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与认识论的终结

2020-04-12刘文杰

理论观察 2020年10期
关键词:认识论马克思实践

刘文杰

摘 要:认识论主要有感知能否越出主体、感觉印象如何而来、现象与本体是否合一、本质直观是否存在四个问题,到德国古典哲学结束时,每个问题都有相互对立的解答,可以说所有观点都已表述出来,认识论在形式上已经终结。但唯物主义前提下本质直观如何可能这个难题遗留下来,马克思用“人类再生产出整个世界”予以回答,使得认知变为一个实践问题,从实质上终结了认识论。

关键词:马克思;认识论;终结;本质直观;实践

中图分类号:B0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10 — 0026 — 03

德国古典哲学的完成意味着认识论在形式上的终结。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认识论所有的问题和观点在此时全已表述出来,后人能做的不过是用新方法、新材料支持自己所赞同的观点而已。具体来说,新康德主义与新黑格尔主义分别是康德、黑格尔哲学的查缺补漏,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接续了经验论,新实在论不过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新形态,胡塞尔则用意向性更新了费希特的那个自我产生非我。但古典哲学只在意识之内打转,惟有马克思将认知与实践联结起来,从实质上终结了认识论。既然认识论已经完结,就可以对其做全景式鸟瞰,这正是本文的目的。

一、认识论的主要问题

认识论有四个主要议题,对每个议题都有不同的见解,我们逐一探讨。

首先,感知能否越出主体?对于意识,大家都承认它被拘束在主体之内,想象着杀死了一只雄狮绝非现实地杀死。但对于感知能否及于自身之外,存在截然相反的两派观点。一派认为不能,正如康德所言:“人们毕竟不可能在自身之外来感觉,而只能在自己本身之内来感觉。”〔1〕(P330)就是说感知到的一切其实都在主体内部,这样人与外界的联系通道就彻底堵塞了,成为了一个封闭体,休谟、康德、费希特以及胡塞尔都持这种观点。黑格尔批评说,感觉到硬,却不承认同时就感觉到了硬的东西,绝对是错误的,“不会发生按照主观唯心主义的意见在这里将发生的事情,就是说我们得到的只是我们的规定活动的主观方式”〔2〕(P261)。可见,另有一派认为感觉能超出自身,感知到外物,或者说主体所面对的东西是在主体之外,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论都归属这一派。

其次,感觉印象如何而来?认识始于感知,正是感性为思提供原材料,那感觉印象到底从何而来?休谟指出:我们拥有感觉印象,但这些感觉印象到底是造物主印给我们的,还是人在外物的刺激下产生的,还是无需外物刺激心灵自发产生的,我们无法确定只能悬搁,因为外物、心灵以及造物主并不在感觉之中。其实感觉无法知道自己的出处,要是严格按照经验主义原则,对于三者是否存在,我们都应保持沉默,所以“感觉印象或许有三种来源”也只是休谟的设想而已。费希特则认为,感知作为自我(绝对自我)的一种本原行动,被随后的本原活动固化为感觉印象,所以感觉印象完全是心灵意识自主产生的。康德认为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之物在人之外存在,正是这些物自体刺激我们的感官,我们才产生感觉印象。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客观唯心论也坚持康德的这种观点。

再次,现象与本体是否合一?经验主义认为,既然人的感觉被困囿于主体之内,那只能就这些经验感觉来谈,经验感觉之外还有什么无法判断,我们要安于这种情形,超出经验界限就是臆想,经验主义就这样固守现象,对本体的存在不置可否。在康德那里,虽然在人之外有他物,但所有感觉都在主体之内,经先验统觉加工后生成现象。所以现象内在于人,即便它们在时空之中与人的肉体对立也是如此,因为时空本身只是感性的先天形式而已。而本体外在于主体,在时空之外、在人面对的现象后面还有一个我们感知不到的物自体;这样的话,现象与本体就是分离的。费希特认为,绝对自我最初的本原行动被固化为感覺印象,后续的本原行动赋予感觉印象以实在性,使之成为存在于时空之中的现象,这就是与经验自我对立的非我,在费希特看来,只有现象而没有什么物自体,现象背后空空如也再也没什么了。上述都是以感觉只能囿于自身之内为前提的,接下来看看承认感觉能突破自身这一派的情况。实在论认为,主体面对的并非表象,而就是客观之物原本的真实状况,没有什么所谓现象,本体是直接呈现出来的。但这无力解释浸入水中的筷子看似弯曲但实际上并没有,还有诸如远小近大、时间延迟等问题。于是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论做了改进,人对客观存在的外物进行感知,本体是本体,但它呈现为现象那个样子,这样现象与本体就是一体的,就如叔本华所说:“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把客体从表象区别开来,而只发现彼此是同一事物,是二而一。”〔3〕(P145)

