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逻辑及时代意蕴

2020-04-12刘娜

文教资料 2020年33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娜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在应对西方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中构建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凝练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铸魂工程”,也是着眼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考量。

關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软实力   意识形态

梳理我国价值哲学研究脉络可以发现,我国价值问题研究从价值一般到价值具体,逐步深入价值学视角审视社会主义。既表明价值研究的逐步深化,又表明我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逐步向深层次迈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与灵魂,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它的提出,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必要的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凝练形成的。

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问题提出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他说: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决不是提倡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决不是提倡个人都向‘钱看”[1](337)。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被引进的同时,一些思想观念、社会思潮涌入,加之经济体制改革对人民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精神文明建设与改革开放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有效应对并解决这些问题,中共中央十二届六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很多内容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内容。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提出要“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集中解决精神文明建设“软”的问题,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初步形成。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从先进文化的高度认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并提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8-9)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一道德规范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全部内容,只是在表达上还没有高度凝练。为了有效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价值学视角分析,《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一是把社会和谐规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3](648)。这是从价值学视角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的根本认识,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二是明确提出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际上孕育着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明确提出了“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被明确地表达出来。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内容得到完整表达。另外,报告还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4](23)。这一表述基本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全部内容,只是表达方式凝练程度还不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于2008年12月由中宣部正式发布,《读本》基本完整地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完整形态。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整内容被系统精炼地表达出来,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24字的核心价值观[5](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整内容被系统精炼地表达出来。

回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它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变迁而不断形成的,随着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进程和理论探索而逐步提炼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符合中国社会的客观形势和发展需要,必然起到凝心聚力、固本培元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应对西方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中构建的

马克思说,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定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那么,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主要是统治阶级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的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和观念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它所蕴含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价值追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实质。在现实中,意识形态往往反映着特定阶级对现存世界及其秩序的价值判断,衍变为主流社会思想观念的论证体系,正如路易·阿尔都塞所概括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AIE),其属下有宗教、教育、法律、政治、工会、传播、文化等各种部门。”[6](335)当今时代,两种社会形态、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矛盾和斗争将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的常态。它们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也是两种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比拼与竞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不断超越地域的界限在各国流动,导致多种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碰撞。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经济优势、技术强势,在文化输出中占据一定的有利地位。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意识形态领域有些复杂。作为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西方国家一直加紧进行意识形态传播。价值观作为当前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不仅表明一个阶级、政党和国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更决定了国家的根本道路和方向。西方意识形态传播的实质是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使价值观念西方化,是文化霸权的表现。面对这种强势挑战,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方向和目标,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我国核心价值观正是在应对西方价值观传播的过程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

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那一刻起,资产阶级就一刻也没停止对无产阶级价值观的攻击和污蔑。苏联解体后,中国就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演变的主要对象。美国前总统布什曾说:“在地球上没有一个国家发现一种可以在进口实际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阻止外国思想进入的方法。”[7](378)进入二十一世纪,西方国家又把自己的价值观包装成“普世价值”输入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所谓“普世价值”随着西方世界的商品、资本一并涌入国内。价值是标志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的哲学范畴,一个事物有没有价值或者价值有多大是因人而异的。价值的差异实际体现了价值观的不同。西方国家就是把自己的民主、自由、人权等美化成普世的,向世界推广,让全世界都遵从他们的标准,这才是其宣扬普世价值的真实图谋。

习近平同志深刻地揭示了“普世价值”的本质,指出西方宣传“普世价值”的目的是要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群众,最终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针对西方敌对势力在价值观方面的挑战和攻击,我们必须加强价值观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社会主义价值导向,铸造社会主义文化之魂。可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考验挑战,应对西方意识形态传播客观上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步伐。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铸魂工程”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并在著作《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中对软实力作了阐述。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也是一种文化的凝聚力、号召力和亲和力。很显然,约瑟夫·奈把文化看作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既包括该文化对国家或地区内部的统合力,又包括国际上基于该文化的认同感而产生的影响力。具体内容包括国家的优秀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体系的影响,意识形态的稳定性与认同度,国民的综合素质,国家的创新能力,国家凝聚力与和谐度(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和谐)等。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很快,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文化软实力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我国国民综合素质、国家凝聚力与和谐度等,还有提升空间。中国多年发展带来硬实力的提高,为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软实力的打造比硬实力的建设难度更大,耗时更长,需要扎实的积累和建设。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加强文化建设,一切先进的文化都反映了时代的前进要求和人民的心灵需求,文化是打造强势的文化软实力的“铸魂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有效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能否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得到有效践行,将直接关系到它所表征的文化软实力能否提升。

没有文化支撑的民族是无法在世界之林立足的。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主要因为它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本质,体现着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体现着最能代表时代发展的方向。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先进文化的承续与融合。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固有的根本。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传承过程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必须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又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创造性地转化与超越,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有时代性,更富有永恒魅力。我国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扎根于中国改革实践,必将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展现现代功能和价值。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体现了历史延续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它是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吸收不同时代精神的精华积淀形成的,又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提炼出的一套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人民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与顺应时代发展的社会潮流。当今的中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这是习近平同志对国际格局巨大变迁和国内治理出现综合难度的重大判断,新时代是我国乘风破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更需要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从价值观层面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铿锵前行。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的。独特的历史传统、独特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论基础,决定了它必然是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它把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与现实可操作性,针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阶段,注重解决中国问题,借此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上新的高度。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从根本上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一般诉求和最高追求。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价值上引领、导向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强力支撑,作为文化核心和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把握大势、明确方向的作用,这些显然会直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陈越.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7]周琪.美国人权外交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2019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高校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全过程研究”(L19CKS006)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