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2020-04-11亓英婧颜清邢玲
亓英婧,颜清,邢玲
(济南市莱芜人民医院,山东 济南 271100)
在临床疾病的诊断中,血液检查为常见的诊断方式,属于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患者的血常规进行检测,获取疾病有关信息,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血液检验是一种血液疾病中最重要、最常见、最基础的检查项目,当下我国医疗技术不断改善,全自动五类血球仪不断更新,可及时准确诊断疾病,将检验数据提供给临床医师,使得血液检查效率与质量明显提高。在血液常规检验中,一旦出现标本不合格现象,将可能引发严重医学事故,对患者和医生均产生不利影响,且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也带来负面影响[1]。基于此,本文将以5000例血液标本为对象,探究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涉及对象为5000例血液标本,研究时间为2018年5月-2019年4月。
1.2 方法 严格按照检验标准对样本进行检测。制作调查问卷,统计所有标本的采集时间、检验结果、检验状态、复查情况等,分析不合格标本的发生原因,并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分析所有不合格标本的类型,并详细记录。
2 结果
2.1 不合格血液标本调查结果分析 5000例样本中,不合格样本300例(6.00%)。如表1所示。
表1 不合格标本的类型分析
2.2 不合格血液标本类型分析 样本不合格类型为:82例样本量少(27.33%),62例抗凝不全(20.67%),40例溶血问题(13.33%),36例凝血问题(12.00%),19例样本放置时间长(6.33%),20例容器不合格(6.67%),18例同侧采集血液(6.00%),14例被采血者准备不充分(4.67%),6例标签不规范(2.00%),3例标本污染(1.00%)。如表2所示。
3 讨论
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工作中,采集血液标本与获取血液标本为血液检验重要步骤,也是血液检查结果的正确性保障的前提。因此,应当重点分析血液标本中临床检验不合格因素,并分析其产生原因,实施针对性对策。本次研究结果可见,5000例样本中,不合格样本300例(6.00%)。样本不合格类型为:82例样本量少(27.33%),62例抗凝不全(20.67%),40例溶血问题(13.33%),36例凝血问题(12.00%),19例样本放置时间长(6.33%),20例容器不合格(6.67%),18例同侧采集血液(6.00%),14例被采血者准备不充分(4.67%),6例标签不规范(2.00%),3例标本污染(1.00%)。由此可见,将血液标本不合格因素分为如下几项:血液标本的自身状况、护理团队、护理过程亲和感缺乏等。研究指出,影响血液标本的和个性因素有很多,最基本原因为血液标本的自身存在问题使得血液检验标本出现不合格。可能发生的原因为若医护人员的操作不当,出现样本凝固、样本溶血等现象,而医护人员忽略了此现象,这就使得血液检验的标本出现不合格。此外,医护人员因个人疏忽,使得血液标本在采集以后并未及时送检,或者该血液标本中有其他药物加入,从而造成血液标本的自身问题出现。因此,在对血液标本的安全性确认以后,应当及时送检,有助于避免检测人员因抗凝剂使用不当而引发的血液标本不合格现象。护理人员工作中,亲和感属于必备个人品质。当前,很多医疗机构护理人眼不重视亲和度,这就使得亲和度不断减少。部分护理人员对于患者及其家属的提问时,受到自身沟通技巧缺陷、沟通经验缺少、沟通方法缺乏,即便是简单的问题,护理人员亲切感缺乏与声影的回答是的患者及其家属感到反感,而一旦两者之间沟通存在问题,患者情绪将不佳,对标本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2]。
表2 不合格标本的类型分析
经过对血液标本的不合格诱发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有效防范以上导向措施,有助于促进血液常规检验标本的水平提高。加强护理人员的培养,其中包括理论知识、操作实践、沟通能力、工作态度与品德素质等,并进一步完善。同时,对于新入行的血液检验工作者,应当事先做好健康知识教育,重点强调护理工作的专业技能,另外重视责任心的进一步培养。在当下不断年轻化的护理团队中,更应该大力发展新生代护理人员,给予技术支持、理论支持等,促进工作态度改善,有效纠正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不合格原因,从而避免不良事件出现[3]。
综上,检验科应当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检验人员管理,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与采血规范,促进标本检验质量合格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