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韵律二十年研究之现状与趋势
2020-04-12程凯文崔倩邓颜蕙
程凯文 崔倩 邓颜蕙
摘 要:借助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所收录的1998~2018年这20年间国内汉语韵律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出该领域的论文发表年度分布、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发文期刊与关键词等信息可视化图谱。目前的汉语韵律研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呈现出中高速稳定增长状态;第二,核心研究团队业已形成,各研究机构之间多有合作;第三,当前研究热点集中于韵律语法方面;第四,研究内容具有跨学科性、跨方向性特点。汉语韵律研究可以借鉴语言学其他方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互动研究,利用方言材料进行互补研究,与国外语言韵律现象进行比较研究,结合心理学、计算机或信息科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等。
关键词:汉语;韵律;现状,热点;可视化分析
一、引言
近二十年来,韵律学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值得注意的是,汉语韵律语法研究国际研讨会分别在香港中文大学(2013,2015)、北京语言大学(2016)、河南大学(2017)、复旦大学(2018)、西南大学(2019)等高校成功举办。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围绕韵律音系、韵律词法、韵律形态、韵律文学、韵律教学与习得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体现了韵律学研究的新常态。就此而言,对国内汉语韵律的研究现状与态势进行系统考察,并对此进行文献计量学的统计、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基于国内核心期刊(1998~2018年)所收录的汉语韵律研究相关文献,描述论文发表年度分布、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发文期刊等现状,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推动该领域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支撑。首先,通过“高级搜索”,输入关键词“韵律”,将来源类别选中核心期刊、EI来源期刊和CSSCI期刊,并选定中文文献。设定完毕后,共检索到1692条有关韵律的中文文献。其次,因为本研究的范围仅限于汉语韵律,所以将检索到的艺术韵律、韵律体操、园林韵律、情绪韵律、特殊教育韵律以及其他语系语言韵律(与汉语比较的除外)等文献逐一排除,书评、回忆录、征稿启事、演讲稿等非学术文献也被剔除。经过筛选,得到有效文献456篇。由于CNKI数据格式与CiteSpace不兼容,故需以Refworks的格式导出并进行转换,最终所得数据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数据可视化(visualization)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文献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使研究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学科现状,分析学科发展规律。陈超美所开发的CiteSpace软件[1],有较好的兼容模式和运行速度,因此,我们选取这一软件作为研究工具。
二、汉语韵律研究论文发表年度分布
我们对二十年来每年所刊发的汉语韵律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具体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18年,国内的汉语韵律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发育期(2002年以前)、成长期(2002~2010年)、震荡期(2011~2015年)和发展期(2016~2018年)等。在发育期阶段,文献数量少,每年均未超过10篇,但这一阶段的重要文献为后来研究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冯胜利相关研究[2]的被引量位居韵律研究领域前列,是现代汉语韵律学研究的必备参考文献。在成长期阶段,韵律研究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参与,为韵律学的跨方向、跨学科研究培育了生力军。在震荡期阶段,文献发表数量呈现起伏状态,但总体基数大,每年均在20篇以上,这一阶段学者们重在思辨与解惑,如冯胜利[3]和周韧[4]对韵律作用大小问题的探讨,为之后汉语韵律研究提供了发展动力。2016年至2018年,该研究领域已基本处于中高速稳定增长状态,而且今后有望突破前期峰值,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三、汉语韵律研究学者、机构与发表期刊
