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民办高校特色专业的路径规划

2020-04-12陈晓艳

文教资料 2020年33期
关键词:特色专业路径规划民办高校

陈晓艳

摘   要: 创建特色专业是高校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民办高校的特色专业尤为重要。在结合民办高校特点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错位发展的专业定位、打造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构建和完善实践育人机制、建设高层次专业实验室四个方面规划特色专业路径,并阐述达成特色专业发展路径具体举措,以通过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合理规划形成特色专业。

关键词: 民办高校   特色专业   路径规划

创建特色专业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创建民办院校的特色专业更需要结合学校特点及办学定位探寻合适的路径。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是成立于2011年5月,由江苏华红集团与南京体育学院按新机制、新模式合作创办的民办二级学院。目前江苏省设有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仅南京体育学院一家。与南京体育学院本部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相比,奥林匹克学院无论在生源还是师资上都存在明显差距。

1.专业现状

1.1专业师资

奥林匹克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招收四年制普本和两年制专转本两种学制学生。作为初创的民办学校,师资主要由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和具有多年教育经验的老教师组成。外聘教师是民办院校师资的重要资源。根据实际教学效果,本专业逐渐筛选出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和有着多年行业实践经验的外聘教师组成的专业师资队伍。

1.2人才培养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坚持督导听课制度、学生评价制度、同行专业教师相互听课的制度及观摩教学制度的基础上,全面引入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度。意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在体育和体育相关领域从事市场营销策划、运作相关工作的体育产业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

1.3教学方法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和团队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通过不断变革创新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理论,促进专业团队教学与科研能力共同提升。

1.4实践服务

发挥学校的特色优势实现专业与实践部门相结合。利用重大赛事志愿服务的机会提高专业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本专业部分学生已参加了亚青会、青奥会、南京国际马拉松等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多名学生还直接参与了第五届国际智力运动会组织工作。近五年来专任教师指导本科生参与省级创新创业项目7项并获得多种奖项。另外,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结合学校的行业优势建立了一批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目前虽然与实习基地有良好的合作,但如何进一步扩大专业教育与社会行业的合作空间,如何把合作性的实践教学起点前移,是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另外,校际、学校与社会包括国际交流都需要大力加强,观念、方法还需进一步更新,政策与资源的保障还要加大力度。

1.5实验设施

受学院条件所限,目前专业实验室设备简陋,导致专业实验教学开展不充分,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有一个高水平的实验室,以不断提高学科教师团队和专业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

2.特色专业路径规划

通过对江苏及“长三角”地区对体育及经管类人才需求的调研,结合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确定专业发展的特色。从省内体育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目前江苏省设有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仅南京体育学院一家。与本部相关专业相比,奥林匹克学院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无论是生源还是师资都明显存在差距,不以高、大、上作为培养的主要目标,而是面向广大中、小体育企业及相关产业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一定实践基础的人才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重点。同时,作为奥林匹克学院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奥林匹克精神,也是专业努力打造的特色之一。

2.1错位发展的专业定位

本专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了与南京体育学院本部错位发展的培养目标。即在专业人才需求的不同层面和规格中,选择具有最大社会需求层面的实用型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确定宽基础、重能力的培养方向,除为学生终生学习和长期发展打好理论基础外,更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直接胜任岗位工作。

2.2打造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

依据错位发展的培养目标,打造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重点引进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一两名高水平博士及一两名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进一步完善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为专业发展积蓄力量,形成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打造“体育产业”研究团队,初步形成围绕“体育赛事管理”“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俱乐部经营与管理”結合各自研究偏好的科研小组。从不同研究视角研究体育产业,形成研究合力,形成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

2.3构建和完善实践育人机制

首先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为主线,推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发展。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搭建教师和学生交流平台,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其次,依托南京体育学院行业资源优势,选择一批实力雄厚、具有一定规模和创新能力的单位作为专业实习基地,在目前已有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实习基地,在条件成熟时实行“3+3”的实习模式(三个月集中实习加三个月自主实习),加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再次,强化校企合作,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探索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2.4积极建设高层次实验室

专业实验室既是科研需要又是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结合学院现有实验室条件,出台专业实验室建设五年规划,逐步改善专业实验室现有条件,形成高水平科研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3.达成特色专业发展路径的具体举措

3.1重新修订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符合“国标”基础上,根据错位发展的专业培养目标增加实践类教学的学分,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强调实践性、时代性,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实践环节。专业人才培养既要立足体育市场实际需求又要有前瞻性。如:专业核心课程“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以签约专业实践基地为依托采取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融合的教学方式;“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以本校体育馆为依托直接让本专业学生参与体育场馆的日常管理;“体育赛事管理”采用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策划校运会及校外赛事策划,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创新实践课”以小组选题的形式配备指导老师,学生自主调研完成调查报告和策划方案。另外,紧跟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开设更多特色课程,作为“奥林匹克学院”,专业拟增设“奥运经济”课程,既能强化奥林匹克学院的特色,又能凸显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形成更加鲜明的专业特色。注重专业课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衔接,以此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相契合。

3.2建设高效精干的专业团队

“学科梯队建设实质上就是在学科建设规划指导下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1](45-48)。坚持走“外引内培,优化组合”的发展路线。即既要重视引进专业高水平博士及专业急需的“双师型”人才又要重视学院现有专业人才的培养。实行学术带头人负责制,形成“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建设模式。打造研究团队,初步形成“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育赛事组织”和“体育场馆管理”等科研小组,对国家体育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建立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的长效激励机制,使学术带头人、学科骨干及成员互助互惠。建立系统化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在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共同努力下,重点培养一两名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校本培训,“建立高校教师“校本”培训机构己普及成为世界很多国家高校教师发展的共同举措[2](10-12)。一方面,通过给青年教师安排教学辅导导师的方式让青年教师转换角色,提升专业课程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安排教师外出学习,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此外,着手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将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式考核有机结合,将课程教学与青年教师培训结合,促进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良性互动。

3.3建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将培养体育领域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定位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不仅教学方法需不断变革创新,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体育管理问题的实际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另外,需加大应用型教材开发与建设力度,鼓励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实践需要自编教材(讲义),争取5年之内自编专业课程教材(讲义)2种—3种,满足应用型专业教学需要。同时要不断探索,深化改革,重视学生实习工作,注重实习成效。两年内完成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专业实习模式条件准备。并利用实习期间实习简报、实习工作周汇报等形式建立实习考评与管控系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创业活动,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课堂内外的有机融合。

3.4创建高水平实验中心

“提早进入实验室,近距离参与科研工作是一种研究性学习”[3](134-136)。進一步重视实验室建设工作,结合本院现有实验室情况,参照南京体育学院本部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五年内争取筹备创建“体育赛事运营管理”省级实验中心,打造体育赛事的经营与管理、体育经纪人、体育赛事赞助、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等专业课程共同的实验场所,为专业师生提供教学和科研的平台。

创建特色专业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在相对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下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修正专业培养方案,凸显专业特色,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真正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安富.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系统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5(3).

[2]程炳良.高校学科建设探析[J].黑龙江教育,2007(9).

[3]李从举.以高水平实验室为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4).

基金项目:本研究系江苏省高教学会课题“基于目标导向的有效教学三维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8-C1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特色专业路径规划民办高校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校企共建高职药学特色专业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