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主要断裂的分布及其特征
2020-04-10舍建忠
舍建忠
摘 要:新疆地处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塔里木-华北、华南和西藏等板块交汇处,位于古亚洲洋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结合处,地质构造极其复杂,断裂发育,而深大断裂是古板块构造的主要划分标志之一。本文以断裂特征分析为切入点,全面梳理、总结新疆境内主要断裂类型、规模、产状、物质组成、运动方式、力学性质、形成时代及活动性等特征,在新疆境内划分出10条超岩石圈断裂、21条岩石圈断裂和9条壳断裂,共计40个主要深断裂,这些深断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新疆大地构造发展格局完全一致,且往往构成主要构造单元的边界。
关键词:新疆;断裂;板块;界线
地球上的古造山带一般与大陆裂解、漂移、碰撞和收敛作用有关。而深大断裂、蛇绿岩、蛇绿混杂岩、混杂堆积、沉积岩相建造与时代、古生物分區、岩浆岩成因类型与分布、火山岩构造成因类型与分布、双变质带及古地磁、地球物理特征等可作为古板块构造的主要划分标志[1]。在地质历史时期,各构造单元间的各类块体,多以断裂分隔,因此,不同时期、不同等级、活动性各异的断裂极发育且复杂、并具多期活动的演化历史。欧亚大陆聚合碰撞后的陆内构造也十分发育,特别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的碰撞,除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外,在欧亚大陆内部也发生了巨大改造,各类断裂性质、方向都发生了重组,因此,现在呈现的断裂构造格局,主要反映了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应力场。本次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相关成果基础上,全面梳理、总结新疆主要深断裂类型、规模、产状、物质组成、运动方式、力学性质、形成时代及活动性等特征,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新疆地质找矿和研究工作。
1 区域地质背景
新疆位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塔里木-华北、华南和西藏等板块交汇处[2],地层出露齐全、岩浆活动强烈、变质作用多样、构造极复杂、矿产极丰富,是研究中亚地质构造特征及发展演化历史的宝地。从全球大地构造角度看,新疆位于印度地台、阿拉伯- 非洲地盾、俄罗斯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等古大陆之间的巨型复杂构造区的很小一部分,跨越了古亚洲洋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以塔里木盆地为界,以北是古亚洲洋构造域乌拉尔-蒙古巨型复杂古生代造山区的组成部分。该造山区西南侧为东欧、塔里木和中朝等古陆;北东侧为西伯利亚古陆,所有这些古陆都具早前寒武纪的结晶基底。塔里木盆地以南的昆仑山,沿走向追索,向东与构成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祁连山、秦岭和大别山相连;向西有可能与欧洲的海西造山带相接;向南为特提斯(喜马拉雅-阿尔卑斯)造山区。就现今地貌格局而言,新疆位于青藏高原北侧,其南部的昆仑山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疆地壳结构和构造演化与上述两个大构造域的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关[3-5]。
2 主要断裂分布及特征
新疆横贯于亚洲乌拉尔-蒙古-鄂霍次克巨型古生代造山带的中段[6],由若干近EW向的造山带和夹于其间的菱形地块组成。这些原先相距甚远的陆块,从古生代期间,不断发生着边缘分裂,并逐步靠拢拼合,至石炭纪末—二叠纪初,除南部边缘以外,已完成新疆大陆板块的拼合。侏罗纪时原属冈瓦纳北部边缘的羌塘板块拼合到塔里木南缘。白垩纪至今,新疆属于大陆板块板内发展时期[7]。伴随着不同时期的地壳运动,形成了一系列地壳变形的产物,常表现为经历不同时期、不同体制、不同方式地壳运动而形成的最重要构造之一——断裂,其不仅是地壳或岩石圈受力变形的产物,而且它的形成和演化控制着与其有关的沉积、岩浆、变质等作用。新疆地质构造作用十分复杂,断裂构造非常发育,按切割地壳的深度,深断裂可分为超岩石圈断裂、岩石圈断裂和壳断裂3类[8]。本次研究工作依据断层类型、规模、产状、物质组成、运动方式、力学性质及活动性等特征,确定了全疆10条超岩石圈断裂、21条岩石圈断裂和9条壳断裂,共计40个主要深断裂,其分布见图1、表1。
2.1 超岩石圈断裂
2.1.1 额尔齐斯断裂(4号)
额尔齐斯断裂狭义上是指阿尔泰山南麓断裂,向西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西卡尔巴大断裂相连[9],向东被卡拉先格尔断裂(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右旋走滑错断,另一端为玛因鄂博断裂,断距达20 km[10],二者组成了广义上的额尔齐斯断裂带北界。
狭义上的额尔齐斯断裂被该区域湖泊及NW或NNW向断裂切错,断续出现,每段长约100 km,为石炭系和泥盆系的分界断裂,泥盆系混合岩、凝灰质砂岩与凝灰质逆冲于石炭系千枚岩及硅质片岩之上[10],断裂两侧岩石变质程度截然有别,北侧喀拉额尔齐斯组为低角闪岩相的区域热动力变质,南侧为葡萄石-绿纤石埋深变质相,使该断裂带显示双变质带的某些特征。断裂在境内长400 km,总走向300°,平面略向南突出的弧形,断层面倾向NE,倾角60°~70°,上缓下陡。主干断裂位于布格重力异常梯度陡变位置上,并处于航磁正负异常带的交界处,同时处于阿尓泰幔坡位置。断裂现代活动性很强,历史上发生过深源地震,如1931年与卡拉先格尔断裂交汇处的8级地震,1961年5月21日的5.5级地震,震源深度88 km,该断裂形成于古生代,是一条具有继承性的长期活动的幔源断裂[9-10]。
广义上的额尔齐斯断裂带呈NW走向,西北自哈萨克斯坦查尔斯克,经斋桑泊和中国额尔齐斯河流域至富蕴以南-青河地区延入蒙古国。全长近 l 500 km,斋桑泊处较宽,约75 km,富蕴以南最窄不足l0 km,富蕴向西呈扫帚状撒开[9,10,12]。该断裂带古生代时为西伯利亚古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古板块的缝合带[9,13],也是阿尔泰弧盆系与东-西准噶尔弧盆系的结合带[14]。
2.1.2 达尔布特断裂(8号)
达尔布特断裂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一条著名的NE向区域性大断裂,西南起于艾比湖东侧,东北至夏孜盖附近进入和什托洛盖盆地部分被第四系覆盖。舍建忠认为其一直延伸至和什托洛盖东部迭伦山南侧,形成了博尔-萨拉劈理化带[15]。在地貌上具明显显示,呈强烈的地貌反差,且卫星遥感影像上也呈明显的线型影像。宏观地貌上如刀切出一条直线性伤疤,形成明显的负地形。磁场上显示明显的线性,重力场形成密集的重力梯度带。沿断裂带可见50~100 m宽的挤压破碎带、片理化带对泥盆纪蛇绿混杂岩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断层产状320°~325°∠75°~80°。出露地层有上中石炭统的包古图组及太勒古拉组,上中二叠统的库吉尔台组,海西晚期的正长花岗岩及第四系。
