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浅探

2020-04-12王琨

文教资料 2020年33期
关键词:马林共产国际

王琨

摘   要: 共产国际二大通过《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东方战略初步形成。之后,马林作为列宁民族和殖民地理论的忠实信徒和东方战略的执行者来到中国,帮助中共建党后,又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马林积极推动并最终成功促使国共这两个力量悬殊的政党实现合作,与其对列宁民族和殖民地理论的独到认识和对中国革命形势的正确把握是分不开的。同时,他在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工作经历,也为推动国共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 共产国际   马林   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通过决议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随后国民党于1924年初召开一大正式确定两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团结到一起。自此中国的革命力量有了新的发展,革命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国共两党能够摒弃诸多的矛盾实现合作,与共产国际的策划和指导是分不开的,马林作为共产国际方针政策在中国的执行者,在国共合作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于共产国际、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关系问题,已经有诸多学者从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理论及共产国际的东方战略对国共两党的影响、马林在国共合作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①,但是对于马林促成国共合作的原因尚有待作系统论述。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马林个人的角度,尝试分析其积极推动并能够最终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以对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

一、列宁民族和殖民地理论是马林促成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马林出身贫寒,早年丧母,经历了一段悲苦的童年生活,求学期间饱受老师同学的歧视,靠亲戚的接济读完高中后成为一名铁路工人。从小的经历对马林的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热情好动、激进而富有抗争精神。马林的这种性格对他今后接受马列主义、投身共产主义运动有着重要影响②(5+15)。1902年,马林加入社会民主工党和铁路电车工会,逐渐成为组织内左派激进分子的代表人物。

马林早期的政治主张与列宁关于阶级斗争、工人运动和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等问题上的观点有很大相似。正是因其激进主张,被国内温和派主导的政坛所排斥,于是前往荷属殖民地东印度群岛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当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并逐渐成为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后更名为印尼共产党)的重要成员。代表印尼共产党出席共产国际二大是马林人生的转折点,在这次会议上马林第一次见到了列宁,并被选入共产国际领导层。相似的观点使得二人都有觅得知音之感,马林在工作中亲身实践了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路线并取得了有益的成果,深得列宁的赏识。

探寻指导东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有效路径是共产国际二大的中心议题,列宁在其提交大会讨论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系统阐述了观点,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主张是“使各民族和各国的无产者和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彼此接近起来”[1](217)。为此必须建立“三个联盟”,即一切民族解放运动和殖民地解放运动与苏俄的联盟、共产国际与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资产阶级民主派的联盟、西欧无产阶级与东方殖民地及落后国家农民革命运动的联盟。罗易从列宁的观点出发作了一个更激进的補充提纲,但他反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民主派的联合,认为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马林在会上也作了发言,总体上赞成列宁和罗易的观点。马林在早先的东印度的革命工作中成功实现了无产阶级与民族主义者的联合,与列宁不谋而合,印证了列宁观点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因此在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马林赞成更务实的列宁的理论。他强调了正确处理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运动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同革命的民族主义者合作是必须的,假如我们拒绝民族解放运动,扮演一个空谈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者,那么我们只是做了一半的工作”[2](233)。

马林认为世界革命的中心在中东和远东地区,尤其应该对中国投入极大的关注,建议将列宁的提纲作为共产国际的重要文件在中国和印度广为散发以指导革命运动。在前后数次会议上马林都表现出对东方问题的重视,建议共产国际对东方革命者给予更多的帮助。共产国际执委会考虑到马林对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视和他丰富的革命经验、杰出的领导才能,决定任命马林作为驻中国代表,赴上海指导中国革命。因为马林与列宁观点的高度一致性,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理论成为马林来到中国后开展一切工作的思想基础。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马林在国共两党之间游说周旋,积极促使两党最终达成合作。

二、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分析是马林推动国共合作的重要原因

马林带着共产国际交付的重要任务而来,主要目的是考察中国及远东其他各国的情况,并寻找共产国际在中国的可靠合作对象,使其与共产国际建立密切的联系。1921年6月来到中国后,马林接手了魏金斯基等人经办的筹备中共建党的工作,指导了中共一大的召开。在此期间和之后的几次中国之行,马林与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方面的人物、政治上十分活跃的知识分子及北洋军阀等都有接触,并在多个城市实地考察了中国的革命现状。

上海是马林到中国的第一站,但最初的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马林提到他是“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开始工作的”[3](226)。马林是搞工人运动出身的,因此他对中国工人的状况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但令他失望的是,上海的工人运动与他所理解的有很大的差距,整个中国也鲜有现代工会组织,工人数量少且文化水平极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不占有土地,靠租种土地勉强维持生存,勤恳耕作不关心政治,对局势产生不了任何影响,也没有任何组织代表他们的利益,为他们发声。在他看来,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力量薄弱,党员人数很少,主要由学生、大学教授等知识分子组成,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工人党员,还不能算作一个完善的无产阶级政党。

随着了解的深入,马林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做出了判断。中国尚处在乱局之中,巴黎和会以来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掠夺逐渐加深,争相扶持在华代理人,以求扩大在华利益。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控制在军阀手中,大大小小的军阀为争抢地盘时常爆发战争,帝国主义国家对这些军阀采取各种拉拢手段,双方的勾结助长了军阀间的混战。马林由此判断,中国现阶段面临的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和北洋军阀等封建残余势力的民族民主革命。同时,中国的阶级分化不十分明显,并不存在俄国那样的阶级斗争形势,也没有一个训练有素的成熟的阶级领导中国的革命。

