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死亡之海”
2020-04-10贾启龙
贾启龙
“红嘴罗汉二十三,库布其里斗沙山。播绿成金换人间,草原牧民赛神仙……”
一碧千里的蓝天下,一望无际的草原上,64岁的内蒙古杭锦旗牧民达楞太赶着成群的牛羊,唱着豪放的牧歌,一幅悠闲快乐的草原美景跃然眼前。
“是咱杭锦旗人武部带头开展生态扶贫,让我过上了神仙般的好日子!” 这位历经草原沙化而不得不举家南迁的蒙古汉子,没想到竟能见证人武部降服“沙魔”,在库布其沙漠创造出披绿成金的奇迹。
(一)
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位于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边缘。库布其沙漠寸草不生,飞鸟难越,被称为“死亡之海”,也被称为“悬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
过去,这里群众一直饱受“风起明沙到处流,沙压房屋人搬走”的沙害侵袭,许多群众不得不背井离乡打工谋生。专家曾断言:在库布其沙漠种树,只能是梦想。
“让家乡绿起来,让百姓富起来,是人武部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看着乡亲们一步一回头地离去,从小生活在这里的人武部原政委王中强下定决心与“沙魔”搏斗到底。1994年,王中强带着22名“迷彩绿”走进“死亡之海”,在库布其植树造林,为百姓寻找希望之门。
这是一段悲壮的治沙史:汽车开不进沙漠,23名壮士硬是靠肩扛背驮、手脚并用的方式,历时14天将500根、每根50公斤重的水泥围杆拖进3公里深的沙区。他们相约:除非家人亡故,不得请假。
那段日子,黄沙灌满头发,他们干脆把头发剃光;嘴唇干裂,就用口红涂伤口;手上血泡挑了再干,直到满手硬茧。他们人均每天栽树400棵,在大漠连续奋战43天,当年就栽植了4000亩沙柳和苗木,结束了库布其沙漠无法种树的历史。
樹缺水,他们就一桶桶背,一棵棵浇。风沙大,遇到树苗被连根拔起或被流沙掩埋后,他们不断补栽,直到成活。一次,他们栽种的8000亩沙柳,不料被风沙“吞噬”了近5000亩,后经连续10次补栽,才实现连片成林。为了给“死亡之海”披绿,官兵吃着夹着沙粒的饭菜,住着四处透风的土屋,创造性地将“水井”搬进沙漠,用酒瓶养活树苗,在“死亡之海”造林近8万亩,探索出的“容器种植法”“穿靴戴帽法”“前乔后灌法”等10余种沙漠种植巧计妙法,作为治沙成功范例,被写进了教科书。
一度骄横的沙漠被“迷彩绿”拦腰切断,库布其沙漠南移东扩趋势被有效阻止。杭锦旗人武部创造的治沙奇迹被拍成纪录片,在2002年意大利国际电影节上获环保类影片一等奖。
(二)
杭锦旗人武部治沙造林成功后,引发了一场生态治理绿色风暴。鄂尔多斯军分区向沙漠宣战,启动实施了“115工程”:每个旗人武部治沙造林10000亩,每个乡镇武装部造林1000亩,每个民兵连治沙500亩。东胜区人武部主动挑战中外专家都头疼的“地球之癌”——砒砂岩,成功造林3.2万余亩,让世界对中国军人刮目相看。
10余年来,仅鄂尔多斯军分区就治沙造林20万亩,昔日的沙漠变成了大片绿洲。库布其沙漠南缘的阿拉善盟军分区也与南方24个金融单位联手治沙,先后在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个沙漠造林16余万亩。
杭锦旗人武部挑战“死亡之海”的壮举,激发了沙区军民治理荒漠的信心。1997年,受人武部治沙精神的激励,杭锦旗委、政府动员万名群众修建穿沙公路。
为了完成修路任务,杭锦旗人武部提供了40万公斤沙柳用以固沙,并出动2000名民兵成立了突击队,专门攻克特大型沙段。广大民兵和群众连续3年春冬两季奋战,成功修建了总长达105公里的公路。
一场场接连不断的生态建设仗,带来一个又一个面积多达万亩的“政府林”“学生林”“老兵林”“企业林”。就连祖祖辈辈逐水而居的23个苏木乡镇的牧民,都赶来参加治沙经验现场会,跟着官兵学习种沙柳、治沙害。
近些年,从库布其到腾格里,从巴丹吉林到毛乌素,到处刮起生态治理绿色风暴。据统计,内蒙古西北总面积近60%的沙漠地带,大部分已得到开发种植,植被覆盖率从28%增加至75%。
库布其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治沙模式,为世界抗击“地球之癌”开出了“中国药方”,为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世界目标提供了“中国方案”。2017年9月6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库布其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鄂尔多斯宣言》。
杭锦旗人武部先后被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单位”“全军绿化模范单位”,多次被原北京军区、内蒙古自治区和内蒙古军区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生态建设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王中强被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荣获全国首届“母亲河奖”。
(三)
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人武部党委在治沙之初,就注重探寻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路子。官兵一边种树,一边研究各类植物的固沙作用和经济效益,还专门建立沙生植物园和特种种植园,研究沙漠中最适宜种植的固沙植物和经济作物。人武部政委王东海介绍,“沙柳条既可当种苗卖,也可作为制作刨花板、中密度板的原材料出售,还可与苜蓿、杨柴等混合做成饲料。
“近些年,我们在沙漠中探索种树、种药、种草,养牛、养鸡、养鱼,开发生态旅游业,引进生物制药企业,为群众蹚出一条绿色发展的路子。”王东海介绍说,他们总结摸索出一条“沙漠变林地、林地变良田、良田产饲草、饲草搞养殖、养殖变资金、资金再投入”的沙漠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链路,让昔日避之不及的沙漠,成为发家致富的聚宝盆。
随着沙漠生态的修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生态光伏发电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区,目前已建成并网发电310兆瓦,治沙面积2万亩,实现年收入近4.5亿元。目前,全鄂尔多斯市逐步打造了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培育了自治区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家,累计提供就业机会100多万人次,直接带动10万多人脱贫致富。
综合摘编自《半月谈》《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