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急性脑梗塞或缺血性脑血管病静脉溶栓安全性及疗效观察
2020-04-11刘梦苏
刘梦苏
(山东省昌乐县人民医院,山东 潍坊 262400)
急性脑梗塞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包括吞咽困难、运动性失语、恶心、眩晕等;中老年人群是急性脑梗塞的主要发病群体,正在呈年轻化趋势发展,这两种疾病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严重情况下,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需在早期阶段进行有效诊断和治疗[1]。对脑梗塞患者而言,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案,能够获取良好的效果,保证治疗安全性。本试验主要围绕静脉溶栓应用于青年缺血性脑血管或急性脑梗塞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展开论述分析,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90例青年缺血性脑血管或急性脑梗塞患者为本试验研究对象,其均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入我院接受诊治,应用等量数字随机的方式分组,各45例,观察组:男女比例24:21,最大与最小年龄分别为21岁和36岁,均值为(28.50±2.05)岁;对照组:男女比例25:20,最大与最小年龄分别为22岁和37岁,均值为(29.54±2.12)岁。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①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主要治疗措施为改善脑循环、扩容、检测患者生命体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②基于此观察组采取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注射10% 0.9 mg/kg阿替普酶,剩余90%加入100 mL氯化钠,在1 h内以静脉滴注的方式完成给药。结束静脉溶栓后,给予患者静脉滴注20% 250 mL甘露醇,12 h后,给予患者口服25 mg阿司匹林,1天3次。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及完成用药后的1天内检测患者生命体征。
1.3 观察指标 采用Bathel指数评分对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评分范围0-100分,分数与临床效果呈正比;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分数与临床效果呈反比[2]。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表1 对比治疗前后90例患者相关指标(Mean±SD,分)
2 结果
对比治疗前后90例患者相关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或急性脑梗塞病均属于危急重症,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且发病速度较快,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若治疗效果不理想,很可能并发其他症状,无法保证的患者的生活质量,静脉溶栓治疗是该疾病的常见治疗形式,本研究所采取的溶栓药物为阿替普酶,该药物可选择性的结合纤维蛋白原,加快消化纤维蛋白凝块,改善神经功能,促进机体内水解纤维蛋白,快速缩小梗塞面积,加快恢复血管血流,最大程度上降低致残率,保证临床效果[3]。本试验主要对静脉溶栓治疗与常规治疗应用于青年缺血性脑血管或急性脑梗塞病治疗中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68.25±3.26)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64±1.02)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可见,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将静脉溶栓应用于青年缺血性脑血管或急性脑梗塞病治疗中,有利于恢复患者神经功能,保证治疗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