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2020-04-12魏天宇

文教资料 2020年33期
关键词:创业意愿高职院校

魏天宇

摘   要: 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不利,大学生创业逐渐成为带动就业的顶梁柱,同时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研针对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全体在校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创业意愿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提出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创新   创业   意愿

习近平同志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要想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基因,首先要清楚认识学生创业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将创业落到实处,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解决就业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

一、研究现状及研究假设

(一)研究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学校工作的重难点,可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创业意愿的相关研究国外主要分为有计划行为模型TPB和创业事件模型SEE。Bird(1998)认为计划行为理论适用于创业意愿的分析研究,该理论认为创业意愿是由感知行为控制能力、态度、主观规范共同作用而决定的,创业行为又受创业意愿影响。在创业事件模型SEE中,Shapero和Sokol认为创业意愿可以通过感知期望、行为倾向和感知可行性這三个变量解释。国内方面,孙雷、庄娱乐对江苏省20所高校的在读学生进行了调查,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得出性别、家庭所在城市、成绩、就业目的等多个因素是创业意愿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李俊调研了上海市1000余名大学生,分析了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不高的原因。

(二)研究假设。

在前期设计调研问卷时,小组将创新意愿、成就意愿、坚持意愿作为创业意愿的基础指标。经过对数据的分析,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创新意愿、成就意愿、坚持意愿的关系概念模型。从而提出假设,创新意愿、成就意愿、坚持意愿对创业意愿呈正相关且影响效应较大,见表1。

二、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样本特征

本调查问卷由项目组成员研究咨询共同编制,面向我校全体在校生,调查时间为2019年4月至5月。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按5分测量,5分为非常符合,4分为符合,3分为一般符合,2分为不符合,1分为非常不符合。问卷试图构建一个科学性、创造性和代表性的大学生创业指数体系,通过量化指标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因素。本文仅分析问卷中的创业意愿部分。

运用SPSS22.0软件综合分析调研的数据,综合评价调查研究的各项指标,参与调查学生为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16级—2018级大学生,面向全校学生发放纸质问卷共1960份,剔除无效问卷15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945份,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得出调查的样本特征,见表2。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性别对创新创业意愿影响。

本次调查问卷男生样本455份,女生样本1490份,男女生在意愿度上并无显著差异。男生的创新意愿略低于女生;男生的成就意愿显著高于女生;男生的坚持意愿显著高于女生。见表3、4。

(二)年级对创新创业意愿影响。

本次调查问卷大一样本1182份,大二样本632份,大三样本131份,三个年级在意愿度上并无显著差异。大一在创新意愿、成就意愿、坚持意愿方面都高于其他两个年级的学生,坚持意愿显著高于大三。

(三)创新意愿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同学们对于创新方面的活动比较积极,平均值均达到3以上。创新意愿对创业意愿的影响,认为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愿意通过创新工作或者学校更加便利,影响较大,分别为3.37和3.34,见表7。

(四)成就意愿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成就意愿高的人希望能够高标准地完成他人布置的任务,在日常工作中对自己要求较高,会尽全力达到某种标准,并且会不断完善自己。敢于尝试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十分渴望事业上取得成就。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成就意愿对创业意愿的影响,认为完成困难任务时感到快乐影响较大,为3.68,见表8。

(五)坚持意愿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曾经有人对初创企业做过粗略统计,将近90%的企业在前两年内倒闭,能坚持到五年的企业十分少,坚持下来又长远发展的企业就更少了。具体数字未必准确,但足以看出初创企业的存活率较低。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坚持意愿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当别人劝我放弃时,我仍要继续克服困难完成工作影响较大,为3.27,见表9。

四、对策建议

本文试图通过此次调查问卷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较低的具体原因,结合调研结果来看,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但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总数不多。经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三点思考:

(一)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并不是要求每一位大学生都成为创业者,更不是要求每一位大学生都成为一个出色的创业者,而是想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创新创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同学们的心里埋下一颗创新创业的种子。首先,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年级大会、班会、志愿者活、图书馆等宣传媒体,高频传递创新创业思想和创业精神。还可以借助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项创新创业活动和实践支持。学校相关部门可以分批次组织创新创业培训、创业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可以自己创建或同其他学校联合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培训中心等平台。依托平台开展创业实践训练,不断丰富创业经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创业精神。

(二)加强大学生心态锻炼,培养自我驱动力。

创业之路很长、很远,远没有想象中一帆风顺,更多的是惊涛骇浪。创业路上的艰难险阻可能会挫伤创业者的信心,加重创业者的心理负担,甚至可能导致创业失败。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创业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创业中遇到问题时,要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非逃避或者放弃,与此同时避免盲目性创业。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缺乏精英意识,一些同学无法跳出舒适圈,安于现状。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要加强在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方面的引导,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信心,开拓创新创业意识,坚定创新创业理念。

(三)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学校创新创业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主要渠道之一,要最大限度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培养和线下培养相结合,共同发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营造公平、公正、积极向上的氛围,借助公众号、小程序、新闻报道等媒体资源展开宣传。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积累实践经验,多方面共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校内外的创新创业大赛,发现问题,寻找差距,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学习创新创业课程,加强基础课程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五、调查的不足

中国是一个极具差异性的国家,本次调查数据尚未同其他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及全国地区院校对比。笔者猜想,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应该有所不同,即便距离相近的上海市和江苏省、浙江省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也会不尽相同。以上所述不足,由于时间和能力所限,调研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提高,未能详尽之处敬请谅解。

参考文献:

[1]李俊.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与分析——以上海1256名大学生为样本[J].现代大学教育,2008(06):96-101.

[2].胡其亮,苏伯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5):47-51.

[3]王磊,童俊,王凯.大学生创业型领导人才成长路径探析.[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8(09):90-93.

[4]刘鹏飞,曲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2):175-176.

[5]陈勇敢.合肥市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与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05).

猜你喜欢

创业意愿高职院校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