达拉布特断裂有3期活动:早期向南东逆冲;中期左行走滑;晚期正断。中期左行走滑最大位错量出现在其西南段,达到60 km左右[16]。运动指向标志可见构造片理的S形弯曲、蛇纹岩块体的左旋肢解、不对称构造透镜体、对方解石脉体的左旋错移及对碱长花岗岩和达尔布特蛇绿混杂岩带的拖曳,局部可见σ型旋转碎斑和构造透镜体,这些均指示左旋剪切的运动学机制。晚期的正断活动,导致达拉布特河谷的形成及石棉矿以南台阶状错落结构的出现。达尔布特断裂基性岩体的分布具明显的控制作用,是一条经历过多期变形的断裂,其与准噶尔盆地东北缘NW向的右行走滑断裂一起,构成了一组共轭断裂系,是印欧板块碰撞造成青藏高原强烈抬升并向北扩展的远程效应,同时也受西伯利亚板块向南运动的影响[16-17],是西准噶尔地区向南东运动的主要边界断裂。
对于断裂的形成时代,赵瑞斌认为形成于海西期,直到第四纪后期仍有活动。冯鸿儒认为其形成于早石炭世以后,在二叠纪仍然强烈活动。张琴华 从岩相古地理的角度出发,认为达尔布特断裂在早石炭世没有活动[18],形成于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期。2015年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完成的“克拉玛依市幅1∶250 000区域地质调查” 测得断层错移拖曳海西晚期的碱长花岗岩(红山岩体)年龄(317.5±8.4) Ma,,苏玉平也获得相近(301±4) Ma的年龄数据[19],此外,断裂还限制了上中二叠统的库吉尔台组陆相山间盆地砂砾岩的分布,故而断裂孕育期为晚石炭世末期—早二叠世,断裂形成并强烈活动于二叠纪,至二叠纪末期一直都在强烈左旋逆冲活动,性质为压扭性;进入中生代后转化为以张扭性质的正断层为主,局部时段左旋压扭。断裂在第四系的活动性还体现在地震频发,1932年9月11日在达尔布特断层西南端曾发生6.0级地震,1940年2月5日在断层东端发生了5.7级地震[20]。
2.1.3 博罗霍洛断裂(14号)
该深断裂是划分准噶尔地块与伊犁地块的界线断裂,总体为SE走向,西北端与艾比湖断裂相汇,在博罗霍洛山北缘呈近EW向分布经依连哈比尔尕南侧,东南与哈密大南湖断裂、康古尔-黄山断裂及中天山北侧阿奇克库都克断裂汇合,原称北天山主干断裂。该断裂平面上呈微向南凸的弧形,境内全长1 400 km,向北陡倾,倾角50°~80°,总体为压性,西段具强烈的右行走滑性质。在米什沟一带见早古生代零星的蛇绿混杂岩及蓝片岩等分布。地貌上形成南高北低的断层阶地,航、卫片线性构造影像清晰,沿断裂带有狭长凹地、干谷、盐碱地、沼泽地、一系列长条状断陷、泉眼线、基性-超基性-酸性岩浆岩带沿断裂带分布,断裂西段为一现代地热带,40℃以上的温泉多处。断裂带宽窄不一,从几十米到几十千米,地表为挤压破碎带、糜棱岩化带、碎裂带、片理化带、褪色变质带和韧性剪切带。近来,潘桂棠等认为在库米什处为准噶尔-吐哈地块与伊宁-中天山地块的分界线,称之为冰达坂-米什沟结合带[14]。宁晰春等认为博罗霍洛断裂的发展演化与天山造山带密切相关[21]。该断裂活动具长期性和多期性,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地震[20]。
2.1.4 康古尔-黄山断裂(18号)
康古尔-黄山断裂带西起托克逊干沟,向东经恰特卡尔塔格、康古尔塔格、赤湖、土墩、黄山、梧桐窝子泉及镜儿泉等,经甘肃进入蒙古境内,总体呈近EW向舒缓波状延伸,全长约700 km,宽1~20 km,断面较陡直,多向南倾,深部主构造面向北倾斜[22]。梁月明等利用地球物理资料划分的康古尔塔格断裂带与以往有所不同[23],认为其在康古尔塔格偏东北有更大的转折,在土墩附近断裂带应再向北移,断裂带向西延伸到干沟后,与西天山的艾比湖-艾维尔沟断裂带相接,形成一条规模宏大,达千余千米的岩石圈断裂带。康古尔-黄山断裂带为东天山造山带早石炭世NS向挤压和晚二叠世发育的右行走滑剪切变形作用形成的韧性兼走滑特征深层次的剪切带[24,25]。韧性变形强烈的主体为石炭系火山-沉积组合,康古尔和西滩华力西期花岗岩体未经历韧性变形[26]。由于康古尔塔格断裂带强烈的挤压作用与剪切作用,早期的火山-沉积地层中形成了紧闭褶皱,褶皱的转折端保留较好,侧翼被剪切带(韧性)错断。褶皱轴片理化程度高,且发育不同程度的置换层理,显示了在康古尔塔格断裂带内部发育不同程度的剪切作用。众多研究人员认为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为塔里木板块和准噶尔板块的缝合带,其在古生代发生俯冲,与张良臣所划的塔里木与哈萨克斯坦两大板块的艾比湖-康古尔塔格缝合带东段相同[27-32]。
2.1.5 阿其克库都克断裂(20号)
阿其克库都克断裂位于中天山北缘,是中天山与北天山分界断裂,该断裂带在新疆境内全长达 1 400 km,是一条大型岩石圈断裂。在航磁图上断裂北側为负磁异常区,南侧为正磁异常区,在遥感影像图上反映清晰线性构造,分隔北侧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建造与南侧前寒武系变质岩系。其早先被认为是古生代优地槽内的大型断裂[33],80年代中期以来,该带被称作板块敛合边界[34],南为塔里木板块,北为吐哈陆块或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许志琴等认为是加里东期走滑带。马瑞士等称吐哈地体与塔里木大陆边缘拼贴缝合带。Windley强调该带为晚古生代板块碰撞带[36]。王鸿祯等提出其为印支期板块缝合边界断裂的观点。舒良树等认为该断裂还具沿EW方向的右旋走滑韧性变形,走滑时代为晚石炭—早二叠世[35]。在该断裂带两侧发现基本相同的不早于晚石炭世的火山沉积岩系,表明该断裂带至少自晚石炭世以来不具构造分区意义。
2.1.6 乌恰断裂(25号)
该断层南北两侧无论是地层出露情况、岩性厚度及各期构造运动均截然不同。断裂面北倾且北盘向南盘逆冲,倾角50°~80°。该断裂起源于元古代,主要活动期为显生宇。走向上斜切了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断距200~300 m,最大可达500~600 m。喀拉铁克大断裂,走向NEE,断面倾向NNW,倾角70°~80°。整个古生代时期,是西南天山同塔里木板块的分界线,断层南北无论是地层出露情况、岩性厚度以及各期构造运动均截然不同,并因其长期活动的结果,在断层两侧形成不少与之斜交或大致平行的小断层。
2.1.7 阿尔金南缘断裂(34号)
该断裂分割了阿尔金造山带和柴南缘构造带,在新疆境内断裂长度大于500 km,由一系列脆性-韧脆性断裂组构成,总体走向NEE。以北倾为主,局部南倾,倾角大于60°,西延接库牙克断裂。该断裂具明显的左行走滑性质[37]。卫星影像显示清晰,线性特征明显,发育断裂谷地及构造混杂带,断裂切割侏罗系并控制新生代沉积,说明具演化多期性的特点。地貌上表现为第四系谷地,断裂南、北侧有高而陡的断层崖和断裂三角面。在地球物理资料上,它是正、负航磁异常的分界线[38],地震层析资料表明沿断裂带为一低速带,并出现幔源物质,延伸贯穿整个岩石圈[39],产状较陡,上部南倾,下部北倾。塔里木地块沿阿尔金北缘逆冲断裂陆内斜向俯冲于阿尔金之下,并在深部与阿尔金南缘断裂汇合并继续以陡角度向南俯冲于柴达木盆地之下[51]。刘永江等获461~445.2 Ma,414.9~342.8 Ma,178.4~137.5 Ma,36.4~26.3 Ma的构造-热事件[40],反映了该断裂活动的多期性。据不完全记载,1924年发生过7级地震,1979年12月发生5.6级地震,1982年5月发生5级地震,反映该断裂活动的强烈与频繁[20]。
