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科DIC患者行凝血检验的价值分析

2020-04-11黄汝梁昌欢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抗凝血凝血因子纤溶

黄汝,梁昌欢

(云南省文山市人民医院,云南 文山 663099)

DIC疾病为一种特殊的妇科疾病类型,其主要是由凝血因子与血小板激活而引发出血性不良症状[1]。该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休克、出血、脏器功能损伤、血栓栓塞等,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患者则会发生体内出血、脏器功能受损等。因此,对于DIC患者而言,应尽早确诊,并及时实时对症治疗,以防止疾病深入发展。而在开展临床治疗工作时,医师需熟悉掌握患者疾病具体凝血状况,以保证临床治疗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及有效性。所以,临床诊断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为分析凝血检验在产科DIC患者中的实践价值,本研究对我院产科35例DIC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产妇展开探讨,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35例DIC患者(试验组),40例健康体检产妇(参照组);所选时间:2018年9月-2019年9月。试验组与参照组的年龄、孕周、体重指数及产次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1.2 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行凝血检验,具体操作如下:收集受检者空腹状况下5 mL静脉血,依照1:8比例添加100 mL液态酸钠实施处理。然后,开展离心操作,离心速度为3000 r/min,时间控制为10 min。待离心操作完成后,取上层血浆,进行凝血检验;检验项目主要包括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凝固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计数(PLT)。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凝血检查的各项目结果,包括:Fib、TT、APTT、PT及PLT。

1.4 统计学分析 在统计学软件系统中录入35例DIC患者、40例健康体检产妇研究数据,基线资料、凝血各项目检验结果均属于计量资料,应用(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基线资料对比(Mean±SD)

表2 两组凝血各项指标检验结果对比(Mean±SD)

2 结果

与参照组相比,试验组的Fib、TT、APTT、PT、PLT明显较低,两组之间差异较为显著,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见表2。

3 讨论

DIC为一种由多种因素引发的血栓性出血综合征,以抗纤溶、抗凝血、血液凝固功能障碍为特征[2]。该病主要病因包括恶性肿瘤、创伤、分娩与妊娠并发症、儿科疾病、外科手术及疾病,一般症状表现为微血溶血性贫血、血管栓塞、休克、出血等。该病的发生易引发血液循环系统病变,造成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肾脏等病变,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故而,提高早期确诊率,并予以有效防治措施,则可有效降低该病危险性,防止该病深入发展。

产科DIC属凝血功能障碍范畴内,所以,需对高危产妇开展全面化的产前检测,以提高DIC早期确诊率,从而防控该病深入发展,保障母婴的安全性[3]。对于疑似DIC产妇,应进行系统化检查,如果确诊为DIC,则应及时予以有效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另外,还注意引发DIC的相关疾病,如:产后大出血与胎盘早剥、妊娠伴肝病、羊水栓塞等,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应将此类因素考虑进去,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对于病情与DIC临床表现相符合的产妇,应予以相应检查措施,并对凝血因子进行补充,以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4]。洪建丽[5]文献中报道,相较于正常产妇,DIC产妇早产风险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而在围产期开展凝血指标检测,则能在早期鉴别出具有DIC风险的产妇,从而促进临床早期治疗工作的开展,增加母婴安全。凝血检验能有效反映出受检者血液内Fib水平、血小板数目,可为临床对有关疾病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对DIC进行准确判断。此外,医师还可通过凝血检验结果,了解到患者纤溶功能及抗凝血功能,掌握其血液凝固情况,从而对出血倾向及微血栓形成进行预测。因此,临床上可利用凝血检验来鉴别诊断DIC,以提高DIC早期确诊率,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中,试验组Fib、TT、APTT、PT、PLT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这提示DIC患者Fib、TT、APTT、PT、PLT值相较于正常者较低。原因分析:于生理情况下,正常人体内的抗纤溶系统、抗凝血与纤溶、凝血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抗凝血和凝血为相互制约关系,以确保血液的可凝固性与流体状。在某些病理状况下,当血液循环出现凝血激活与促发时,抗凝血与凝血之间的平衡由此打破,从而产生弥散性血管内血液凝固。分娩、妊娠等因素皆可诱发血小板粘附性增加与血小板增高,大量纤溶酶原与凝血因子的积累,致使血液凝固性增强,而产后绒毛、羊水等组织损伤,则会进一步引发凝血[6]。因血液于血管中凝固,致使弥散性血栓形成,进而消耗较多血小板,造成血小板数量显著下降。于DIC早期,患者机体血液处于高凝情况,X、VII、V、II等因子消耗并不是很严重,PT通常缩短或正常,但是DIC的发生,病情发展较为迅速,高凝期较短,并快速进入纤溶亢进期与低凝期。由于微血栓的产生,大量凝血因子的消耗,导致续发性纤溶抗进的发生,血浆内出现较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该类产物具有拮抗凝血酶能力,从而导致PT时间加长。由于纤维蛋白原降解物的增加或纤维蛋白原的减少,TT时间因此延长。APTT也会随着纤维蛋白原的讲解、纤溶功能亢进、凝血因子缺少而增加。Fib为止血的主要物质,发生DIC时,因纤溶酶与凝血酶的增加,纤维蛋白原同时受到2种酶作用而快速降解与消耗,致使其含量显著下降,从而引发出血。故而,DIC患者一般TT、APTT、PT时间一般较短,Fib、PLT水平偏低。DIC的发生,不仅会威胁到患者身体健康,还会提高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临床上应加强对DIC疾病的早期预防,提高早期DIC确诊率,以降低该病危害性。在开展临床诊断工作时,上可将的Fib、TT、APTT、PT、PLT指标用于该病鉴别诊断中,以提高临床诊断的科学性,科学判断患者疾病进展情况,从而促进临床治疗的顺利开展,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总而言之,对产科DIC患者实施凝血检验,可有效了解患者纤溶、抗凝血及凝血功能,掌握其疾病进展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抗凝血凝血因子纤溶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地鳖纤溶蛋白口服时间/pH依赖结肠靶向微囊的开发及评价
心舒宝片活血化瘀功效的有效物质辨识研究
澳大利亚抗凝血类杀鼠剂的非靶标影响与管控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马尾藻海藻多糖生物活性研究新进展
看恐怖片,血液都被吓凝固了
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对术后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