最后,本质直观是否存在?本质直观有两个层次的意义。一是在本体论层次上,无中介隔阂所见即所是。实在论认为人类面对的就是本体的自在原貌,费希特认为没物自体,只有现象如其所是地呈现着,这其实就是承认有这个层次上的本质直观。而康德认为人类只有感性直观,通过感性直观得到的只是表象,而非本体的真实面貌,其它各派基本上都赞同康德的观点。二是在方法论层次上,不必完全归纳就能认知研究对象的规律。这里为什么用“研究对象”而不用客体呢?康德认为物自体才是真正的客体,但人只能研究现象而不能研究物自体,经验主义那里不分现象还是本体而只谈经验,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客观唯心论认为现象与本体二合一,所以“研究对象”的表述更精准一些,为此我们使用这一称谓。经验主义认为对于经验事实只能通过完全归纳才得到普遍性综合命题,不完全归纳只能得到或然命题,如每天早上太阳升起来不代表以后永远会这样,我们已经知道总有一天太阳会消失;这意味着经验主义不承认经验领域存在本质直观。而康德认为我们对现象有本质直观,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作为先天综合命题是一个直观知识,绝非经验、逻辑能得的到。谢林说哲学体系的出发点不需要证明也无法证明,只能通过理智直观获得,他的那个“绝对同一”就是这样得到的。黑格尔也承认本质直观,他用一个事例反驳经验主义,“意识自己所表现的事实就驳斥了它这种见解,因为事实上意识本身也并不认为为了证明规律的真理性必须一切个别的感性事物都在它面前显示了规律现象,这才算是具有普遍性。比如说,被举离地面的石头松手以后坠落地面,这条规律绝不要求把所有的石头都拿来做过这个实验以后才成立”〔4〕(P190)。黑格尔那里,世界的本体就是客观精神,所以现象背后必有规律,只要通过些许重复找到规律就可以了,找到规律后返回头来才可以讨论该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经验主义之所以强调必须完全归纳,是因为它停留于现象界而未深入到规律界。

二、对“本质直观何以可能”的解答

为何能有上述方法论层次上的本质直观,这还需要从思谈起。所有的思都是思自己产生的,都在思自身之内,因此思必定能认识思,就是说我知道我在思,知道我思的是什么,内在超越是合法的,这一点不言自明。思能认识思意味着思能本质直观自身,对此谁都没有异议;但再往下一步,分歧就出现了。一派认为,思维仅仅对自身有本质直观,而对于思之外,它就无能为力了,就是胡塞尔所说的外在超越不合法。对此,维柯说得最清楚:“当人着手研究事物的本性时,他最终意识到,不可能达到他的目标,因为他在自身中并不包含构成物赖以存在的要素;他还意识到,这是他自己心灵的局限性造成的。因为一切事物存在于他自身之外。”〔5〕(P87)在休谟那里,不存在同一的人格,这是经验主义区别于其他派别的基本立场,上一刻的我与此时的我并非同一个“我”,上一刻的感觉和此时的感觉不是同一个“我”的感觉,就是说上一刻的感觉不归属于此时的我、外在于此时的我,“我”就无法确认后一个感觉是否由前一个感觉引起,不能确认二者间的因果性自然也就无法确认规律性,结果必然是不可知论。康德说物自体不可知,因为物自体不是人创造出来的;而现象可知,因为现象是主体创造出来的,是思自己的产物,思对其能本质直观。费希特将康德的物自体消解掉,只有作为现象的非我,它是自我先天特质的产物,自我当然能本质直观自己的创造物。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才是真正的主体,认知其实是绝对精神的认知,它当然能认识自己的外化物,人只是作为绝对精神的承载者才具有本质直观能力,虽然绝对精神不像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自我那样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但另有一派认为,思对其外也有本质直观,所以外物也是可知的。当然,准确地说是对在我们之外的事物的表象有本质直观,能从现象认知事物的本质,谢林就持这种观点;当代现象学中的舍勒、萨特、梅洛-庞蒂等不赞同胡塞尔的那个极端先验唯心论转向,他们都坚持人外有物,只好像谢林那样用本质直观来说“思维与存在同一”,否则必陷入不可知论。但思能本质直观外物是一个独断论,没有“思能认识思”那种无可置疑的说服力,别人可能相信也可能排斥(如卡尔纳普就认为海德格尔在胡说);一旦不相信,整个体系就坍塌了,这是一个致命缺陷。