2.1.8 康西瓦-苏巴什断裂(36号)
康西瓦-苏巴什断裂带是青藏高原西北缘“西昆仑地体”和“甜水海地体”之间的边界断裂,西方学者称之为喀拉喀什断裂[41],或阿尔金断裂带喀拉喀什河谷段[42]。在地形地貌、遥感影像上均有清晰显示。该断裂西起国境(中国和塔吉克斯坦)乌孜别里山口附近,向东过叶尔羌河至赛力亚克达坂附近,经赛图拉等、穿过卡拉孔木达坂至阿什库勒湖东被库牙克截断,在中国境内延伸约1 000 km[43,44]。断裂西端至麻扎附近呈NW向弧形展布,麻扎至玉龙喀什河呈NWW向延伸,玉龙喀什河至阿什库勒湖呈NEE向延伸[45]。该断裂位于布格重力梯度带,对两侧岩石、地层、变质程度、侵入岩、地形、地貌等特征有明显控制作用。研究证明,该断裂带由多条长期活动的断裂组成,沿断裂带有糜棱岩带、角砾岩带、片理化带和构造混杂岩带及滑塌堆积分布,同时发育韧、脆性变形,构造带宽3~5 km。据赛图拉要塞以西与糜棱岩同期构造发育形成的片麻状花岗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215 Ma,在乌鲁斯腾塔格南侧构造带发育的最晚一期熔岩的斜长石获0.067 Ma热发光年龄值[46],反映该断裂活动的长期性,据糜棱岩定向标本研究表明韧性变形具右行剪切特征,脆性变形以水平运动为主。喀拉喀什河从赛图拉到胜利桥,大约左旋位移了85 km,同样玉龙喀什河在慕士塔格山西南至再依勒克河口左旋错位80 km,晚新生代以来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的运动学特征,兼有正滑运动分量[45]。
关于康西瓦-苏巴什断裂东端是否与阿尔金断裂相连,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论[47],但多数学者认为阿尔金主断裂带经西端延伸后与康西瓦-苏巴什断裂相接,形成一条巨型的走滑构造带[48-52],至于其走向为何与阿尔金主断裂的总体走向不同,很可能是因为康西瓦断裂处于西构造结的东南部,受新生代以来帕米尔弧形构造强烈向北突出的影响[45]。其形成演化与西昆仑造山带的隆起及帕米尔弧形构造结的向北突出密切相关,是青藏高原多板块拼合作用在西昆仑地区所产生的构造响应[53]。1925年发生过6级地震,1948年发生过6.3级地震,1963年6月26日在麻扎发生过6.0级地震,表明该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层[20]。
2.1.9 大红柳滩断裂(37号)
大红柳滩断裂西起和田市南部慕士塔格山,与康西瓦断裂斜交,呈SEE向,经大红柳滩至库牙克断裂,受走滑影响东段转变为NEE向,整体向南凸起。该断裂是西昆仑地块和喀喇昆仑地块的分界线,断裂两侧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明显不同。沿断裂有明显的重力梯级,遥感影像标志清晰,以线性谷地和色调差异显示,表现为平行线状模式。北侧为苏巴什蛇绿岩及晚古生代地质体,南侧地层较单一,为二叠纪地层。该断裂为逆断层,断层倾角30°~50°。
2.1.10 木孜塔格-鲸鱼湖断裂(38号)
木孜塔格-鲸鱼湖断裂位于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褶皱造山带与巴颜喀拉三叠纪前陆盆地之间,也称昆南断裂[54],或东昆仑造山带南部断裂带[55],为秦岭-昆仑深断裂的西延部分。在新疆境内由西向东,走向由NEE转为SEE,平面呈向北微凸的弧形。断裂面总体南倾、倾角60°,属压性断裂。该断裂布格重力異常表现为明显的近EW向展布的重力梯级带,北部重力高,为近EW向线状相间的大梯度正异常,南部重力低,表现为大面积分布的宽缓异常,两侧的布格重力异常相差较大[56]。它是青藏高原北部最主要的应力释放、转换带,也控制了青藏高原北部现今的地貌格局。该断裂是二叠纪—晚三叠世期间,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消亡过程中形成[57,58]。该断裂也分别控制了侏罗纪走滑拉分盆地及中新世断陷盆地的分布,上新世后近NS向挤压形成褶皱逆冲断裂及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沿断裂分布的新生代火山岩是岩浆以断裂面为通道喷溢地表的产物[56]。2001年11月在布喀达坂峰一带发生了8.1级地震,在1966年10月发生过6.0级地震[20]。
2.2 岩石圈断裂
2.2.1 阿尔曼太断裂(6号)
位于东准噶尔阿尔曼太山布格重力梯度带上,航磁异常显线性,断层呈NW向延伸,倾向SW,倾角60°,显压性特征。早古生代蛇绿岩套被肢解成冲断片散布于断裂带上,并被晚古生代早-中期酸性、中基性侵入岩充填,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明显差异。断裂带上硬性岩石产生透镜体化、糜棱岩化,柔性岩石发生褶皱牵引及倒转,也可见花岗质脉岩或浅成体发生破碎或被细脉状石英脉所穿插胶结。1954年2月19日的5.8级地震,就产生于该断裂影响带内。
2.2.2 巴尔雷克断裂(7号)
巴尔克雷断裂带是由多条近平行的逆冲断裂构成,以叠瓦式组合为特征,是在挤压走滑作用下的压扭性断层。该断裂西南段出露地表,与巴尔雷克蛇绿杂岩带紧邻,断块构造发育,常组成密集的断裂组,使蛇绿岩原始序列遭到破坏,大都以蛇绿混杂体和蛇绿冲断岩片状产出。中段隐伏在新生代沉积岩层之下,强磁异常带推测为隐伏蛇绿杂岩带的反映。北东段为塔城盆地东部坳陷与吾尔喀什尔造山带的分界。巴尔雷克断裂及其两侧地质属性的差异性在航空磁力和航空重力异常图上均有明显反映[59]。
2.2.3 卡拉麦里断裂(10号)
该断裂位于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山主峰南坡,呈NNW向延伸,南东段略呈弧形,东延蒙古国属南蒙深断裂系。断层面北倾,倾角近直立,全长200 km以上。断裂两侧构造线方向不协调,北东侧褶皱带为NW向,西南侧的北天山褶皱带为近EW向。该断裂形成于早古生代,强烈活动于晚古生代,具明显的复活性,近期仍有活动,1948年于纸房以西发生过5级地震[20]。卡拉麦里断裂带在造山期分别经历了脆-韧性右行走滑剪切和脆性逆冲活动。其脆-韧性剪切带在较软弱的板岩、砂板岩及浅变质凝灰岩内造成了密集的面理化带及张裂脉,而在泥灰岩内形成了糜棱岩。该剪切带的形成温度为250℃~300℃,与该区前二叠纪海相火山-碎屑岩的低级区域变质作用同时发生。该断裂带的第二期逆冲活动发生于中二叠世,出现在该区后造山伸展之后,属于陆内变形,应为中亚造山带区域上一次中二叠世碰撞活动导致的[60]。李锦轶认为其是卡拉麦里洋向北俯冲形成的弧后盆地关闭的遗迹[61]。
2.2.4 艾比湖断裂(11号)
又称阿拉山口断裂,位于艾比湖南岸,呈NW走向,向北延伸至哈萨克斯坦境内,断层面向SE倾斜,具右旋走滑断层特征,断层面上发育宽约60 m破碎岩带,发育糜棱岩,断裂西北端出现列比西超基性岩带,东南端有明显的挤压破碎带,宽度大于1 km。地貌上为凹地及串珠状湖泊分布,该断裂体现为艾比湖-车排子重力梯度带,是西准噶尔与赛里木地块的分界线。
2.2.5 天山北缘断裂(12号)
隐伏于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代覆盖层之下,为中央准噶尔高重、磁异常的南界,呈近EW向延伸,长度大于500 km。该断裂以南一系列南倾的逆断层,将北天山古生代地层推覆到准噶尔盆地边缘中—新生代地层之上,表现为右行逆冲的叠瓦式断层组合。
2.2.6 哈密大南湖断裂(13号)
该断裂在航磁异常图上,表现为近EW向线性异常带。其南北两侧磁异常特征完全不同,北侧为线性负磁异常带,南侧为剧烈变化的磁场区,为一条中—新生代覆盖层下物探资料证实的隐伏断裂。