(一)核心作者统计
CiteSpace可以对所选文献的作者、单位进行梳理和显示。为获得近20年语言韵律研究者图谱,我们将Time slicing设定为1998~2018,在perferences中选择Chinese encoding for cnki or cssci,其他数值参数为默认。执行运算并调整显示项之后,可以得到国内汉语韵律研究者的图谱,具体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国内语言韵律研究的核心作者主要有冯胜利、杨玉芳、吕士楠、王丹、王蓓、石锋、林茂灿、熊子瑜、李爱军、周韧、陈默、于泽、庄会彬等人。首先,冯胜利在此期间一直致力于汉语本体韵律的研究,可称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除上文提到的文献外,他还利用韵律区分汉语的词和短语,分析了韵律在历史句法中产生的重要影响[5]。同时,基于词法规则造词和韵律造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冯胜利还提出汉语中“词”是词法和句法相互作用的结果的假设,并倡导从多维角度研究汉语里的“词”[6]。其次,杨玉芳、吕士楠、王丹、王蓓、石锋、邓丹等学者之间形成了一个较为明显的学术共同体。这一团体主要通过心理实验和声学实验等方法,采用先进的测量仪器,精确地描绘汉语韵律系统中的各个参数。如王蓓、杨玉芳和吕士楠[7]、[8]在杨玉芳[9]分析句法邊界等级与韵律参数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语料库,探索韵律词、韵律短语、韵律语句的声学线索以及重读音节的音高变化模式,为判断韵律结构和重读音节提供了声学依据。邓丹、石锋和吕士楠分别对普通话四音节韵律词和三音节韵律词中的时长和变调进行了实验研究[10]、[11]。仲晓波、王蓓、杨玉芳和吕士楠则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时长、音高、频谱倾斜、语言学知识等对韵律词重音知觉的影响[12]。再次,林茂灿、熊子瑜、李爱军等学者之间也形成了一个学术共同体,这一团队重在语料分析,以汉语言书面和口头语料或其中某一特定字词的韵律为研究对象。如熊子瑜、林茂灿探讨了作为叹词、助词和话语标记词的三类“啊”在话语交际中的韵律表现[13]。此外,除领军学者和学术团队之外,也出现了一些独立研究的学者,如周韧、陈默、应学凤、沈家煊等。
(二)研究机构统计
在对相关数据进行运算并调整显示项之后,我们还可以得到国内汉语韵律研究机构的图谱,具体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该领域的领军学术机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上文提到的林茂灿、熊子瑜、李爱军等产量颇高的几位学者,皆来自于这一学术机构。该机构的其他研究者也從不同角度,对汉语韵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张国宪分析了形动结构、形名韵律组配的语义句法理据,提出了“韵律只是语义的表征和句法的实践”的重要观点[14];王灿龙从汉语语法结构角度,探讨了从古汉语中演变而来的“adv+加+V”结构中“adv.加”是否成词的问题,得出邻近组合体“单音节副词+加”不成词的论断[15];杨国文对比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音步的差异,揭示出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汉语小段这一语法现象的原因[16];侯瑞芬从频率和韵律等角度,探究“不XX”三字词和三字短语之间的区别,为现代汉语词典的收录提供了新的甄别标准[17];沈家煊从理论构建角度,更是将韵律提升到汉语的一种重要语法形态手段,倡导重组汉语“大语法”[18]。这些研究为韵律学在词性、句法、认知、语用等诸多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证明和合理的解释。
从图3还可看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和人文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文学院和语言文化学院等,构成了国内汉语韵律研究的核心力量。这主要表现为其中心度指数高,它们的论文发表量则超过了这一时期总数的四分之一。同时,从图3中各聚类间的关联度可以看出,各学术机构之间多有合作关系。语言韵律的多领域、跨学科的研究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只是局限于某一学术机构内部,而需要其他研究机构的通力协作。这种情况也可以在上文核心研究团队的成员组成中得到印证。这种合作关系还体现在学术机构和商业机构之间。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与微软亚洲研究院、松下电器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等四家单位共同合作,对汉语中常用的双音节韵律词的重音感知问题进行了探讨[19],这也体现出该领域的跨学科、应用性趋势。这种趋势不仅可以推动学界对汉语本体的认识不断加深,还能带动语言文化新兴学科或产业的发展,如语音合成和人工智能产业。
(三)发文期刊统计