由此可见,“唯物主义前提下思何以能本质直观”是认识论的终极难题,惟有马克思解决了这个难题。首先,他认为现象之外无本体。一方面,现象与本体一体;另一方面,不存在没有现象的本体。说一个东西存在但却没有现象是荒谬的,不对人类发生作用、不产生现象的“本体”是“无”,实际上不存在,“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6〕(P210)。現象之外无本体,消除了人类感知会遗漏某些本体的担心,这种担心从德谟克利特到洛克一直都存在,同时也将灵魂、上帝、理念、绝对自我、绝对同一、绝对精神等所有非对象性存在物都消解掉了。其次,他将实践引入认知,在解决了“外在超越何以可能”这个难题的同时真正地终结了认识论,对此我们展开来看。唯物主义坚持人外有物,外物的存在不依赖于人,在符合论的标准下倾向于可知论。但这近乎本能的朴素信仰,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唯物主义代言人的费尔巴哈就说:人作为自然的产物,所以感官不多不少,恰合在世界的全体中认识世界之用。猫、狗也是自然的产物,但它们显然不能认识世界,所以费尔巴哈这是混淆了“同源”与“同一”。可以说,唯物主义可知论的保证一直是阙如的,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才提出。马克思说:“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6〕(P162)人不是造物主,万物自在地存在着,但人可以将自然之物再生产出来,这样康德意义上的自在之物就转变成我为之物,成了思的创造物,思就能认识它的本质,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必然性的证明寓于人的活动中,寓于实验中,寓于劳动中:如果我能够造成post hoc,那么它便和propter hoc等同了。”〔7〕(P484)这其实还是思本质直观思,当外物作为思的产物出现时,只需通过有限次数的再生产,人就可以把握该物的本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肯定有看出事物“真正本质”的高级哲学直观。这同时意味着,人只能认识被自己再生产出来的自然物,当然这个领域会从小变大,终将涵盖整个自然界。最后,按上述道理,社会的可知就是不言而喻的,因为社会领域的一切都是人生产出来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6〕(P186)诚如新康德主义所言具体事件、个别活动不可重复,但同类性质的事件、同一形式的活动在历史上反复出现,人类不断地把它们再生产出来,当然也就能认知它们的本质和规律。

三、认识论的终结

孔德认为人类精神沿着神学、形而上学、科学三个阶段顺次进展,恩格斯也说哲学将只剩下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余的一切都会归入实证科学。正是马克思用“人类再生产出整个世界”结束了认识的形而上学阶段,“知”不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成为了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6〕(P500)。这便是他对认识论的重大变革和伟大贡献。

〔参 考 文 献〕

〔1〕〔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德〕黑格尔.精神哲学—哲学全书·第三部分〔M〕.杨祖陶,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意〕维柯.维柯著作选〔M〕.利昂·庞帕,编.陆晓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认识论马克思实践
中国现代美学发生的内在线索与本土话语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史蒂夫·富勒社会认识论思想的分析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认识论的自然化、日常化与人工智能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