2.2.7 尼勒克断裂(15号)
尼勒克断裂走向NWW向,西端延出境外,东端与那拉提北缘断裂复合,总长450 km,总体南倾,为压扭性逆冲断裂。该断裂形成于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是其强烈活动时期,石炭纪岩浆岩沿断裂上侵,断裂带南侧为伊犁盆地。尼勒克一带还曾发生过 8 级地震,形成长约 124 km的地震断层。在西部卡拉苏一带断裂从NWW向拐向近EW向延伸,在卡拉苏村西渡槽附近出现多条分支断层。在中部加哈乌拉斯台一带,该断裂第三系红色岩组逆冲于第四纪砾石层上,砾石层高差达 50~60 m[20]。
2.2.8 那拉提北缘断裂(中天山北侧断裂)(16号)
又称艾肯达坂北断裂,是天山兴蒙造山系与塔里木陆块区结合带在西天山地区的北界 [14]。钱青等在伊犁裂谷南缘那拉提山北坡夏特地区发现寒武纪MORB型玄武岩(516 Ma)[62],说明西部吉尔吉斯斯坦北、中天山间的Terskey洋已延入该区,伊犁地块南琼库斯太早志留兰多弗里晚期后碰撞碱长花岗岩(430 Ma)的发现,证明该洋盆此时已封闭,该断裂带就是早古生代捷尔斯克伊洋向南消减的闭合带。该断裂总体呈NE向延伸数百千米,具左行压扭性质,断层面南倾,倾角大于50°,由一系列近EW向展布的糜棱岩化带构成,下石炭统火山-磨拉石断陷盆地断续分布,切割志留系并见老地层推覆于古—新近系之上。该断裂形成于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古生代时为塔里木板块体系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体系的俯冲碰撞缝合线,中生代转为走滑性质,新生代时期,那拉提-乌瓦门-桑树园子韧性剪切带抬升至浅部,叠加脆性断裂和热液蚀变,兼具走滑-逆冲性质。
2.2.9 那拉提南侧断裂(中天山南侧断裂)(17号)
位于那拉提山南缘,向西经长阿吾子从汗腾格里峰北坡进入吉尔吉斯斯坦与阿特巴希断裂相接,向东经额尔宾山北坡、乌瓦门、榆树沟到东连卡瓦布拉克-红柳河断裂,是横穿中亚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断裂带,分割中天山和南天山,是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与塔里木板块间的板块缝合带[63]。该断裂在阿克牙孜河一带到巴音布鲁克北一带,形成著名的双变质带:断裂南侧以蓝闪石、青铝闪石、硬柱石、多硅白云母组成的蓝片岩带和榴辉岩组成的高压低温变质带[64];断裂北侧,出现了以硅线石、铁铝榴石矿物组成的中高温低压变质带。该断裂的断层面倾向NE,倾角40°~45°,沿断线附近岩石破碎,破碎带达百米,形成糜棱岩和碎裂岩,断裂具逆推性质,北侧元古界冲覆于南侧泥盆纪之上。沿该断裂表现为明显的重力和磁场梯度异常[65],具长期活动的特点,为第四纪以来仍有较强活动的大型逆冲走滑断裂带[66]。2007年7月发生5.7级地震[20]。
2.2.10 辛格尔断裂(22号)
辛格爾断裂是分割库鲁克塔格前寒武基底区和南天山造山带的边界断裂,断裂面南倾。新生代断裂上盘向北逆冲并成为库鲁克塔格山,下盘为戈壁。断裂西南端见中生界斜冲在上更新统之上,表明其为晚新生代仍在活动的逆冲-走滑断层[67]。辛格尔断裂沿断裂分布的众多古生代的中酸性岩体,其长轴多与断裂平行,明显受断裂活动控制,说明断裂活动在古生代就已经发生[68]。
2.2.11 兴地断裂(23号)
兴地断裂位于库鲁克塔格南缘,断裂发育在元古界及古生界,断层面南倾,断层上盘为元古代兴地群变质岩,地貌上是兴地塔格山,断层向北逆掩在上新统和第四系砂砾岩层上。贾承造等据兴地断裂两侧对应岩体被错开的迹象分析[67],兴地断裂在古生代末就已开始活动[68],且有古地震形变带[20]。
2.2.12 库车断裂(24号)
库车断裂又称为南秋立塔格断裂[69],位于库车前陆冲断带的前锋。库车前陆冲断带断裂及褶皱走向皆近EW向,逆冲断裂向北倾斜,局部向南,指示南天山向塔里木盆地仰冲。控制库车前陆冲断带的主要断裂有3条,自北向南依次是南天山南缘断裂带,巴什基奇克断裂带(巴什基奇克褶皱冲断带)和库车断裂。南天山南缘逆冲断裂带是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边界断裂,断裂北倾,南天山山体沿该断裂向南逆冲推覆于塔里木盆地之上;巴什基奇克断褶带位于库车前陆冲断带中部,断裂带以北中生代地层广泛出露,断裂带以南仅出露新生代地层。断裂沿走向倾向有明显变化,断裂中部倾向南,东、西两侧倾向北[69];库车断裂位于苏巴什古城以北,是一条南倾的反向逆断层。断裂以北为秋立塔格背斜带,断裂以南为亚肯背斜带,断裂两侧出露地层为第三系和第四系,代表了库车前陆冲断带的推覆前锋。库车前陆冲断带多发育隐伏于地下的盲断层,断层倾角浅部较陡,向下变缓,在前寒武结晶基底与沉积盖层间形成深部滑脱面[70]。自古生代起与西段的乌恰断裂相连,成为分割天山-兴蒙造山系与塔里木陆块区的界线[71]。该断裂在库尔勒东侧分为两支,北支为辛格尔断裂,南支为兴地断裂。
2.2.13 车尔臣河-红柳河断裂(27号)
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与阿尔金山北之间,总体呈NEE向,罗布泊以西为隐伏断裂,沿车尔臣河两侧延伸,在卫星影像上形成清晰的平直线性构造,控制了塔里木南缘重力梯度带。
北部赛里克萨依断裂,又称捷山子断裂,沿断裂形成赛力克萨依拉分断陷盆地。断裂不但切割老地层和岩体,而且切割古、新近纪至第四纪最新沉积物,造成洪积扇被切割套叠和变形等现象。顺断裂带岩石挤压破碎,有宽窄不一的糜棱岩化带。在地球物理场上,该断裂线状特征明显,深部构造向北倾,产状近直立,部分地段向北陡倾,倾角70°。构造形迹呈强烈左行牵曳特征。该断裂形成于泥盆纪,晚石炭—早二叠世为强烈活动期,晚二叠世后逐渐减弱,至今仍有继承性活动,为高角度左旋逆冲断裂[72];南部红柳河断裂,控制了北山二叠纪火山-沉积槽地的展布方向,在ETM遥感影像上线性特征明显,地貌上形成线性冲沟或洼地。该断裂面总体倾向SE,倾角50°~70°,为压扭性逆断裂、大型韧性(脆韧性)断裂。沿断裂带有基性-超基性杂岩成带分布,并有线状延伸的晚古生代晚期钾质花岗岩侵入。
2.2.14 阿尔金北缘断裂(28号)
该断裂分布于阿尔金山北缘,由一系列逆冲断层组成,断裂东延并入阿南断裂,延伸至肃北,向西隐伏于塔里木盆地,出露长度约450 km。在遥感图像上线性特征清晰,地貌上为近EW向的直线沟谷,为一条上陡下缓的犁式断裂并由南向北逆冲,南侧山势高耸,北侧为第四纪沉积盆地。该断裂是以逆冲运动为主的山前冲断层,断面南倾,将阿尔金山与塔里木分开[73]。航磁资料显示,沿该断裂分布一连串NE向的自异常,可能是一系列海西期岩浆杂岩的反映[74]。据深部探测资料,阿尔金北缘断裂与阿尔金南缘断裂(阿尔金主断裂)在80 km深度处交汇,并继续向南陡倾下插到150 km,反映塔里木地块向南俯冲于阿尔金山及柴达木盆地之下[75]。
2.2.15 乌孜别里山口断裂(29号)
为昆盖山-库尔良晚古代裂陷槽与塔里木陆块的分界断裂,沿昆盖山北缘山前地带乌赤别里山口-博托彦-穆呼-阿克土麻扎-阿克乔库-且木干一带展布,走向近EW向,呈略向北凸的弧形弯曲,向西延出国外,向东被第四系覆盖。断裂两侧地层褶皱强烈,局部地层倒转,石炭纪或三叠纪地层逆掩于中新生代地层之上。据该断裂南侧石炭系中海相玄武岩发育,并有深水沉积的硅质岩等特征判断,早期断裂发生于早石炭世,切穿硅镁层,进入上地幔,属岩石圈断裂,该期断裂活动可持续至晚三叠世,沿断裂早二叠世板内基性火山岩、晚三叠世板内中-基性火山岩及晚三叠世酸性岩发育。1974 年乌孜别里山口北 7.3 级地震,1990 年乌恰 6.4 级地震[20]。
