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视角下大学生正向情绪的构建
2020-04-12胡小峰
胡小峰
摘 要: 以正向情绪的子条目构建大学生情绪教育课堂思政。以江苏护理职业学院2018级和2019级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一个学期的正向情绪课程教学,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进行资料收集整理。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95%的学生在课程学习后有了清晰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在大学生人机关系处理、学习方法调整、学习适应性、生活调适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改善。提示教师重视大学生正向情绪的调查、因素探索、课程构建等,特别是大思政视角下大学生正向情绪的培育和构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和基础。结论认为,学校党委创造性地提出“五度”思政是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护理方案。
关键词: 思政 正向情绪 课程构建
1.引言
大学生正向情绪受到外界和内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短时或某一段时期内的正向情绪会影响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及价值观的走向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主要工作。大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步入社会的一个缩影。大學期间坚持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坚持思政课堂建设,打造品牌课堂体系建设,为培养大学生正向情绪创造条件。
在积极心理学领域中,Seligman强调正向情绪是“正向预防”,他认为传统情绪心理研究者忽略正向情绪,使正向情绪的理论典范建立被边缘化,并把正向情绪主要分为对过去感到满意、对现在感到快乐和对未来感到乐观的正向情绪等三类。游少萍认为大学生情绪问题的影响主要有家庭结构和家教方式转变、学业压力和学历竞争、情感挫折或障碍等。周利华等通过诱发正向情绪初步探索情绪作为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杨宗友使用二元热情模式探讨运动员的热情、正向情绪与运动员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调和式热情、强迫式热情、正向情绪和主观幸福感之间都呈正相关,运动员的两种热情都可以正向预测正向情绪和幸福感。
研究者在主观层面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在个人层面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方面,主要集中于品质的根源和效果,在群体层面主要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江苏护理职业学院2018级、2019级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2018级260份,2019级240份,最终收回问卷495份,有效问卷490份,问卷有效率为98%。
逻辑分析法:从江苏护理职业学院2018级、2019级在校大学生的状态考察,揭示大学生正向情绪的逻辑性。
访谈法:每次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小组访谈,将学生按其意愿分组,访谈时间为每周三中午一小时,非正式访谈以深入了解学生在情意教育中学习的历程,让研究对象引导谈话方向,访谈内容主要针对班级中所做的问卷及学生个别的反思日记。
数理统计法:研究采用SPSS19.0对采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显著性差异。
2.3研究架构
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为突破口,以心理学研究范式为切入口,对大学生正向情绪开展咨询式探索。设计一套课程思政教学方案,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每周三下午班会课施教。学期末开始测量被试的学习效果。该课程的教学队伍均知晓本课题的研究设计方案,并接受课题研究需要的相关培训,最终收集的统计结果符合一般资料收集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3.思政视角下大学生正向情绪课程设计
课题以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研究基础,设计正向情绪教育课程,背景是依据思政课堂和课程思政视角实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活动,目的是在学习专业课的基础上学习人文社科课程和思想道德课程,为提高大学生未来竞争力和综合素养打下理论基础。本质是在半社会化阶段的大学阶段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研判、自我欣赏、自我辨析能力。
(*限于篇幅和教学情境的实际,本处省略了课程教学中涉及的核心内容,后续研究将进一步实施)
4.思政视角下大学生正向情绪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正向情绪课程的教学,有95%的同学表示该课程有意义,值得长期开设课程。87%的同学认为通过正向情绪课程的学习,自我认知上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特别是能准确判别和定位自我,能准确对待历史和现在,在今后职业生涯发展方面有一定的研判能力。有77%的同学由原来的“佛系”变得积极主动,在对同学的人际关系处理上有了更加和谐的相处视角。
当前,受社会转型的大环境影响,大学生对批评与自我批评接受度并不高,除了有学生工作经验的学生干部接受过党课、团课的培训外,普通学生有64%的同学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的个性特点驱使。有19%的学生愿意接受自我批评但不愿意他人批评,可能是同宿舍人际关系出现矛盾所致。
在自信心方面,过去59%的大学生缺乏自信,甚至会放大自己的缺点,忽视正视自己的优点。通过一个学期的正向情绪课程学习,82%的同学找到了自信,能在学习兴趣、生活适应、人际处理等方面找到着力点,通过适宜的调适改善了以往不良的状态,显示出了当代大学生阳光、自信、青春的一面。
在互动公开分享环节中,有49%的大学生不愿意上台分享,有32%的大学生嘲笑主动上台分享的同学。通过一个学期的正向情绪课程学习,97%的同学发现了分享自我的勇气,在锻炼自我和激励自我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除了家庭变故和个人突发事件的影响,其他同学均在正向情绪课程教学中受益。
正向情绪拓展人类接受的胸襟与思考的速度,冷漠、负面的情绪会激发一种战斗的思考方式,集中注意应对。相反,正向情绪会使思想具有创造性、容忍性、建构性,快乐的人不但能忍受痛苦,在受到威胁时比较注意健康和安全,正向情绪还能去除负向情绪的作用。正向情绪的功能可以改善人们的心境和很多方式,作用和效益不言而喻。
5.结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结果显示,95%的学生在课程学习后有了清晰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在大学生人机关系处理、学习方法调整、学习适应性、生活调适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改善。结果提示教师对大学生正向情绪的调查、因素探索、课程构建等方面的重视,特别是大思政视角下大学生正向情绪的培育和构建上,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和基础。结论认为,学校党委创造性地提出“五度”思政是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苏护方案。
在习近平同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学校党委创造性地提出“五度”思政,切实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成为学校发展的使命。培养健全人格、建立乐观信念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旋律和主方向。在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政工作中,帮助大学生正面获取生活与学习的快乐感和满足感,建立正向情绪预防和矫正情绪问题是每一位思政人工作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申振.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情绪易感性的影响[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19.
[2]谢红,张文举.大学生感恩特质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02):67-70.
[3]李冬兰.音乐情绪对大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效应实证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25(04):106-108+112.
[4]李元涛,白静.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探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02):11-14.
[5]王凤姿,黄鹏,裴武娟,肖星.统合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生情绪的实验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0):1527-1530.
[6]廖丽娜,唐柏林.论大学生积极情绪情感培养的策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02):110-113.
[7]游少萍.正向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正面情绪培养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04):80-82+92.
[8]周利华,朱媛,吕玮.诱发正向情绪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09,24(06):29-33+111.
[9]杨宗友.运动热情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正向情绪的中介效果[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1):44-49.
[10]仲卫,颜军,朱风书,陈爱国.心理情绪的综合探讨及方向[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10):157-158.
[1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9.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项目编号:2019SJB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