我们还对国内汉语韵律研究论文发表量排名前10的学术期刊进行了统计,具体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中国语文》《语言教学与研究》和《世界汉语教学》等语言类期刊发文量占据绝对优势;《声学学报》《心理学报》等非语言类期刊发文量也占了一定的比重。由此可见,汉语韵律研究涉及多个学术领域,如语言学、语言教学、计算机学、物理学、心理学等。需要指出的是,在韵律习得与教学方面,不少学者对中文和外文进行了比较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借鉴国外的语音和节律研究成果,可以更为清晰地审视我国本土语言韵律的特点和差异,也能更为深刻地揭示汉语特定的内在机制。如王茂林介绍和阐述了国外音系学关于重音表征的一些较为成熟的理论,并力推优选论[20],这对我国汉语节律习得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张燕、陈桦总结了近40年韵律语用接口的相关研究,探讨了国外韵律语用界面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启示[21]。同时,有超过20篇侧重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论文,重点讨论了语言韵律对语音合成的影响,其中,以蔡莲红为代表的学术团队尤为突出。他们以计算语言学为基础,主要通过语料库和计算机编程等技术,对汉语中的韵律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合成语音的准确度和表现力。《基于规则学习的韵律结构预测》一文,研究了语言中的韵律结构,并运用规则学习算法,提高了语音识别预测的准确性[22];《基于音节韵律特征分类的汉语语音合成中韵律模型的研究》一文,则构建了汉语韵律模型,该模型能使合成语音更加灵活,增强了人工合成语音的自然度[23]。这两篇论文的转引率都相当高。由于其他论文更偏重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四、汉语韵律研究关键词分析
在保持上述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将Node types替换为Keyword,阈值选取词频和贡献频次均大于等于2。运行之后,就可以得到国内汉语韵律研究中的关键词图谱。具体如图5所示:
在图5中,每一个黑色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字体的大小反映出这个关键词出现频率的高低。其中,字体越大,表明该关键词的出现频率越高。点与点之间的连线则反映出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程度。其中,小黑点所连接的线条越多,说明此节点所代表的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共现的频次就越多。观察图5后不难发现,国内关于汉语韵律的研究,主要关键词有“时长”“重音”“音步”“音高”“词汇化”等。如王红斌对新闻广播语流中字音延长的主要类型、分布情况进行了考察,分析了新闻广播语体中字音时长延长与汉语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24]。崔四行以ABAB、AABB的重音模式为例,论证了重音模式在区分句法性质、确认词类、标记语法位置上的独特作用[25]。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图5各个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设置得较为密集,导致对关键词只能作宏观上的粗略判断,而无法准确知晓每个关键词的具体出现频次。如关键词“词汇化”和“句法”很难通过肉眼来辨别二者出现频次的高低。为弥补图5的不足,我们又将相关数据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具体如表1所示:
表1显示了每个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和其中心度的高低。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汉语韵律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句法、词汇化、韵律语法等方面。首先,出现频次为8及以上的高频词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关于韵律自身结构和特征的分析,这类关键词主要有音高、重音、音步、时长、节奏等,如王蓓、杨玉芳和吕士楠[7],邓丹、石锋和吕士楠 [10],崔四行[25]等的相关研究;二是关于韵律语法的分析,这类关键词主要有韵律词、句法、词汇化、韵律语法等,如江蓝生[26],黄梅和冯胜利[27],黄梅、庄会彬和冯胜利[28]等的相关研究。同时,这两个方向之间也有很大的关联性。如对韵律内在组织结构剖析的主要目的,就是观察韵律结构在语言中的作用和功能,而这种作用主要是体现在语法功能上。其次,通过分析表1中频次大于2小于8的数据,还可以看出,韵律研究热点具有多样性,这类关键词有《诗经》、边界、新诗、北京话、音乐性、书面语法等。通过这些关键词,我们则可以预测那些颇具潜力的韵律研究方向,如韵律诗体学、韵律语体学、韵律文学等。这再次证明了韵律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之广,解释性之强。
