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文复述,提高表达能力
2020-04-10陈练文
陈练文
【摘要】复述课文是一项融理解、记忆、归纳、表达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正确理解课标要求、领会教材编者意图,采取多样方法,才能保证学生有序有重点有智慧地复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关键词】复述;要求;教材;故事
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讲述出来,是引导学生摄入言语经验,并将之实践转化为更强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显性体现。
笔者在平时的听课中发现,教师对复述课文学习活动的处理较为随意,表现为:一是目标不清,仅作为检测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个途径,没有作为一项能力目标来训练;二是指导不到位,学生依靠强记来完成复述课文的任务;三是不重视,认为复述课文不是考试内容,就蜻蜓点水,走过场,有的老师干脆当作家庭作业来布置,没有发挥复述课文应有的作用。学生的复述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训练策略。
一、立足课标,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课标中对于“复述”有明确的要求。“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够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地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要求。低年级的课文大都是浅显易懂的小故事,对故事性强的作品,课标注重复述的完整性,就是要求学生复述时能把握基本的情节,复述出故事的大意。如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学生复述时能说出小猴子下山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就可以了。
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提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此学段复述重点关注“叙事性作品”,侧重对课文主要内容、人物的形象、个性品质等的理解感悟。很明显,复述要求比第一学段更高了,语言要求更加丰满,更具感染力一些。
课标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中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很明显,这是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详细的要求。在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时,鼓励学生表达“独我”的感受。此时教学中,在学生把握了课文主要情节的基础上,适当补白,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也可以采取代换角色、变换情节顺序等方式,达到描述“生动具体”的效果。
二、立足教材,领会编者意图
统编版教材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学法引领,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我们可以充分依赖并参照教材的安排,合理设计学习活动。
整个小学阶段共安排了38次与复述有关的学习任务。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是教材中第一次提出有关复述课文的学习任务,教材提示: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课文呈现了四幅“情境图”。可见编者的意图在于利用教材的资源——“情境图”这一“脚手架”实现简单复述。
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则提出难度稍大一点儿的要求:把五幅情景图打乱,让学生重新排序后,再复述故事。就是对一年级初步学习的复述方法的巩固和衔接,而到了三年级则要求自己画图辅助复述。如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课后就提出这样的练习题:画出它(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线路,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很显然,编者的用意是使学生熟悉掌握画图使情节可视化的复述方法。类似这样的复述方法渗透,教材里还有很多,比如通过《小马过河》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复述,通过《蜘蛛开店》学习复述反复构段形式的故事,通过《小毛虫》学习怎样复述线性的递进式(有变化)发展的故事,通过《羿射九日》则学习绘制“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情节表格来辅助复述等。
进入第三学段后,教材则直接提出复述要求,这就要求学生根据复述的内容有选择地运用以前所学过的复述方法完成复述任务。在第二三学段,除了复述方法的巩固练习之外,复述的难度,形式也都在变化与提升,如《带刺的朋友》、《琥珀》等课文则提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的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对原文语言,进行创造性运用。这样编写,意在促学生内化课文语言,培植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们使用教材时,必须十分重视它的前后关联,从系统论的角度去发现它内在的认知逻辑特征,并给学生以系统的引领。
三、立足课堂,把好“三关”
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到底教什么?这一次要教到何种程度?学生如何讲,讲得怎样?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为此,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努力把好“三关”,让学生“有序地说”“有重点地说”“有创意地说”,让复述能力成为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首先要把好理解关,让学生有序的说。众所周知,利用“脚手架”能帮助学生按顺序复述,但无论是采用网状、线状、表格式,还是“起因、经过、结果”三段式“脚手架”辅助复述,都得先熟悉复述的内容。所以,复述课文时应先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才有利于学生制定复述的提纲,提高复述的条理性。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我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让学生初读课文后分别找出官员和曹冲称象的办法。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之后,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读书,再圈出第四自然段中出现的动词。在学生深刻理解了曹冲称象办法的妙处之后,紧接着出示短语:赶象上船/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在船舷上作记号/称石头的重量,让学生通过排序来整体把握曹冲称象的过程。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又帮助学生梳理出了复述的提纲,降低了学生复述“精彩情节”的难度,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把好实践关,让学生有重点地说。无论是“讲述”“详细复述”, 还是在“精彩描述”都落实的“述”的实践活动上,只有让学生在复述中学习复述,才真正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复述不等于背诵,哪些要重点讲,哪些可以不讲,学生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形成技能。因此,要重视引导学生养成先想后练,边练边完善的习惯。比如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是一篇学习详细复述的课文,故事夸张、有趣。在理清故事顺序后,我重点引导学生读好“第一天”的对话,注意读出对话的节奏,语速,可以加上神态和动作,为后面的复述做好铺垫。通过多次朗读,促进了课文语言的内化,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主搭建复述支架:我们学过哪些好的复述方法?然后四个人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脚手架”梳理复述纲要。学生边写边思考怎样复述这个故事,并在小组内练习复述,不断完善自己“脚手架”,最后学生利用个性化的“脚手架”,在全班分享、展示。学生复述时既不遗漏重大的情节,还能突出故事的有趣之处。
第三是要把好教材的留白关,让学生有创意地说。文学作品通常会有许多的留白,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这些留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点微创。如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课中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的情节、七仙女商议下凡的情节写得比较简略。在复述课文时,我利用这些留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这些情節说具体。又如四年级下册《宝葫芦的秘密》一课,每个“宝葫芦”的故事作者都只用一句话概述。复述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学生兴趣盎然。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正确理解课标要求、领会教材编者意图,采取多样方法,才能保证学生有序有重点有智慧地复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鲁林红.讲故事,要学会前后联系[J].小学语文教师,2019(5).
[2]李霞.文体意识关照下的小学“故事语文”教学实践探究[J].小学语文教师,2019(5).
[3]何捷.复述在统编教材中的教学定位与进阶[J].小学语文教学,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