,刘晓松.黑龙江讷河大古堆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2009,(06).

〔4〕王立新,段天璟.中国东北地区发现万年前后陶器——吉林白城双塔遗址一期遗存的发现与初步认识〔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3-24.

〔责任编辑:杨 赫〕

猜你喜欢

陶器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陶器的种类
老佛爷的茶碗
指尖上的小陶器
将情境式教学融入到中国陶器课
云阳陶器,极简,极真
一件汉代陶百花灯盆的再修复
论先秦赵国的造型艺术
白金宝原始陶器造型与装饰初探
探秘巴城古陶器,夯筑文化“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