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2020-04-12张焕荣
张焕荣
摘 要: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协同,打造一支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又具备实践教学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重点。通过构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团队、探索“双师型”教师专业培训模式、搭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等方式,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促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双师型”教师 专业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具有创新应用知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决定应用型师资的特殊性,教师要具备学术经历与实践经历的双重素养,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工作经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
一、构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团队
教师要实现充分的专业发展必须借助教学团队的力量,“双师型”教学团队应该是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理论教师和专业实践教师或者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既要有专业带头人,又要有为数众多的“双师型”教师和来自企业或行业的兼职教师。在高校中打造一支研究经验、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和能力互补;年龄、学缘、学历和职称互补的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团队成员在民主、平等、宽容、信任的团队文化中进行对话和合作,推进每个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专业发展团队的构建有以下方式:
1.以专业教研组为基础,构建“教一学一研”合作的专业发展团队。
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专业带头人之间、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之间开展专业课程研究,形成以教研为主线,立足本校,富有特色的教科研思路,通过智力资源共享,开发潜能,更新知识和技能,满足每一位团队成员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2.以校企合作为渠道,构建“专、兼、聘”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渠道,从行业和企业聘用职业道德高尚、专业素质高、有较强的知识传授能力和专业技术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行业技术骨干沟通联动,有利于增强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
3.以项目开发为平台,构建“产—学—研”合作的专业实践团队。
以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为平台,把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教师凝聚在一起紧密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形成產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项目研发、社会服务相互促进的新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和技术研发人员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
二、探索“双师型”教师专业培训模式
考虑到教学实践多元性对教师发展要求不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专业领域的教师存在需求差异。因此,学校要提供可供教师选择的多元化培训模式,满足不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以下是可供选择的几种培训模式:
(一)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实际上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利用任职学校的校内校外教育资源,以实际情境中经常性问题为主要内容,旨在满足学校及每个教师工作需要。这种培训方式重在解决教师日常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密切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联系。校本培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专家讲座
根据“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聘请校内优秀教师、校外专家、行业企业精英、“双师”名师等来校,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教学研讨、示范交流、现场指导等方式为教师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教师从中汲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实践教学知识和技能,并及时掌握专业发展新动向,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
2.专题研究
专业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深度研讨。这种形式有利于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和研究意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联合教研
以专业教学团队为单位,组织教师说课评课,做到“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研中学”,让每一位参与活动的教师都可收获较多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提高“教”“研”水平及教师专业能力。以专业、院系甚至全校为单位,专业教师提出问题,参研人员在平等的氛围中交流对话、共同研讨、传达自我认识、个性经验、思想感悟或具体的教育教学技能,实现教师之间的成果、经验共享。
4.技能竞赛
为了搭建专业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分享个人探索成果的平台,高校要不定期组织专业技能竞赛,在各项技能竞赛中激励教师不断创新。还可以选拔专业教师参加全国或省市级技能比赛,促进教师在参赛准备、实际比赛及和同行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专业能力。
(二)校际联动。
校际联动培训是指由若干国内外技术型院校和培训机构组成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双师型”教师实施继续教育的联合体,是介于校企合作和校本培训之间的一种培训模式。高校要积极开展校际联动培训,加强同伴互助。
1.观摩借鉴
借用国内同类技术型院校的学科优势资源、优秀师资资源、课程教学资源及教育科研资源,教师通过观摩不同层面的教学实践活动,参加不同层面的教研活动,获得有益于教学实践的观点或方法,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获得院际交流合作的经验与能力。
2.国际合作
随着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和科学技术国际交流的日益活跃,“双师型”师资培养的国际合作逐步扩大。一方面,高校通过与国外技术院校联合办学共同培养师资,组织专业带头人或专业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国际性会议和研讨活动,选派教师到国外参加职业培训。另一方面,吸引国外教育机构在我国开办技术型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教师通过国外技术型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不仅可以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了解最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利用国外先进的实习设备,提高教学能力与业务水平,从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三)校企共培。
应用技术院校教师仅靠理论和表面的认识是远远不能胜任教学的,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校企合作培训不仅能提高教师实践能力,还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应用技术院校要加强与企业合作,激励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和产学研结合基地进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方面的锻炼,在校企合作中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
1.科研合作
教师可以利用自身在专业理论方面的优势,与行业、企业人员合作,面向一线开展科研活动。一方面,教师通过在一线调查或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实时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把在一线所学的知识、技能带入课堂教学,在教学和实践中培养“双师”素质。
2.技术交流
高校要主动与行业、企业保持联系,一方面,确保教师能够经常到行业、企业观摩和学习,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帮助行业、企业解决一线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要不定期开展由行业、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加的技术交流活动,使专业实践教学更贴近行业、企业的实践要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挂职锻炼
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应成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具体形式有如下几种:
(1)带班实习。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下行业、企业实习,在观察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发现并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生产一线的工作内容和对技能的要求,还可以了解行业的最新技术;在观摩学习过程中,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专业新知识、新动态。
(2)顶岗挂职。学校给优秀教师在行业、企业安排一个职位,以员工身份独立开展工作,不仅要承担一定的工作量,还要承担与员工一样的责任和义务。专业教师通过半年以上的挂职,不仅能够深入了解行业、企业一线实际工作情况,有效获得一线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而且能够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对照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检查教学效果,从而改进教学。
(3)兼职挂职。专业教师在不放弃学校教学工作的同时,以学习者或助理的身份,在行业、企业跟随工作人员一起工作,通过现场观摩、模拟教学、上岗操作等多种形式,了解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崗位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并做好观察笔记、整理记录反映到教学实践中,从而强化教育教学效果。
4.校办企业
将现代行业、企业经营和管理观念引入学校,甚至将某一个生产和经营环节引入学校,学校直接为行业、企业开发项目或直接参与到行业、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这种培养模式可以使教师获得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在技能培养过程中促进专业知识发展。
三、搭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研究表明,从政策、制度、规划、资金等方面全方位搭建多位一体的环境平台是“双师型”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一)政策支持。
国家政府部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用技术院校要不断制定、完善及执行与“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比如“双师型”教师认证政策、职称评定政策、聘用及待遇政策、继续教育政策、培养培训政策、校企合作政策等,以促进与保障“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
(二)制度保障。
“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要有一系列合理完善的保障制度。一是“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对“双师”内涵和标准的科学研究,制定出更加广泛范围内的“双师”资格认证标准;二是“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制定出相对独立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配以公平公正的职称晋升、人事管理制度;三是“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过程及配套资金等的制度化建设,比如制定工学课时转化制度、培养培训补贴制度等。
(三)有效规划。
“双师型”教师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实施好这一工程,高校就要确立以满足专业现状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应用技术型专业和重点专业师资培养为核心,以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前提,以教师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校本培训、校际联动、校企合作为基本方式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思路。
(四)资金支持。
实现“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基础是有充足的资金。因此,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都应加大“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经费投入,高校应转变观念,多渠道筹集资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加大对“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的资金投入,比如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双师型”教师的各种进修培训和教育科研活动;提供“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补贴、工学课时转化工资等。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必须转变原来只注重理论学习的观念,更多地掌握所教授专业领域的操作技能,不但具备渊博的专业理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促进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克林,罗奋涛.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J].三明学院学报,2018(03).
[2]关颖婧,邹林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1).
[3]周卫东.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J].教育探索,2013(03).
基金项目:院级课程改革与建设项目,项目编号:kg2018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