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驱动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运用

2020-04-10黄姚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20期
关键词:內容存在问题意义

黄姚萍

[摘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需要老师采用灵活有效的策略去驱动学生。问题驱动式教学策略,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它的了解,在教学中合理得当的运用,会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生动有效。

[关键词]问题驱动式教学,內容,意义,存在问题,运用建议

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用何种教学策略去策动你的课堂,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学生听好你的课,把课堂打造得更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何为好的课堂,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认为,能够设计出好问题的课堂就是好的课堂。他说“老师能提出两三个有意思的问题来,这个课堂就活了,老师的课堂能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才能培养出有思想、有批判精神的学生”这是我们教育未来的一个重大方向。那么,什么是问题驱动式教学呢,又该如何去运用?下面我们来谈谈。

一、认识了解“问题驱动式”教学策略

1.问题驱动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巧妙设计教学任务,紧扣学科课程核心问题启发学生开展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利用必要课程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

2.“问题驱动式”教学策略的内容

(1)课前导学以“问题”引领,帮助学生搭建起知识的“脚手架”

新的部编教材语言优美,编写思路有点像散文,读起来很有味道。但“逻辑性”就不如以前教材那么强。对于学生特别是领悟能力不强的学生,就难以在文本中归纳教材的重点知识和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关键。因而需要我们老师把上课内容,提炼成几个核心和关键问题,帮助学生构筑知识框架。如我在上九年级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凝聚价值共识》这一课时的时候,我在导人新课环节,用了这一组问题:①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②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③怎么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是什么?⑤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和课堂导人,一堂课的主干就树了起来,这节课的目的和方向感才会明朗起来。

(2)课中学习以情景问题为线索,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进入教学主题后,我们授课都不会把知识点“平铺直叙”出来,而会利用情景材料或在情景冲突中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探究中去解决问题,然后才由老师点拨归纳观点。这样通过情景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去达成知识学习目标和素养培育目标。

3.“问题驱动”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

问题是学科学习的起点,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我们老师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的一个要求。问题驱动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利于激活思维,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丰富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指向学生终身发展。

二、“问题驱动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老师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时,会出现下列问题:

1.设计问题含金量低。好的问题应问在知识的衛生点,思维的进发点和学生兴趣的引发点上,有些老师对问题的目标、价值、功能定位做不到“心中有数”,以致问题的品质较差,未能真正让学生有效学习。甚至出现“问题”“问不对题,题文不符”的现象。

2.问题设计忽视学情,不考虑学生认知水平,要么太难,学生不会答,要么学生不愿回答。

3.课堂问题紧满足于解决狭隘的知识性问题,过于注重双基知识性问题的罗列,忽视以问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问题“未能驱动”学生,教师上课考虑的只是课堂效率,为了赶时间。自导自演自问自答,未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问题驱动式”教学策略运用建议

1.深钻教材、准确解读教材

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准确解读教材,精确定位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在备课时就要我们反复认真的去研读教材文本,研读课程标准,找准教学重难点,然后再去预设问题。

2.优化问题设计

问题驱动教学策略,是以问题引领教材内容的教学,将教材知识以问题形式呈现,知识问题化。用问题主线取代知识主线,因而“优化问题”设计就显得十分关键。

优化问题设计要做到:

(1)问题预设与学生思维认知水平相匹配。所设问题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不太易也不太难,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得到。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2)问题应与主题情境相一致。选取素材要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情境能够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学习。问题围绕情境展开,而不能脱离情境,只有问题与情境相一致,从思维起点到问题分析再到疑点解决,才能真正發挥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素养的积极作用。

(3)问题应与学生学科能力相符合

初中道德学科不仅强调学生知识体系构建,更强调学生学科能力培养,包括知识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我们教师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面设置问题以与培养学生归纳、演绎分析等能力相符合。

(4)此外,问题设计还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象相衔接。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把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一次中考备考会上,东莞的一位名师中考备考会给我们分享了她的一节课例,八年级上册的《做负责人的》。他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以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黄旭华的事迹为线索,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活动:

环节一,学生看视频思考:(1)视频中的哪些细节深深触动了你?(2)从黄老的经历中,你有什么感悟?(3)思一思黄老一生为祖国研制核潜艇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获得了哪些回报?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分析黄老的选择,谈谈自己的感悟。很自然地归纳出课本关于承担责任所要承担的代价和获得的回报。

环节二,让学生继续看视频并思考:

(1)视频中哪些片段和话语再一次触动了你?

(2)说说你为什么会被那些片段、话语触动?(学生从视频中找出因为研究国家最高机密,黄旭华三十多年没有回过老家。他曾被家人误解,网友骂……)老师再继续追问,让学生探究:①隐姓埋名,荒岛求索,深海求证,可能一辈子不成功。值不值?②父亲亡故,母亲病重,30年未能回家和家人团聚悔不悔?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产生思维碰撞,打开话闸,各抒己见。而面对有些学生的思想困惑,甚至有学生说“不值”的时候。老师接着用黄旭华的回答告诉学生“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此生属于祖国,属于事业,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这样学生不但给黄老身上那种高尚品格所打动,增强了对国家的认同感。也解了学生的思想疑惑。

然后老师继续追问:①假如国家没有颁发共和国勋章给黄旭华,你觉得他的选择值不值?②面对生活中并不自愿选择的事情,我们该如何对待?这样的问题设计从先进人物拉回到学生自己,再次让学生在思辨中笃定价值取向,引出课本观点“我承担,我无悔”。

老师用一个故事为线索,非常巧妙的在人物故事情景中带出问题,问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我刚才提到的几个方面.这样的问题才有价值,才是有效的“问题驱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3.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主体

传统课堂里,大多数学生习惯性地被动接受问题及标准答案,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质疑。在我们今天所倡导的课改课堂里,应该把“学生推上前台,而老师压戏在后”。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先学后讲、先练后讲、互帮互学”,让他们自主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学互查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就不要在课堂上讲,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我们老师要让学生亲历课堂,敢于“放手”。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在一些课改走在前列的学校里,他们不但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的问题能力,而且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设问的主体由老师一人发展为学生或者学习小组。学生如果能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能夠提出问题,才能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质疑精神、学科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培养起来。

我们讲“问题驱动”,最终是要我们老师通过你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智慧把学生驱动起来,“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教自然之法,得必然之道”。作为道法老师,我们要始终把握住“立德树人”的学科育人宗旨,掌握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努力探寻教学良策让自己的教专业成长之路越走越远。

猜你喜欢

內容存在问题意义
25-26-27-28合刊
有意义的一天
1-2期合刊
7—8合刊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