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连接线K1+340~K1+550段边坡施工要点解析
2020-04-12冯生海车晶
文/冯生海、车晶
1 概述
山区公路滑坡问题是交通运输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在对公路造成损坏的诸多灾害中,公路滑坡已成为严重影响公路交通完好、畅通最主要的灾害之一[1]。在支挡工程方面,逐步发展锚索技术。目前新的结构形式,包括锚索与各种类型的钢架抗滑桩组合应用,在排水等综合措施下可节约工程投资。
天龙山连接线K1+340~K1+550段宽210m,长110m,前、后缘高差约为50m。根据现场调查,边坡受开挖扰动及强降雨影响,局部出现变形滑动,滑动变形区对应测设里程为K2+510~K2+590段,宽度约为80m,纵向长约85m,平均厚度为8m,主滑方向为255°,其主要物质成分为残坡积碎石土[2]。
天龙山连接线防火通道在该段边坡前部以桥梁的形式通过,目前该段边坡变形主要体现在坡体中上部,后缘下挫及开裂裂缝显著,在降雨等不利条件下极易出现整体滑动,不仅威胁过往车辆和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威胁下部K1+340~K1+550段桥梁及后部K3+295~K3+380段桥梁的稳定安全。
图1 边坡全貌
2 工程治理方案
2.1 支挡工程
2.1.1 滑动变形区
锚索框架:设计并适当整理现坡面,对2级现有坡率整理合并后,采用锚索框架进行防护,锚索框架高6m,坡率1∶1,锚索框架格构梁截面尺寸为500mm×500mm,并采用C30混凝土浇筑。
2.1.2 潜在变形区
2.1.2.1 抗滑桩:在边坡影响范围内的8根桥墩内侧设置抗滑桩进行针对性支挡,每根桥墩内侧设置5根圆形钻孔桩进行支挡,抗滑桩桩间距2.5m,桩径1.3m,桩长18~24m,共40根。
2.1.2.2 锚索框架:对抗滑桩桩后坡体进行整理合并后,采用锚索框架进行防护,锚索框架高8m,坡率1∶1,锚索框架格构梁截面尺寸为500mm×500mm,采用C30混凝土浇筑。
2.2 锚杆框架
为了防止坡体出现浅层溜塌现象,保障抗滑桩的施工安全,滑动区锚索框架之间的坡面应进行适当整理后,设置锚杆框架进行防护。
2.3 截排水工程
为了降低地表水对不稳定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在边坡周界外围设置一道截水沟,并对断头路基边沟进行引导梳理,将地表水排出不稳定边坡。
3 施工顺序、技术要求
3.1 施工顺序
鉴于目前不稳定边坡滑动变形区变形严重,施工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总体施工顺序如下:截、排水沟—微型钢管桩—锚索框架+锚杆框架—下排抗滑桩[3]。
3.2 主要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3.2.1 抗滑桩的钻孔桩施工要点
3.2.1.1 成孔
旋挖桩施工比较重要的部分是成孔技术,成孔过程中经常出现塌孔、缩径、桩孔偏斜或桩端的承载力不满足要求等问题[3]。在成孔施工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3.2.1.1.1 特定地层必须跳挖施工:旋挖桩施工容易形成孔壁土体,对桩造成的动压力较大。由于桩体在浇筑前桩身混凝土强度较低,一般很容易产生缩径,所以务必采用跳挖的办法,避免成孔施工中产生塌孔和缩径。
3.2.1.1.2 桩体定位与孔深度的确定:护筒位置确定后,应尽快复核护筒的位置,严格把控护筒中心点位置与桩体中心点位置的偏差,一般不能大于50mm,必须精准把控孔的深度;在机械本身测量后,还要进行人工测量并做好记录。
3.2.1.1.3 抗滑桩应嵌入中风化基岩内且不小于5m,若施工过程中桩嵌固段不足,应提出变更并对桩进行适当加长。