综上所述,韵律研究对于语言的各个方面均具有很大的辐射作用。就研究方法而言,目前该领域的定性研究占据较大优势,而定量分析稍显不足。就研究趋势而言,该领域目前似乎仍处于积蓄力量阶段,以迎接一个新的高峰。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存在着两方面的局限。第一,本文只统计了中国知网所收录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而没有包含专著,这可能会对本文的研究数据和结论造成一定影响。如冯胜利的《汉语韵律句法学》是汉语韵律研究中引用率极高的著作[29];陈卫恒的《音节与意义暨音系与词汇化、语法化、主观化的关联:豫北方言变音的理论研究》,对变音形式在认知语法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0];徐通锵在《汉语字本位语法导论》中,也将变韵与语法化、主观化等联系起来[31];周韧的《现代汉语韵律与语法的互动关系研究》[32]和柯航的《现代汉语单双音节搭配研究》[33],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语法化、主观化与语音韵律的互动关系。我们相信,随着大数据化水平的提高,新的研究成果将会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进行传播,知识图谱的准确度也会进一步提升。第二,本文只是截取了1998~2018年这20年的数据,时间跨度不够长,一些代表性的论著无法统计在内。如赵元任先生的《汉语口语语法》是早期研究汉语韵律的经典作品,引用率很高[34];冯胜利的《论汉语的“韵律词”》[35]、《论汉语的韵律结构及其对句法构造的制约》[36],提出了“韵律词”这一概念,对汉语韵律词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并利用重音解决汉语语法中的相關问题;王洪君在专著《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第九章对方言变韵的分析,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观察视角、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37]。因此,今后的研究也应将上述因素考虑在内,以便更加完整和客观地揭示该领域的发展过程。
五、结语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借助可视化识别软件CiteSpace,更为直观地呈现出1998~2018年这20年间汉语韵律研究的论文发表年度分布、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发文期刊与关键词等相关信息。通过对当前研究热点的梳理与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到三点启示:第一,在研究方法与理论构建上,汉语韵律研究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如周韧就倡导要借鉴认知语言学和信息科学的理论,来探讨论汉语韵律问题,如松紧的象似性原则、信息量上的深重原则等[38]。同时,考虑到汉语韵律的独特接口位置,可以利用语音学和语法学研究的丰硕成果,打破语言三平面的界限,进行互动研究。第二,为汉语方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除了从声、韵、调方面比较各地方言的异同外,也可以从韵律角度入手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不仅方言研究可以进一步精细化,汉语韵律研究也会获得取之不尽的材料,从而为新理论的构建提供坚实的语料基础。第三,进一步加强汉语韵律研究成果的应用与实践,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如人工智能对各种语言韵律研究有诸多的需求;“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要过语言关,可以将汉语韵律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韵律进行比较等。
参考文献:
[1]Chaomei Chen.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3).
[2]冯胜利.论汉语的“自然音步”[J].中国语文,1998, (1).
[3]冯胜利.句法真的不受语音制约吗?[J].张道俊译.汉语学习,2011,(6).
[4]周韧.韵律的作用到底有多大[J].世界汉语教学, 2012, (4).
[5]冯胜利.从韵律看汉语“词”“语”分流之大界[J].中国语文,2001,(1)
[6]冯胜利.论汉语“词”的多维性[J].当代语言学, 2001, (3).
[7]王蓓,杨玉芳,吕士楠.汉语语句中重读音节音高变化模式研究[J].声学学报,2002,(3).
[8]王蓓,杨玉芳,吕士楠.汉语韵律层级结构边界的声学分析[J].声学学报,2004,(1).
[9]杨玉芳.句法边界的韵律学表现[J].声学学报,1997, (5).
[10]邓丹,石锋,吕士楠.普通话四音节韵律词的时长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7,(4).
