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情境德育
2020-04-12王增国
王增国
摘 要: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道德素质、三观的形成与班级德育工作息息相关。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要践行者,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是顺利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切实强化德育效果的有效手段。本文从构建德育情景的现实意义着手,在中学班主任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探究构建德育情景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情境德育 班主任
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级德育工作不到位,不仅会影响学生道德的发展,而且会阻碍学生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由于中学生在认知、理解等方面尚未成熟,光靠说教等方式难以让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和接受,导致德育工作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中学班主任必须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构建特定的德育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下实现自我价值的构建与成长。
一、情境德育的含义、内容、实践价值及践行原则
(一)情境德育的含义。
情境德育指的是情感环境教育,通过情境德育的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调动参与积极性,打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这一过程中需要通过以情动人或以景寓情的方式,体现核心价值理念,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其中,尽可能摆脱生理及心理上的负面影响,避免外界环境因素的制约,保证情境德育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二)情境德育的内容。
在情境德育中,需要对人的心理机制进行有效调节,达到优化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情境德育的方式明确情感育人的功能与作用,提高对舆情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通常情况下情境德育心理过程包括意志过程、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三大类,涉及知、情、意、信、行五个心理因素。其中知为前提,信为动力,情是中介,意是条件,行是结果。
(三)情境德育的实践价值。
情境德育的中介作用贯穿于情境德育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情境品质培育的中介性理论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推进学生成长,使学生成长及学习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情境德育的教學过程中将情作为育人的基础,从源头入手,在情境德育教学环节结合学生心理乃至生理的变化趋势,充分把握控制的力度,为学生品德发展带来共通性影响,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
(四)情境德育的践行原则。
情境德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不仅是按照知、情、意、信、行的顺序运行的,每个学生均有独特的个性,只有结合学生心理变化规律,明确学习需求,方可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1](88-90)。
若想达到最佳的情感育人效果,就要结合学生心理及生理因素的特征,和校内外环境的变化趋势,进行针对性的情境设计,不仅要思考环境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而且要充分发挥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起到的作用,将其作为情境创设的基本条件,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情境德育教学模式,创设新的情节,逐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发挥品德及思想引导的作用。教师在情境设计环节要尽可能调节学生、教师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二、情景德育构建的现实意义
(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有效连接。
目前德育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节。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始于行为和习惯,儿童对所见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又融入行为和习惯中[1](88-90)。由此可见,之所以出现学生知行脱节的情况,是因为德育过程中情感匮乏,导致学生难以获得深刻而丰富的道德情感作为内在驱动力。所以,在德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情感参与度,是解决知行脱节的有效手段。在德育过程中构建特定情景,可以使缺乏情感的知识授受变成生动形象、充满活力、情知交融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领悟到德育的真谛,将认知内化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效连接。只有让学生亲自体会道德、感受道德,才能在今后生活中学会做有道德的人。例如,可以给学生布置道德作业,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留意周围需要帮助的人,亲自帮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作用。只有在学生帮助他们,践行社会道德的时候,才能真正认识道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老师只是单纯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并不会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真正的道德教育体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上。学生的行为体现着道德素养,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教育。
(二)在德育课堂中获得生活感悟,实现德育与生活的有效对接。
被抽象出来的“道德知识”,究竟能为学生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在传统的灌输式说教模式下,效果可想而知。德育效果不理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德育未与学生生活对接,“道德知识”与生活难以融合统一。在情景德育模式下,道德不再是口头禅,而是学生的生活感悟,打破德育与生活的鸿沟,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要让学生明白,道德不是只有高尚的人才可以拥有。道德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应只把见义勇为、大公无私、默默奉献当作道德,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也能看出人的道德水平高低,道德可以是尽职尽责地把卫生区打扫干净、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也可以是假期见到教师不选择惊慌逃走,而是上前打个招呼,说句:“老师好!”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一定要把道德和生活中的小事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道德与自己无关。
(三)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增强学生代入感,切实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
目前,虽然素质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应试教育的痼疾依然存在。在以灌输知识为主导的应试教育课堂模式下,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挫败等负面情感,对人格的健全发展产生影响。情景德育模式打破了应试教育的樊笼,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以特定的身份代入其中,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塑造出认知、情感、意识、行为等和谐健全的人格,使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切实得到增强。教师可以在道德教育时,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场景。比如当学生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了一笔钱,让学生讨论应该如何做。其实重要的不是学生要怎么做,而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其他人的道德水平,别人的做法有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影响。设置道德情景并让学生讨论,能够起到对学生的道德水平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情境德育的实践方法
情境德育过程中运用的教学途径较为多样化,体现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到情境中,真正做到以情促景、触景生情,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改变情感状态,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提高情感品质,在生活及学习中养成理性判断的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价值认知。
(一)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氛。
学校领导应当提高对情境德育重要性的认知,通过努力,针对性地构建校园文化情境,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氛,使学生受到学风、校风及教风等人文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深厚的人文意蕴。校园文化包括仪式文化、景观文化、节日文化、教师文化与宿舍文化等多种内容,对学生日常文明行为的影响较大,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校园网及板报等方式,践行情境德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文明习惯,提高道德品质。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文化教育,学生在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素质教育。学生的一切发展都基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熏染能够对学生起到德育的作用。
(二)将德育情境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结合。
教师在落实情境德育工作中,将情境德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引导学生理性投入情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切实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独立的人格,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可组织各类与公益相关的实践情境活动,比如,义务植树、义务大扫除、成为“爱心满世界”志愿者、捐款、捐物、爱心助学、关爱失独等都是很常见的公益情境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关爱他人的道德观念,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情境德育教育。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构造网络虚拟环境、虚拟实验室、虚拟班级、虚拟课堂及虚拟支部,等等。比如,与学生在“网络论坛”上就某一历史事件、重大时事和热点话题等发表看法、提出观点。教师可以模拟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角色扮演,强化德育教育效果,有利于拓展教育渠道,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接受不同的思想教育。构建网络虚拟情境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构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实时掌握学生的情感波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四)牢固树立让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觀点,如果一味地将德育政治化、学科化,忽视对道德主体现实生活的关注,那么德育终将成为无根之举。让德育回归生活,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真实联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培养道德品质,是德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手段,生活是最有力量的教育。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要组织和营造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使学生成就主体人格。道德教育应该回归生活,德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素质的人,这一切都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道德教育的受益者不仅是国家,而且是每个接受道德教育的学生。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苦的工作,需要教育人员精心策划,有针对性地落实,在实践中践行德育,方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仇黎明.德育课堂:情智共生的三条路径[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8,18(6).
[2]沈嘉祺.情境与道德教育[J].中国德育,2007(0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