2.2.16 空贝利-木扎令断裂(30号)
断裂位于昆盖山南坡,大致沿萨热库尔-阿克萨依巴什山-沙日塔什一线展布,切割布伦阔勒岩群、志留系、泥盆系、二叠系,走向近EW向,向东转为NWW向,呈向北凸出之弧形波状弯曲,向西沿昆盖山南坡过空贝利延出国境,向东至克孜勒陶-库斯拉普断裂。断层面总体向南倾,断面主体南倾,倾向210°~230°,倾角60°~70°。沿断裂带及两侧发育碎裂岩、片理化带、碎裂岩化岩石及牵引褶皱等,根据断裂北侧石炭系中海相玄武岩发育,并有深水沉积的硅质岩,区域上中泥盆世中有板内裂谷型火山岩等特征判断,在中泥盆—早石炭世时,该断裂具张性活动,切穿硅镁层,进入上地幔,属岩石圈断裂。在 1974 年 8 月 11 日发生 7.3 级地震[20]。
2.2.17 克孜勒陶-库斯拉普断裂(31号)
该断裂位于西昆仑北麓,为西昆仑海西褶皱系与塔里木地块的分界断层,它是西昆仑北缘重要的区域性大断裂。断裂起于英吉沙西,经库斯拉普乡后向SE向延伸至库地以东的柯岗一带。断层走向为 335°,呈舒缓波状弯曲,在平面上略成反“S”的弧型展布,全长约340 km。断面产状为倾向西,傾角50°~60°,断层面产状多变,为高角度逆冲断层。如在库斯拉普乡叶尔羌河右岸可见泥盆系逆冲于侏罗系之上。断裂具明显的线性特征,但在叶尔羌河两岸未见该断裂全新世以来活动的迹象。该断裂有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迹象,但尚未发现全新世活动的迹象,从断裂规模及活动特点上看,是一条具备发生 7 级地震的活动断层,将来有发生7.5 级以下地震的可能[20]。
2.2.18 柯岗断裂(32号)
该断裂为铁克里克古陆缘隆起和恰尔隆-库尔良优地槽褶皱带边界断裂[76-78],该断裂与阿尔金山北缘断裂一起成为塔里木陆块区(铁格里克)与秦祁昆造山系界线[14]。张子敏等认为柯岗断裂为韧性剪切带[79],为特提斯北支早二叠世时期闭合的缝合带。
该断裂不仅处于重力梯度带,且是西昆仑莫霍面的变换带,断裂以北莫霍面深度约50 km、南部深约70 km,足见其幔源性质。在遥感图像上线性构造清晰,两侧界限明显,南北流向的水系在断裂构造带附近均呈规律性转折,断裂带附近岩层产状混乱,片理发育,岩体受断裂活动影响而碎裂岩化和绿帘石化,在库地河与喀拉斯坦河交汇处,见熔岩强烈剪切现象,在喀拉斯坦河谷有宽150~200 m的构造破碎带,糜棱岩化发育。沿断裂带有不少被肢解的早古生代蛇绿岩片分布,并与周围诸多岩体接触,产出大型蛇纹石矿床、小型滑石、菱铁矿、石棉矿床等[80],反映早古生代时期昆仑与塔里木间有洋盆存在,并于早古生代末闭合,形成志留纪时的碰撞聚合带,晚古生代沿该带又一次拉伸,形成裂谷、裂陷槽并于二叠纪时封闭。大地构造学者对柯岗断裂研究发现,柯岗断裂在中生代前后其构造运动方式不同[81]。赵佳楠等认为柯岗断裂是右行逆冲韧性剪切带,中生代前为逆冲推覆构造,中生代后逐渐转为韧性剪切带[80]。1975年发生过6.1级地震[20]。
2.2.19 库牙克断裂(35号)
该断裂呈NE向延伸,由阿尔金山前阿帕附近向SW延展,至库牙克附近斜插昆仑山弧顶地区,经古里牙山口直至西藏境内的龙木错附近。在昆仑山区延长250 km,宽1~10 km,由NE向SW有由窄变宽的趋势,是东、西昆仑弧盆系的分界线。张振福认为库牙克断裂作为青藏高原北东边缘阿尔金断裂的南西段,其强烈活动阶段和变形构造类型,与青藏高原北缘板块间相互作用及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的急剧隆升密切相关。昆仑造山带完整的EW向展布特征,表明在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造山带的形成阶段期间,库牙克断裂还未形成。在晚古生代造山带拼贴于塔里木陆块南部边缘之后,由于扬子板块向西运动,与昆仑陆块的斜向碰撞,库牙克断裂才开始步入形成期。起初呈右行兼逆冲变形,中新—更新世初期为强烈左行走滑变形阶段,断裂切割了侏罗纪以前的所有地质体,沿断裂带形成一系列拉分断陷盆地,控制了第三系湖相沉积物的分布,更新世末期表现为张性正断层,沿库牙克断裂带发育一系列堑垒式正断层[82]。
2.2.20 喀喇昆仑断裂(39号)
喀喇昆仑断裂是亚洲大陆中部一条大型右旋走滑断裂带,总体NW向延展,北起明铁盖达坂西侧,经皮拉里(红旗拉甫)、乔戈里峰、日土,在狮泉河一带与NWW向噶尔河断裂汇合,全长510 km,为走滑逆断层。喀喇昆仑断裂控制着喀喇昆仑地区侏罗系的分布,也控制了冈底斯山北部大片中新生代火山岩的展布,使乔戈里峰南侧和狮泉河一带早古生代沉积岩错断,特别是使雅鲁藏布江超基性岩带与帕米尔的印度河上游超基性岩带,发生大约 250 km的右旋断错。喀喇昆仑断裂与毗连的阿尔金断层构成一组巨大的共轭断裂带,前者为右旋,后者为左旋,控制青藏高原西北缘的新构造运动发展方向。李海兵等认为喀喇昆仑断裂形成以来受印度板块向北以56.4 mm/a相对运动速率运动的影响其累积走滑位移量至少在280 km以上[83],第四纪以来最小累积位移量120 km以上,長期平均滑移速率为11 mm/a。另外沿断裂还有强地震分布,如在1996年曾发生7.1级地震等。该断裂具多期活动特点,是一条全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20]。
2.2.21 空喀山口断裂(40号)
在新疆分布长度不足100 km,西延入克什米尔,东入西藏境内,总体走向315°,倾向NE、倾角60°。沿断裂带见断裂谷分布。糜棱岩化带宽100~150 m,断裂北侧见下二叠统岩块呈混杂堆积形式出现于上二叠统碎屑岩中,属华南型动物区,这里古生代为一套稳定型的陆缘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沉积、侏罗纪以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断裂南侧下二叠统加温达坂组以产单通道蜓为代表的冈瓦纳型冷水动物群化石和含砾纹板岩为特征。
2.3 壳断裂
2.3.1 红山嘴断裂(1号)
红山嘴断裂为诺尔特上叠盆地与可可托海中间陆块之间的分界线。总体走向300°~320°,呈舒缓波状延伸。挤压破碎强烈,倾角较陡,一般80°~85°,多数向北倾,部分地段向南倾。断裂以北出露地层为喀纳斯群、库马苏组、红山嘴组和正格河火山岩,岩性主要为变质砂岩、千枚岩和石英斑岩、流纹质英安斑岩,有黑云母花岗岩的侵入;南侧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代苏普特岩群、奥陶系及志留系的中深变质岩,岩性主要为石榴石硅线石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母石英片岩、条痕状、斑点状混合岩、均质混合岩等,内有大规模加里东和华力西期的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混合花岗岩侵入。该断裂产生于古生代的早期,直接控制华力西期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华力西晚期至印支期有大规模富碱性二云母花岗岩的侵入,并伴一系列压性、扭性次级断裂活动。
2.3.2 恰尔沟断裂(2号)
也称康布铁堡断裂,规模很大,后期活动剧烈,尤其东南段表现明显,为具有一定活动性的复活断裂。总走向310°,具波状弯曲特征,其方位变化为300°~340°。该断裂东延至卡拉先格尔山南侧被可可托海-二台大断裂截断。断裂东北侧为早元古代深变质岩系,南侧为中泥盆较浅变质岩,北东侧(即上盘)的深变质岩系均逆冲到南西侧的中泥盆统之上。地貌上东北侧山势高峻,西南地势低平,相对高差达500 m。该断裂破碎带显著,宽50~200 m,窄的有10~15 m,最宽在乌恰东南见到800 m。沿破碎带应力集中,岩石因动力作用而产生变质现象明显。该断裂整体属扭压性冲断裂,以压应力作用为主,后期构造强烈,新构造运动活动明显,为较明显的复活断裂。