[11]邓丹,石锋,吕士楠.普通话三音节韵律词中字的变调[J].语言文字应用,2008,(3).
[12]仲晓波,王蓓,杨玉芳,吕士楠.普通话韵律词重音知觉[J].心理学报,2001,(6).
[13]熊子瑜,林茂灿.“啊”的韵律特征及其话语交际功能[J].当代语言学,2004,(2).
[14]张国宪.形名组合的韵律组配图式及其韵律的语言地位[J].当代语言学,2005,(1).
[15]王灿龙.关于“adv+加+V”结构中“adv.加”是否成词的问题[J].古汉语研究,2010,(4).
[16]杨国文.体现汉语韵律特征的分联小段[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4).
[17]侯瑞芬.汉语“不XX”三字组考察与词典收词[J].语言科学,2017,(1).
[18]沈家煊.汉语“大语法”包含韵律[J].世界汉语教学, 2017,(1).
[19]王韫佳,初敏,贺琳,冯勇强.连续话语中双音节韵律词的重音感知[J].声学学报,2003,(6).
[20]王茂林.音系学重音理论简述[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3).
[21]张燕,陈桦.国外韵律语用界面研究现状与启示[J].中国外语,2017,(1).
[22]赵晟,陶建华,蔡莲红.基于规则学习的韵律结构预测[J].中文信息学报,2002,(5).
[23]陶建华,蔡莲红.基于音节韵律特征分类的汉语语音合成中韵律模型的研究[J].声学学报,2003,(5).
[24]王红斌.现代汉语话语信息结构中信息单元的类别及其韵律特征——汉语新闻广播中字音时长的延长与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J].语文研究,2003,(1).
[25]崔四行.从ABAB、AABB重音模式的句法功能看汉语的韵律形态[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5).
[26]江蓝生.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A].吴福祥主编.汉语语法化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7]黄梅,冯胜利.嵌偶单音词句法分布刍析——嵌偶单音词最常见于状语探因[J].中国语文,2009,(1).
[28]黄梅,庄会彬,冯胜利.韵律促发下的重新分析——论离合词的产生机制[J].语言科学,2017,(2).
[29]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0]陈卫恒.音节与意义暨音系与词汇化、语法化、主观化的关联:豫北方言变音的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31]徐通锵.汉语字本位语法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32]周韧.现代汉语韵律与语法的互动关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3]柯航.现代汉语单双音节搭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4]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5]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J].中国社会科学, 1996,(1).
[36]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结构及其对句法构造的制约[J].语言研究,1996,(1).
[37]王洪君.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8]周韧.汉语韵律语法研究中的轻重象似、松紧象似和多少象似[J].中国语文,2017,(5).
Situation and Trend of Literature on Chinese Prosody in the Past 20 Years
Cheng Kaiwen1,Cui Qian2,Deng Yanhui3
(1.School of Foreign Langage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1745;
2.School of Humanitie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1745;
3.School of Foreign Langages,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730, China)
Abstract:By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 this paper makes a data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Chinese prosodic research collected by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from 1998 to 2018, and draws a visualization map of the number of literature, researchers, research institutions, publications and keywords in this field. We find that:First, Chinese prosody research in China has been growing steadily at a medium or high speed; Second, Core research teams have been formed, and there is much cooperation among these institutions; Third, 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on prosodic grammar; Fourth, Research contents are interdisciplinary and cross-directional. Therefore, the study of prosody can be carried out by using other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linguistics for interaction, using dialectal materials for complement, using prosodic phenomena in foreign languages for comparison, and by integrating interdisciplines including psychology, computer or information sciences.
Key words:Chinese;prosody;current situation;hotspot;visual analysis
基金項目:四川省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项目“民汉双语影响认知老化的模式与机制研究”(CSXL-172007)
作者简介:1.程凯文,男,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工学博士;
2.崔 倩,女,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3.邓颜蕙,女,成都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