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SEC教育理念下高校社会工作教学改革实践分析

2020-04-12韩梦梦

文教资料 2020年28期
关键词:改革实践大学教育

韩梦梦

摘   要: 为了加强与国际高校的合作交流,我国各高校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多样形式,努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推动我国全新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ISEC教育理念能够满足我国高校现阶段的发展需要,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接受和运用。本文首先阐述ISEC项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从多个角度分析ISEC教育理念在高校社会工作教学的实践,最后给出ISEC教育理念下高校社会工作教学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ISEC教育   高校社会工作   大学教育   改革实践

通过借鉴国际通行的教育理念,创造出全新的教学模式,就是ISEC项目。运用ISEC教育理念,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教育体制与国际接轨,实现多元化教育目标。在引进ISEC教育理念之后,我国高校国际合作办学水平获得大幅度提升,构建出独具特色的高校国际化课程体系,以此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真正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核心力量。

一、ISEC项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一)ISEC项目所持有的教育理念

ISEC项目致力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熟知国际准则、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瞩目成绩的国际化新人才。ISEC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该项目的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为互动、开放和批判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明辨性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对权威提出挑战。

第二,在ISEC教育理念中,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内容丰富多彩的知识,主要包括外语语言运用能力、专业知识素养、与人交流沟通能力、工作中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评价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全方位素质教育是ISEC教育理念的体现,主要包括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判断是非能力的培养,开放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习知识能力的培养,以及抗压能力的培养等[1](30-32)。

(二)ISEC项目所持有的教育方式

EMI教学形式、明辨性思维、主动学习及过程性评价,是ISEC项目采用的三个主要教学方式。运用英语讲授非英语专业的所有额课程,称之为EMI。ISEC的教育方式有明确规定,授课教师必须使用双语授课或者全英语授课,教学大纲必须用英文设置,同时保存双语评价依据和教学材料。

国内学术界一般把“明辨性思维”翻译成“批判性思维”,然而“批判”一詞当中存在否定情绪,“明辨”一词主要强调思维方式的运用,也就是判断和理智辨别。ISEC项目的学习者利用主动学习的方式,将学到的全部知识转化为独特理解,创造出全新的知识建构。

在教育过程中,授课教师必须保证课程有科学合理的设计,而且整个课程拥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以此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能够教授给学生知识,又能圆满实现现阶段的课程教学目标。过程性评价是以若干评价要素对学生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动态的、综合的评价的全过程。ISEC教育项目的教学效果评估,评价来自多个方面,并非单一评价[2](74-76)。

二、ISEC教育理念在高校社会工作教学的实践

(一)相关教学培养目标和课程安排

由于自身弱势或者受到外部环境的限制,福利状态处于相对缺位或福利受到损害的个人或群体,就是社会工作最主要的关注目标。对上述目标的研究和帮助,并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置身于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系统之中,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三个角度出发,寻找该目标发展的大致路径并掌握[3](143-144)。

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体系通常分为两个大类别:第一类是社会工作通用的课程,主要包括基础通识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公民教育课程和学生的发展指导课程,以上几种课程组建出社会工作的专业体系。第二类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课程,分为基础课、方向课与核心课三个小类别。专业教育的核心是社会工作的相关专业课程,能够提供基本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学习专业技能,从而促进学生获得应有的专业态度,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真正获得自我发展,成长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

通识课程虽然具备“非专业”和“非职业性”的性质,但是在社会工作这一庞大的专业之中,不能将它与专业课程割裂。高校必须培养出社会责任感强烈、思想品德素质优秀、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的新时代人才,只有将这些条件作为基础,才能够培养出社会工作专业的真正从业者。

不仅如此,通识课程当中的“通识”还存在“贯通”的含义,也就是在学习不同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融会贯通的、开放的思维,在思考和应对问题的时候,不会被各种条条框框所束缚,跨学科思考问题,真正做到不同学科与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识教育能够有效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辨析能力更强。