2.3.3 克孜加尔断裂(3号)
也称科沙哈拉尔断裂。从克木孜巴依热赫沟出山口起经库尔提沟中段至科沙哈拉尔南侧向西北延出国境。总走向300°,其倾向NE,倾角60°。在地貌上,断裂西北段较明显,沟谷、泉水、芨芨草、盐渍地及小规模断层陡坎,沿断裂带呈线状分布。断裂与西侧地层走向和褶曲轴线近于平行,东北侧相交的锐角指向NW,另一侧相反。该断裂与恰尔沟断裂基本类似,所处应力场一致,属扭压性质,形成时代基本上同恰尔沟断裂或稍晚。
2.3.4 卡拉先格尔断裂(可可托海-二台断裂)(5号)
又称为二台断裂,位于阿尔泰恰依尔特河中下游,北起富蕴县林场以北的阿尔泰高山隆起区,经可可托海、吐尔洪盆地西侧,出阿尔泰山,南至乌伦古河畔,呈NNW向舒缓状延伸近200 km[84-85]。沿断裂面见宽约80~100 m的破碎带,带内岩石片理化强烈,并有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且在SE段分布有雁列式排列的构造透镜体,透镜体长轴与断裂面所夹锐角指示右行运动方向。该断裂带从断层水系、岩层、岩体、断层及褶皱错动幅度的集群性来看,共有九次阶段性的右错。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呈现右旋走滑为主的逆断层,形成了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错断水系。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该带共发生过7期17次古地震,1931年富蕴地区发生过8级地震,震源深21 km,造成的地震遗迹到处可见,成为研究地震的典型区域之一[84-85]。该断裂斜切了阿尓泰弧盆系及东-西准噶尔弧盆系,水平位移达 20 km[85],史兰斌等在该断裂带中发现了假玄武玻璃,代表了古震源体的规模及断层活动时间[86]。刘建民等对该假玄武玻璃进行了40Ar-39Ar阶段升温、K-Ar年代学测试分析,所得年龄分别为(282.8±3.8) Ma和(276.4±7.4) Ma,二者基本一致[87],均为早二叠世产物,说明这些假玄武玻璃是在晚古生代形成的,可以说假玄武玻璃的年龄获得对二台断裂带的起始时间起到了重要约束,说明该断裂起始时间应是早二叠世。
2.3.5 克乌断裂(9号)
克乌断裂带为西准地区的隐伏断层,南起克拉玛依南部,经白碱滩、乌尔禾南、夏子街南至乌伦古湖,为一条向盆地方向弧形凸出的大型逆冲断裂带,有数条次级断裂组成。走向近NE向,断面主体倾向W,局部次级断裂倾向SE,断裂组在纵向剖面上呈“正花状”特征,断面倾角45°~50°。该断裂形成于石炭纪末期,结束于上侏罗统沉积前,二叠纪—早三叠世该断裂处于强烈活动期(断裂带上盘缺失二叠系和下三叠统),控制了二叠系和三叠系沉积。据石油地震剖面资料,不同深度位置,该断层带变形宽度变化明显,在三叠系中卷入变形的宽度较大,向深部克百断层带变形宽度逐渐变窄。克百断层具有明显的走滑断层特征,表现为基底走滑断层,断层深部陡直,浅部倾角逐渐变缓,具明显的汇聚型走滑断层的特征。在印支期后仍处于频繁强烈的活动状态,具同沉积活动性质,震积岩沿克乌断裂带发育,受克乌断裂同沉积活动控制 [88]。
2.3.6 雅满苏-苦水断裂(19号)
雅满苏-苦水断裂是秋格明塔什-黄山巨型韧性剪切带南侧的分界断裂,该断裂带向南陡倾,东延伸长达200 km,具强烈挤压性质,两侧发育紧闭线状和鞘褶皱。该断裂对石炭纪沉积环境具明显控制作用,其两侧形成截然不同的沉积环境:断裂以北为韧性剪切带,呈强烈的条带状韧性变形特征,发育浅海-深海相的以拉斑玄武岩系列為主的基性-中性火山岩、含泥质或碳质硅质岩、含放射虫铁质碧玉岩及陆源碎屑岩;断裂以南为阿奇山-雅满苏火山岩相区,与北带相比条带状韧性变形脆弱,发育浅海相的钙碱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陆源碎屑岩、灰岩。据成矿年龄推测,雅满苏断裂285 Ma形成。舍建忠等认为该断裂是准噶尔-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碰撞带在东天山地区的南界[32]。
2.3.7 卡瓦布拉克断裂(21号)
该断裂以韧性剪切变质变形为主,表现出强烈的左行滑动特征。断裂带的构造岩片及构造面理带延伸直而稳定,显示出剪切作用较为强烈。岩石强烈糜棱岩化,“岩层”减薄作用强烈。主要表现为岩石的机械磨碎作用和细粒化物质的层状动力分异作用。糜棱岩化带宽2~4 km,沿该带似层状中酸性脉岩发育,水岩变质现象广泛,断面近直立,部分地段向南陡倾,倾角70°左右。由于该断裂是韧性断层,延伸过程的交叉和汇并现象较多,因此其延伸及构造分隔作用的认识争论较多。它南部的构造单元岩石变形很弱,北部的岩石变形作用很强,发育以左行剪切为主导的构造形迹,该形迹叠加在早期韧流岩系右行之构造形迹之上。
2.3.8 皮羌断裂(26号)
也称普昌断裂,位于柯坪塔格推覆构造中部,北起皮羌以北,南至柯坪塔格推覆体前缘,总体走向NNW,倾向东或西,地表出露长度约 70 km。在卫星影像上其线性特征清楚,地貌标志明显。呈近NS向,断层面直立,沿断层带酸性至基性脉岩发育,更重要的是发育在该地区的褶断构造以皮羌断裂为中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西侧向南移动,东侧向北移动,使东西两侧的地层发生约2 km的平移断距,直至切割了第三纪红色岩层。因此该断裂西侧的托克散阿达能拜勒山和奥兹格尔他乌山等纵向构造,实际上是东侧的皮羌山和阿布拉衣布拉克山,沿该断裂向南移动的结果。另外,沿断裂在1961年在巴楚西克尔镇发生6.8级地震,形成10 km长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说明该断裂为全新世强烈活动断裂[20]。
2.3.9 库尔浪南-卡拉克断裂(33号)
位于库尔浪-托满一带,呈近EW-NW向延伸,长约138 km,向东斜交柯岗断裂,向西至克孜勒陶-库斯拉普断裂。北盘向南逆冲,断层带呈波状延伸,其两侧岩性差异大,产状相反,南盘黑云母片岩产状与北侧岩体节理相交,劈理发育。断层带宽约50~150 m,倾向S-SW,倾角60°~65°。该断裂早期主要表现为张性正断层,局限残留有断层角砾岩,晚期主要表现为压扭性逆断层,具明显的多期活动特征。现今表现为以逆冲为主兼具走滑。
3 结论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位于古亚洲洋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结合处,地质构造及其复杂[2],更是保存着亚洲大陆形成演化重要信息,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3]。目前对新疆地壳结构、各大板块边界及构造演化研究有很多不同认识[1-4,9,11,12,14,54,89-95],这为揭示新疆地壳构造与演化积累了丰富资料。本次在前人工作和研究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全疆范围主要深断裂的规模、产状、物质组成、运动方式、力学性质、形成时代及活动性等特征,在新疆境内划分出10条超岩石圈断裂、21条岩石圈断裂和9条壳断裂,共计40个主要深断裂,这些深断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新疆大地构造发展格局完全一致,且往往构成主要构造单元的边界。
参考文献
[1] 成守德,王广瑞,杨树德,等.新疆古板块构造[J].新疆地质,1986,(2):1-26.
