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教师转型发展文献综述
2020-04-12韩垚周彤
韩垚 周彤
摘 要: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是新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迫切需要,学校深度转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转型的成功。本文系统梳理了高校教师转型的相关文献,对教师转型的重要性、国内外研究发展、面临困境和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研究展望,未来研究应继续完善高校教师转型的基本概念,开发符合教师转型时期的测量工具,提高研究层次,对各类高校的教师转型作探讨。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 应用型 教师转型易使人联想
1.引言
2015年教育部等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积极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要求。国家政策实施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难得的发展机遇。转型和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转变产业结构的迫切要求,是国内大学通过竞争追求发展的自然结果,是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难题的合理选择(安静,崔民日,2015)。提倡国家宏观政策,是地方大学转型的现实要求,是优化教师团队结构的需求,是优化高校教师转型和发展路径的原因。地方本科高校的结构性转换适应了新常态高等教育结构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相继开始了应用型转型,但依然面临“口号响亮,制度缺乏”等问题。国内学者对教师转型进行了较多研究,但更多是基于自身改革的經验性总结,利用定性方法从管理者角度阐述当前教师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较少涉及定量方法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教师转型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分析,推动教师转型研究进展。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研究现状,总结地方本科高校教师转型面临的困境,从教师、学校及社会方面梳理出地方本科高校教师转型的策略路径,提出现有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的展望,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2.国内外高校教师转型研究
关于教师转型中西方学者都有研究,但两者研究主体不同。西方多为学者个体的研究,并且多是对理论进行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师范院校转型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如Kevin Ryan(1975)研究美国教育机构从师范学校到师范学院,再扩大至综合大学的办学层次转型的过程;John B.Thomas(1990)研究英国的日间师资训练学院、大学教师培训部和地区师资训练组织等方面;土屋基规(2004)研究日本教师教育组织从师范学校逐步走向综合性大学、教育大学和学艺大学的多元化教师教育过程。克罗尔(2012)认为德国的应用型科技大学与一般大学不同,主张应用型地方大学的教育内容应以应用为中心,而不是理论。这是地方应用型大学的主要社会使命和办学定位。莫里斯(1993)研究发现,英国的诸多地方性科学技术大学中,办学定位不清晰、院校特色不明确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障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加坡根据本国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展需要,积极引进功能集约型产业,促进了本国产业的高度化和经济发展。许多大学密切配合这个战略,积极转变服务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培养了许多应用型先进技术人才(Terece C. 2014)。
国内更多是政策引导高校教师的转型发展,理论基础较薄弱。2015年,教育部等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有计划地将教师送到企业接受教育,接受职务执行和实践锻炼。通过教育评价、绩效评价、职务评价、招募、薪酬激励、学校企业交流等制度改革,调动教师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响应国家政策,多省多部门联合或教育部门单独出台了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相关文件(杜云英,2019)。
综上所述,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转型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以为中国地方大学的转型和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但是,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需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3.地方本科高校教师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
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教师转型发展存在不可避免的“阵痛期”(陈亮,王光雄,2015)。高校教师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及政策因素。
3.1教师转型个体差异
作为个体,教师在转型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客观因素。教师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专升本之后留下来的专科院校教师和中专教师,这类教师学历职称和专业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但目前是师资队伍的主体构成部分;二是从传统的研究型、科研院等大学新引进的教师,这类教师主要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第一类教师刚刚完成从专科到本科的转型,处于向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应用型教师转型的阶段。但由于专业理论基础较薄弱,缺乏实践应用能力,成为转型过程中的巨大挑战。一些教师有所顾虑,缺乏自信,热情不足,缺乏主动性。
第二类大部分教师都接受了严格系统的学术研修,虽然理论教育和学术研究对他们来说很熟悉,但是对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仍是模糊的思想认知(周卫东,2018)。教师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困境和挑战,因为地方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在行业企业工作的经历,学术职业意识和形态仍然更多地偏向适应“学术性”高等教育(樊千,邱晖,2018)。
另一部分是高校教师主观因素。思想上,地方本科高校虽然在原有的办学层次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目前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专科“印迹”的教育理念仍然或多或少出现在部分教师的转型过程中,如自主发展意识淡薄(周卫东,2016)。能力上,陈一飞,严谨(2017)提出研究型大学来源的师资虽然理论深厚,学术研究能力较强,但工程技术性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及实践应用能力存在不足。周卫东(2016)提到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不强,较明显地表现为传统的授受式课堂的教学仍被作为普遍的方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情景式教学尚未推广应用,师生课堂互动明显不足。
3.2教师转型环境因素
外界环境因素造成的高校教师转型困境,首先体现在培训机构上,关于一些机构及行业协会针对高校教师组织的相关培训和继续教育,因为时间紧迫,难以展开深入学习;其次在专业发展机会上,地方本科高校专业设置较多、课程覆盖面广,各高校发展机会对于转型发展中的高校教师来说并不均等,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常常是学校优先重点发展的对象,该专业的教师获得的发展机会比其他专业的教师多(王叙红,赵丽,冯鸿,2017);再次,在学校发展上,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高校重心向研究型院校倾斜,导致教师队伍结构比较单一化,教师学习工作经历单纯,缺乏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教学实践;最后,在学校组织层面,高校组织层面对转型发展不重视,一直保持迟疑和观望的态势,没有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刘艳,2017)。陈一飞,严谨(2017)认为教师转型发展存在两个问题:职前培育缺位、职后发展不适。
3.3教师转型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之后,地方本科高校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变化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局面呈现出多变的局势,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和输出方面,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生处于尴尬局面(王璐,2017)。因此,国家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朝着应用技术型方向转型和发展的要求。但由于国家政策、制度不明確,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没有从制度和措施、行动等方面予以真正落实。部分高校教师对应用型高校只停留于了解,知道有应用型转型,但是因为缺少相应的制度体系,该如何转型并不明确,对转型持观望态度,不敢贸然转型(张永花,2020)。