(二)相关教学设计和课程组织

我国高校社会工作的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核心,同时与ISEC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授课教师与学生可以先制定一个初始学习目标,并出台相关学习合同;教师通过互联网这一有力工具,分享专业知识相关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互助学习;最后教师开展情景模拟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情景模拟当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开展分析,从而获得全方位的评价。

(三)相关教学教材的选择

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使用外语教材。与西方国家不同,和其他专业相比,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实践研究,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相关资料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现阶段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材出现了诸多问题:教材的理论叙述过于抽象,缺乏能够说服读者的生动案例;数据资料长时间得不到更新,图表和其他图像资料陈旧;教材缺乏相关配套的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匮乏。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使用出现上述问题的教材,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必须运用国内的经典教材,选择优秀的外语教材,引进专业课课堂之中,作为供学生参考的教材。授课教师必须关注国外的经典教学资源,获得国外专业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授课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阅读外语专业书籍。

三、ISEC教育理念下高校社会工作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大力培养高校学生的明辨思维能力

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遇到学生缺乏明辨性思维的情况。原因有两种:第一,学生受到传统的学习方法影响,认为自己不能对教师提出质疑,教师就是绝对的权威;第二,绝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带来的“学习习惯”,比起主动提出问题,更愿意“坐享其成”,导致明辨性思维能力较差。

授课教师必须灵活运用高校提供的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传授相关知识。社会工作专业的很多知识点都是抽象的,看上去枯燥乏味,教师直接讲解,学生可能无法听进去,但是运用多媒体设备,学生自然而然被吸引。

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必须利用课堂讨论、小组展示与提出问题、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及工作坊等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同时,明辨性思维随之得到培养。

要想真正培养明辨性思维,学习之后的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反思是学生对课堂知识、学习收获和学习问题的总结和思考,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明辨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布置带有反思内容的作业,要求学生展开思考,本节课对学生自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培养明辨性思维的同时,锻炼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

(二)对现有的学习评价方式进行改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自我评价,将学生分小组,然后小组内、小组之间互相评价,最后教师再进行评价,从而获得直观、立体化的评价全过程。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针对自身主动学习过程展开的全方位评价,包括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学习、与同学之间的互动等。开展自我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反省与发现问题能力。

学习小组互相评价,不仅是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的过程,更是不同学生小组之间互相评价的过程。所有小组针对各组的学习成果相互观摩、反思与讨论活动,从而开始评价,在评价过程中相互学习。该评价方式既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够培养明辨性思维。

教师点评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价,更是学生整理课程内容、规范学习方式、梳理重难点知识的过程。上述三种方法既可以独立开展,又可以根据高校相关要求综合运用。在评价过程中,必须使用科学且有效的评价根据,并保存每次评价记录。

然而,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过程中,过程性学习评价依旧存在一系列问题。学生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互相评价主观性过强,很有可能无法将学习情况真实、客观地反映。学习小组互相评价虽然有促进交流的作用,更有可能导致不同小组之间产生冲突,同学之间矛盾频出。教师在开展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反思的作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点评的时候,不可以只看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只看单独一个方面,肯定会导致多元化的思辨元素遭到扼杀,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将课程设计与学生评价无缝銜接,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之间,完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活动。

目前我国高校很重视社会工作专业改革,期望社会工作专业能够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综合素质高的新时期人才。要想真正实现社会工作教学改革,必须创新教育,灵活运用ISEC的教育理念。在开展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不仅要做到课程创新,还要做到教学方法、教材、学生评价的创新。ISEC教育理念与方法,为我国高校社会工作教学实践提供了基本的教学范式,我国高校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景志铮.基于ISEC理念的社会工作教学改革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04).

[2]刘涛,陈雨青.浅析ISEC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方法[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1(04).

[3]朱丽.基于ISEC项目教学理念的MOOC教学模式研究——以《西方文明史》为例[J].学理论,2019(07).

猜你喜欢

改革实践大学教育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实践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形式的嬗变与改革实践
《微生物与遗传育种》课程改革与实践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