[2] 董连慧,屈迅,朱志新,等.新疆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J].新疆地质,2010,28(4):351-357.
[3] 李锦轶,肖序常.对新疆地壳结构与构造演化几个问题的简要评述[J].地质科学,1999,(4):405-419.
[4] 成守德,徐新.新疆及邻区大地构造编图研究[J].新疆地质,2001,(1):33-37.
[5] 董连慧,朱志新,屈迅,等.新疆蛇绿岩带的分布、特征及研究新进展[J].岩石学报,2010,26(10):2894-2904.
[6] 李锦轶,张进,杨天南,等.北亚造山区南部及其毗邻地区地壳构造分区与构造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9,39(4):584-605.
[7] 董连慧,王克卓,朱志新,等.新疆大型变形构造特征与成矿关系研究[J].中国地质,2013,40(5):1552-1568.
[8] 黄汲清,姜春发.从多旋回构造运动观点初步探讨地壳发展规律[J].地质学报,1962,(2):105-152.
[9] 成守德,张湘江.新疆大地构造基本格架[J].新疆地质,2000,(4):293-296.
[10] 柏美祥.额尔齐斯活动断裂带[J].新疆地质,1996,(2):127-134.
[11] 杨树德.新疆北部的古板块构造[J].新疆地质,1994,(1):1-8.
[12] 秦元喜,董志远,张福振.额尔齐斯-玛因鄂博断裂带——新疆一个重要的构造结合带[J].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91,(1):69-76.
[13] 肖序常,汤耀庆,冯益民,等.新疆北部及其邻区大地构造[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14] 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J].中国地质,2009,36(1):1-16+255+17-28.
[15] 舍建忠,邓洪涛,刘阁,等.新疆西准噶尔谢米斯台山东段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系列进展[J].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2018,(81).
[16] 樊春,苏哲,周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达尔布特断裂的运动学特征[J].地质科学,2014,49(4):1045-1058.
[17] 赵瑞斌,李进,石树中,等.达尔布特断裂中段构造活动性[J].内陆地震,1997,(4):295-301.
[18] 张琴华,魏洲龄,孙少华.西准噶尔达尔布特断裂带的形成时代[J].新疆石油地质,1989,(1):35-38.
[19] 苏玉平,唐红峰,侯广顺,等.新疆西准噶尔达拉布特构造带铝质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研究[J].地球化学,2006,(1):55-67.
[20] 陈建波.新疆地震构造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 所,2008.
[21] 宁晰春.博罗霍洛褶断带大地构造演化特征[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6,(2):50-57.
[22] 袁学诚.论中国大陆基底构造[J].地球物理学报,1995,(4):448-459.
[23] 梁月明,黄旭钊,徐昆,等.新疆康古爾塔格断裂带地球物理场及深部地质特征[J].中国区域地质,2001,(4):398-403+367.
[24] 张连昌,姬金生,曾章仁,等.康古尔金矿区次火山岩同位素年龄学及其意义[J].新疆地质,1998,(2):158-162.
[25] 王瑜,李锦轶,李文铅.东天山造山带右行剪切变形及构造演化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J].新疆地质,2002,(4):315-319.
[26] 周涛发,袁峰,张达玉,等.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花岗岩类年代学、构造背景及其成矿作用研究[J].岩石学报,2010,26(2):478-502.
[27] 李锦轶,徐新.新疆北部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的主要问题[J].新疆地质,2004,(2):119-124.
[28] 李锦轶.新疆东部新元古代晚期和古生代构造格局及其演变[J].地质论评,2004,(3):304-322.
[29] 肖文交,韩春明,袁超,等.新疆北部石炭纪—二叠纪独特的构造-成矿作用:对古亚洲洋构造域南部大地构造演化的制约[J].岩石学报,2006,(5):1062-1076.
[30] 杨兴科,程宏宾,姬金生,等.东天山碰撞造山与金铜成矿系统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9,(4):315-322.
[31] 左国朝,梁广林,陈俊,等.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夹白山一带晚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J].地质通报,2006,(Z1):48-57.
[32] 舍建忠,冯长丽,贾健,等.东天山中段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及其演化特征[J].新疆地质,2018,36(2):5-11.
[33] 黄汲清.中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新研究[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4,(2):5-18+268-269.
[34] 郭召杰,张志诚.中天山早古生代岛弧构造带研究[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3,(2):132-139.
[35] 舒良树,夏飞雅克,马瑞士.中天山北缘大型右旋走滑韧剪带研究[J].新疆地质,1998,(4):326-336.
[36] Windley,B.F.,Allen,M.B.,Zhang,C.,et al..Paleo-zoic accretion and Cenozoic redeformation of the ChineseTien Shan Range,Central Asia[J].Geology,1990,18:128-131.
[37] 许志琴,杨经绥,张建新,等.阿尔金断裂两侧构造单元的对比及岩石圈剪切机制[J].地质学报,1999,(3):193-205.
[38] 姜枚,许志琴,薛光琦,等.青海茫崖-新疆若羌地震探测剖面及其深部构造的研究[J].地质学报,1999,(2):153-161.
[39] 高锐,李朋武,李秋生,等.青藏高原北缘碰撞变形的深部过程——深地震探测成果之启示[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S1):66-71.
[40] 刘永江,葛肖虹,J.Genser,等.阿尔金断裂带构造活动的40Ar/39Ar年龄证据[J].科学通报,2003,(12):1335-1341.
[41] Yin An,Rumelhart P E,Butler R,et al.Tectonic history of the Altyn Tagh faul system in Noorthern Tibet inferred from Cenozoic sedimentation[J].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2012,114:1257-1295.