4.新建本科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策略
4.1教师方面
高校教师转型发展应该首先从自身转型发展开始,要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周卫东(2018)强调要增强教师对学校转型发展的认同,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探索式创新性过程;廖爱兰(2017)指出应该从能力构建的总内容和总体目标上,突出职业针对性和岗位适用性,使教师实现“双师双能”;谢林见,蒋平(2017)提出教师应该提高学历,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仍然是将教师培养层次定位在硕、博士学位;付八军(2017)指出教师的单一专业成长模式导致大学同质化倾向,高校教师应该多元化发展。
4.2学校方面
高校教师转型不仅要靠自己不断提升,还需要外界的支持和激励,其中学校是最关键的因素。学校可以采用激励因素、构建教师综合教育体系及优化和营造环境氛围推动教师转型发展。吴崇,林范丽,沈小青(2016)用结构方程模型得出高校内部的战略性激励因素对教师激励起到更显著的积极作用的结论,学校可以从战略性激励因素激励高校教师的转型;吴继军(2017)指出重新建立教师发展和评价制度,引导高校教师转型,准确评价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激发教师产生持久动力,积极配合完成各项转型工作;路娟(2014)指出应该合理设置职前教育课程,优化教师教育课程资源配置及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陈亮,王光雄(2015)认为拓宽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首要任务是构建教师在转型阶段的专业发展综合体系,转型教师发展的核心是专业发展,基于教育教学活动及教师专业发展维度考虑,构建转型教师专业发展得到学校支持的体系主要包括: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及文化体系;最后,葛晖,米俊魁(2018)提出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本科高校要努力营造和净化专业教师共同发展成长的氛围,创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实践能力的成长环境。
4.3社会方面
仅仅有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尤其是企业的支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及科技转化平台都可以为教师转型发展提供后续保障。徐金益,许小军(2019)认为产教融合生态圈可以为教师转型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教师个体的自发探索行为不再是转型,并将教师转型的生长周期有效缩短,如,教师与行业、企业的距离,为教师“双能”素质的提高注入新动力;安静,崔民日(2015)探索了建立产教融合的创新机制,一是坚持与企业互动共赢,探索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二是建立理事会制度,引进行业的专家、企业优秀技术人员为院系的董事会和专业的指导委员会成员,教师受聘为企业兼职人员。三是地方企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和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与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和企业合作,实现无缝对接;付八军(2016)提出新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实现科技界与产业界、学术与经济的联姻,提供产业发展新动态、社会市场需求新变化,向社会各界披露教师的科技新成果、新亮点。
5.结语
由于办学基础、区域差异、升本时距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及教师转型的方向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自身特点情况选择合适的转型路径。转型的方向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王俊,顾拓宇,2019)。本研究仅是学者研究结果的整理,不能完全展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的实际样态,对地方本科高校教师的深入了解还需要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田野研究,未来研究应不断完善高校教师转型的基础概念,开发符合转型期间的测量工具,提高研究层次,结合中国特殊的情境,对各类高校的高校教师转型作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安静,崔民日.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与战略路径[J].教育评论,2015(5):15-17.
[2]王玉丰.常规突破与转型跃迁——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自组织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3]陈亮,王光雄.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优化[J].教师教育研究,2015(6):26-33.
[4]樊千,邱晖.转型期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2):104-106.
[5]陈一飞,严谨.应用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发展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7(1):9-15.
[6]Ryan K. Teacher Education: The Seventy Fourth Year 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6.
[7]Thomas. J B. British Universities and Teacher Education: A Century Change[M]. London: The Flamer Press,1990:33-58.
[8]土屋基規.现代日本教师的养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50.
[9]Kroll H, Schriche E, Stahlecker T. Developing New Role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Structurally-Fragmented Reginal Innovation Systems[J]. Firms and Region,2012(2):45-56.
[10]Maurice K. The End of the Dual System[C].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London: J. Kingsley Publishers,1993:234.
[11]Terence C.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ingapore: Meritocracy and Hidden Narratives[J]. Discourse: 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2014(5):637-648.
[12]杜云英.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发展政策转向及落实效果探析[J].职教论坛,2019(12):29-33.
[13]周卫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转型发展研究[J].江苏高教,2018(4):58-62.
[14]周卫东.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评论,2016(2):8-11.
[15]王叙红,赵丽,冯鸿.西部地方转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2(2):18-22.
[16]刘艳.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教师人力资本开发的协调性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3):60-65.
[17]王璐.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主体性变化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165-167.
[18]廖爱兰.应用型地方高校教师业务能力的重构与提升[J].职业技术教育,2017(35):20-22.
[19]张永花.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1):36-38.
[20]谢林见,蒋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教学型”教师队伍建设构想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4):163-167.
[21]付八军.论大学转型与教师转型[J].教育研究,2017(4):43-48.
[22]吴崇,林范丽,沈小青.转型时期地方高校教师激励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6(10):55-60.
[23]吴继军.地方本科高校教师在学校转型发展中的压力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2):88-91.
[24]路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出路[J].陕西教育,2014(5):45-46.
[25]葛晖,米俊魁.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完善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8):75-78.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教师转型自我效能感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8SB0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