3.2.1.2 桩体质量的控制
3.2.1.2.1 为保证桩体施工的质量,必须严格检查原材料的质量,验收相关原材料的质保书。如发现原材料与质保书存在偏差,应该严格进行复查;不满足质量要求的材料,严禁用于施工[4]。
3.2.1.2.2 灌注水下的混凝土必须使用导管进行灌注,混凝土可能会出现离析现象,但是如果控制好配合比,就能够有效降低离析程度。
3.2.1.2.3 为避免断桩、夹泥、堵管等事故,混凝土灌注的时候必须严格控制以下两点:混凝土搅拌时间以及混凝土坍落度。
3.2.1.2.4 旋挖桩的施工必须关注灌注工艺,施工中缓慢抽动导管,从而使混凝土面上升达到合适的力度,确保连续灌注与拔管。如果处理不好,比如大幅度抽出导管,势必造成混凝土体冲刷旋挖孔的孔壁,致使孔壁受损,其后果是桩身夹泥。
3.2.2 锚索(杆)框架
3.2.2.1 锚索(杆)框架的施工顺序为:施工准备、测量放样;钻孔、清孔;编制锚索—安放锚索、注浆;浇筑框架梁;安装锚头钢垫板、封锚。
3.2.2.2 按照施工图纸布置锚索的位置,锚索施工平台要便于机器施钻,施工前应清理松土、危石,对场地进行整平。
3.2.2.3 按照施工图布置好钻孔孔位后进行钻探,钻孔过程中务必控制好钻进的角度,钻进完成后加以检测,如发现偏差应立即处理。钻孔倾斜角度允许偏差不超过百分之一,孔口的位置的偏移不能超过50mm;钻孔深度的偏差不能超过200mm;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沉渣,实际钻进深度应该比设计深度大1m,且钻进施工中孔口要设置除尘设备。
3.2.2.4 锚索施工过程中不能水钻,否则极易导致边坡失稳。出现塌孔、缩孔等事故后,应该及时停止钻进,适时利用注浆压力进行固壁处理,水泥初步凝固后,再次进行扫孔,并做好现场记录。钻进时应该对地层与设计不符或者其他钻进问题,比如漏风、反渣、地下水等情况,做好现场记录[5]。
3.2.2.5 锚索钻孔必要时应跟管钻进。为确保锚索长度,实际钻孔深度要大于设计深度1m。钻孔完成后应该利用高压的气体把孔内岩屑和岩粉吹干净,以此防止水泥砂浆与孔壁岩土体的粘结强度降低。
3.2.2.6 锚索孔灌注M30 水泥砂浆,砂浆应拌合均匀,随拌随用,一次拌合的砂浆应在初凝前用完,并严防石块杂物混入。
3.2.2.7 锚索要与框架梁合理拼接,按照设计图纸配套,锚索的编制、安装、注浆、张拉、锚头封闭、抗拔力试验等施工要求按照相关行业规范执行。
3.2.2.8 锚索注浆过程中若发现漏浆严重现象,可在锚索全段缠绕由多个土工袋缝合成一体的套筒,利用套筒防治因裂隙造成的浆液快速扩散;土工袋自身的渗透性特点可保证部分浆液从土工袋缝隙中渗漏,这样渗漏到外面的浆液可与岩土体粘结为一体,保证了锚索的有效锚固力。同时应适当降低注浆压力,现场施工可进行灵活调整(以不堵塞注浆管压力为准),注浆采用分段、分孔、分时进行,尽量不要一次性大量注浆,待注浆初次凝固后再进行继续施工,可有效降低变更工程量。
4 结语
4.1 鉴于该不稳定边坡滑动变形区变形开裂严重,施工过程应严格按照施工工序进行,做好监测和预警,一旦发现边坡出现滑动失稳迹象,应立即撤离边坡施工区域,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4.2 本次施工采取跳桩施工,并适度减缓了施工速度,有效降低了工程活动对桥梁的影响。
4.3 本次施工过程中,锚索注浆中发生漏浆严重的现象。经研究,创新性地采取特制土工袋套筒套于锚索外侧,利用土工袋套筒防治因裂隙造成的浆液快速扩散。土工袋自身的小空隙性既可以有效防止浆液快速扩散外流,又可以渗漏部分浆液,从而与孔壁岩土粘结为一体;这不仅防止了漏浆现象,而且保了证锚索的有效锚固力。采用该施工工艺完成锚索施工后,锚索锚固效果良好,可推广使用该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