[42] Pelteer G,Tapponnier P,Armijo R.Magnitude of late Quaternary left-lateral displacement along the north edge of Tibet[J].Science,1989,246:1285-1289.
[43] 张志德,李篙龄,杨德朴.康西瓦断裂的地质特征及形成和发展[J].新疆地质,1987,5(3):50-57.
[44] 李向东,王元龙,黄智龙.康西瓦走滑构造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新疆地质,1996,14(3):204-212.
[45] 何哲峰,黎敦朋,刘健,等.康西瓦断裂带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9,29(3):616-624.
[46] 邓万明.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基性-超基性岩初步考察[J].自然资源学报,1989,(3):204-211.
[47] 鲁如魁,张国伟,钟华明,等.从郭扎错断裂构造特征探讨阿尔金断裂带西延问题[J].中国地质,2007,34(2):229-239.
[48] 付碧宏,张松林,谢小平,等.阿尔金断裂系西段——康西瓦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地貌特征研究[J].第四纪地质,2006,26(2):228-235.
[49] 许志琴,戚学祥,杨经绥,等.西昆仑康西瓦韧性走滑剪切带的两类剪切指向、形成时限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通报,2007,26(10):1252-1261.
[50] 李海兵,杨经绥,许志琴,等.阿尔金断裂带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隆升的制约[J].地学前缘,2006,13(4):59-79
[51] 刘刚,李述靖,赵福岳,等.阿尔金-康西瓦剪切-推覆系统和帕米尔推覆构造的遥感解析[J].地球学报,2006,27(1):31-34.
[52] 杨万志,张维洲,屈迅.西昆仑山东段库牙克断裂与康西瓦断裂、阿尔金断裂关系的地球化学证据[J].地质通报,2005,(4):316-321.
[53] 葛成隆,劉栋梁,王世广,等.西昆仑康西瓦断裂带西延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17,33(12):3942-3956.
[54] 黄汲清,陈炳蔚.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7,1- 86.
[55] 姜春发,杨经绥,冯炳贵,等.昆仑开合构造[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1-224.
[56] 弓小平,马华东,杨兴科,等.木孜塔格-鲸鱼湖断裂带特征、演化及其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4):418-427.
[57] 刘增乾,徐宪,潘桂棠,等.青藏高原大地构造与形成演化[J].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1-175.
[58] 郝子文,俞如龙.论昆仑-巴颜喀拉海与特提斯洋演化关系[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2)[C].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151-163.
[59] 郑祺方,刘英会,张婉,等.西准噶尔巴尔雷克断裂重磁场异常特征及其断层效应[J].地质科技情报,2018,37(3):59-66.
[60] 宋利宏,朱光,顾承串,等.卡拉麦里断裂带造山期活动规律及其对造山过程的指示[J].地质论评,2015,61(1):79-94.
[61] 李锦轶,杨天南,李亚萍,等.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断裂带的地质特征及其对中亚地区晚古生代洋陆格局重建的约束[J].地质通报,2009,28(12):1817-1826.
[62] 錢青,徐守礼,何国琦,等.那拉提山北缘寒武纪玄武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07,(7):1708-1720.
[63] 何国琦,李茂松,韩宝福.中国西南天山及邻区大地构造研究[J].新疆地质,2001,(1):7-11.
[64] 高俊,张立飞.西天山高压变质岩的形成环境[J].新疆地质,1998,(4):343-352.
[65] 唐兰兰,张晓帆,王成,等.新疆那拉提成矿带铜金矿找矿前景分析[J].金属矿山,2006,(2):53-57.
[66] 吴传勇,吴国栋,陈建波,等.天山内部那拉提断裂晚第四纪活动速率[J].内陆地震,2013,27(2):97-105.
[67] 贾承造.中国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263-274.
[68] 朱文斌,舒良树,孙岩,等.塔里木北缘晚新生代断裂活动的年代学[J].矿物学报,2004,(3):225-230.
[69] 刘本培,王自强,张传恒,等.西南天山构造格局与演化[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56-63.
[70] Burchfiel B C, Brown ET, DengQidong, et al.Crustal Shortening on the margins of the Tian Shan, Xinjiang,China[J].International GeologyReview,1999,41:665-700.
[71] 朱志新,董连慧,王克卓,等.西天山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与构造演化[J].地质通报,2013,32(Z1):297-306.
[72] 罗福忠,陈建波,吴传勇,等.罗布泊捷山子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J].内陆地震,2009,23(4):430-435.
[73] 王峰,徐锡伟,郑荣章,等.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车尔臣河以西晚第四纪以来的滑动速率研究[J].地震地质,2004,(2):200-208.
[74] 姚俊祥.试论阿尔金构造带中段的构造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1994,(2):102-109.
[75] 许志琴,杨经绥,张建新,等.阿尔金断裂两侧构造单元的对比及岩石圈剪切机制[J].地质学报,1999,(3):193-205.
[76] 贾群子.西昆仑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条件和成矿预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77] 王治顺.构造体系各论中国典型构造体系分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78] 丁道桂,王道轩,刘伟新.西昆仑造山带与盆地[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79] 张子敏,张玉贵.瓦斯地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80] 赵佳楠,田淑芳.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柯岗断裂性质及遥感地质解译[J].新疆地质,2013,31(2):152-155.
[81] 徐学义.中国西北部地质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82] 柴金钟,魏云峰.库牙克断裂的特征与演化[J].华北国土资源,2007,(3):7-8.
[83] 李海兵,Franck Valli,许志琴,等.喀喇昆仑断裂的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J].中国地质,2006,(2):239-255.
[84] 柏美祥,罗福忠,尹光华,等.新疆可可托海-二台活动断裂带[J].内陆地震,1996,(4):319-329.
[85] 史兰斌,林传勇,陈孝德,等.新疆二台断裂带断层岩及古震源体特征[J].地震学报,1997,(3):68-75.
[86] 史兰斌,林传勇,张小鸥,等.新疆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假玄武玻璃的基本特征[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7,(2):137-142.
[87] 刘建民,陈柏林,董树文,等.新疆富蕴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中假玄武玻璃及其围岩的年代学研究[J].地质论评,2009,55(4):581-589.
[88] 王昌勇,郑荣才,高振中.准噶尔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其研究意义[J].地质论评,2008,(6):821-826+868.
[89] 西尼村 B.M.新疆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M].地质集刊,第四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90] 向鼎璞.新疆大地构造轮廓[J].地质论评,1959,19(2):49-59.
[91] 胡冰,王景斌,高振家,等.新疆大地构造的几个问题[J].地质学报, 1964,44(2):156-170.
[92] 李春昱,壬荃,刘雪亚,等.亚洲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M].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1-49.
[93] 黄汲清,姜春发,王作勋.新疆及邻区板块开合构造及手风琴式运动[J].新疆地质科学,1990,(1):3-16
[94] 陈哲夫,梁云海.新疆多旋回构造与板块运动[J].新疆地质,1991, 9(2):95-107.
[95] 何国琦,李茂松,刘德权,等.中国新疆古生代地壳演化及成矿[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jor Faults in Xinjiang
She Jianzhong,Zhu Zhixin,Jia Jian,Duan Xujie,Peng Ge,Di Xiaochen
(Xinjiang geology survey institute,Urumqi,Xinjiang,830000,China)
Abstract:Xinjiang is located at the plate intersection of Siberia,Kazakhstan-Junggar,Tarim-North China,South China and Tibet,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the two major structural domains of the ancient Asian Ocean and Tethys,geological formation is very complicated,the faults is very developed,the deep fault is the main division mark of the ancient plate structure.This paper takes fracture feature analysis as the entry point,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major fault types, scales, occurrences,material composition,movement patterns,mechanical properties,formation age, tectonic setting and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in Xinjiang.Division of 40 major faults,which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s completely consistent with tectonic development pattern in Xinjiang,and constitute the boundary of main tectonic unit.
Key words:Xinjiang;Fault;Plate;Bound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