马林最初略显悲观的形势估计在他到了南方,对国民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考察了广东地区的革命形势后,很快就有了变化。通过与孙中山、廖仲恺、陈炯明等国民党内的领袖人物的交流,马林摸清了国民党的组成成分。有民族民主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是党的主导力量,国民党多数领袖表现出明显的社会主义倾向,孙中山更是一个彻底的反帝主义者,因此国民党带有明显的民族民主主义性质,对帝国主义在华攫取的不正当利益持坚决的反对态度,并排斥北洋军阀的腐朽统治,主张民主,有志于结束混战统一中国,是中国各种政治力量中比较主张革命的一个。国民党内还有一部分华侨资产阶级,这些人为国民党带来了雄厚的资金支持,但是华侨资产阶级缺乏坚定的革命信仰,对党的政策的影响有限。南军中的许多军官加入了国民党,他们在军队中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吸收了一大批士兵党员,保证了国民党对军队很大程度上的控制。

令马林倍感振奋的是,国民党在南方地区与工人的联系十分紧密,吸收了数以万计的工人加入国民党。他曾目睹工人在国民的组织和资助下参加民族民主主义游行。国民党不仅同情和支持工人的罢工斗争,而且对工人运动进行了有益的指导,共产党在广东等南方地区的工作却处于秘密状态,完全没有效果,在工人运动方面与国民党相比逊色太多。在马林与孙中山的交流中,孙中山“以俄为师”的思想使马林觉得国民党与俄结盟的可能性很大,且国民党组织下的广州工人力量强大,人数之众且富有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理想,他认为“广州组织起来的工人与工会国际联系是可能的”[3](238),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党才是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领导力量。在这样的形势下,力量薄弱的共产党要公开地进行政治活动必须与国民党合作,并在合作中逐渐对国民党施加影响,使其实现更具革命性的转化。

三、马林在印尼的工作经历为国共实现合作提供了经验借鉴

马林主张国共合作是基于他对列宁民族和殖民地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国情的精准分析,能够调和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最终顺利促成两党合作归功于他创造性地提出的“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合作方式。据马林后来回忆,在确定国共合作的策略后,共产国际没有对采取什么样的合作方式作出任何具体指示,党内合作方式的提出完全是以自己“在爪哇伊斯兰教联盟运动中取得的经验为依据”[3](254)。由此看来,在荷属东印度殖民地的工作经历是他創造性地提出国共两党合作的灵感源泉,这一时期的工作为他促成国共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由于马林激进的政治主张与国内政坛格格不入,与党内多数派的分歧逐渐紧张化、表面化,他选择前往荷属东印度殖民地领导民族解放运动。“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是马林为了领导工人运动和印尼的民族运动而一手创建的民族民主主义运动组织,但这个联盟成立之初面临十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人数很少,组织松散,自身力量较弱,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够。另一方面最令马林感到棘手的是民族问题,在荷兰所属的殖民地领导工人运动不得不考虑到印度尼西亚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组织的成员都是荷兰籍的社会主义者,与印尼当地工人农民的联系不紧密难以让人信服,工作开展得极为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马林确定了大量吸收印尼籍成员和使组织与印尼当地影响力较大的党派合作的方针。

印尼当地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老牌改良主义政党“英苏林德”(即东印度党)进入了马林的视线。马林深入考察后发现,这个党派的成员大多是知识分子,甚至包括一些当地的社会名流,影响力虽大但只局限于上层,缺乏群众基础,与它的合作并不能达到将工人运动与印尼民族解放相结合的目的,马林激进的政治主张与英苏林德的改良主义路线冲突。权衡之下,马林选择寻求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伊斯兰教联盟进行合作。伊斯兰教联盟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松散的准政党组织,在殖民地的一些重大问题上,与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有着相同的立场和观点,这样两个组织就形成了殖民地政坛上的左派核心。马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具有一定的无产阶级性质,作出与资产阶级的政党合作的决定源于马林对殖民地革命性质的准确判断,东印度群岛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民族民主运动,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两个组织能够团结在一起的前提。马林提出党内合作的方式,首先将伊斯兰教联盟成员司马温和达所诺发展到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后两个组织开始了大范围的合作,并与共产国际取得了联系,最终在马林的推动下合并为印尼共产党。

马林推动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思想的形成,就是以他在殖民地促成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和伊斯兰教联盟合作的经验为依据的。这一成功实践,被马林在中国复制,有力地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并增强了国民党的革命性,使初生的中国共产党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不断发展壮大。

四、结语

马林是国际共运史上的重要人物,在西欧的工人运动、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和共产国际的领导工作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早期在荷兰的政治活动帮助马林树立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后来在殖民地的工作为他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作为共产国际代表来到中国后,马林立足列宁民族和殖民地理论的基本观点,凭借对中国革命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的精准分析和判断,提出国共合作的策略,并依据他在印尼的成功经验确立党内合作方针,促成国共合作,在中国革命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坚持革命立场,注重具体形势分析,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工人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结合在一起,是马林指导革命工作的最大特点,也是其在各方面工作中都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注释:

①主要研究成果有: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新华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第四版;王占仁:《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919—1943)》,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茅家琦:《共产国际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月;姚洪亮:《共产国际的东方战略与第一次国共合作》,《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苑银和:《论共产国际与第一次国共合作》,《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卢雅琼:《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过程中的共产国际因素探析》,《黑龙江史志》,2015年11期,等等。

②李玉贞.马林传[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2]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

猜你喜欢

马林共产国际
电能计量装置故障分析及维修技术
性感过头?
From cashier to world
马林《道德·礼乐》隶书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Two-phase SPH simulation of vertical water entry of a two-dimensional structure *
也谈中共中央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三日会议——兼述西安事变期间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关系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中共军事工作的指导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