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反思与实践
2020-04-10黄国贤
黄国贤
开放式教学.以知识教学为载体,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自主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它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放式教学能很好地促进新课标的贯彻落实。那么,如何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构建开放、充满活力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了
一、敢于放手,让学生回归主体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把握好这一关系,教师就要转变观念,正确找准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扮演的是“导演”角色;学生才是主角,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角色定位好,以学生为主体,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教师要敢于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上,作为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教师不要从头讲到尾,不要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思考,自己动手,合作探究,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寻找答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多措并举,构建开放性课堂
(一)教师态度要开放
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少一点师道尊严、多一点慈母般的温和;少一点公众场合的批评指责、多一点两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其次,尊重学生的个性,并根据学生个性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以达到最佳效果。此外,教师要相信学生,多鼓励学生,要为他们搭建好平台,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不挫伤学生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教师不要直接说“错了”“你怎样听课的”,可以委婉地说“你说得不错,但还不够全面”“谁来帮帮他”“你好有个性哟”等。只有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条件下,学生真正处于主体、主人、主动的地位,学生才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异想天开,发挥出创造力,课堂才更加生动有趣,更有活力。
(二)课堂模式要开放
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常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教师在备课时,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上课时再一个一个地提问,教师问一个,学生答一个。这一个一个的问题,犹如一根一根的绳索,牢牢地穿着学生的鼻子,让学生围绕着教师团团转。或者有的教师,讲解课文时,喜欢用串讲的方式,由头到末一段一段地讲。这些一问一答,一问到底、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出来的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旧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的课堂教学的模式,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尽可能把更多的时間留给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探究、练习,教师要精讲、少讲,开创学生多问、多议、多辩的新课堂教学模式。
(三)教学方法要开放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要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并将法治教育内容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育目标之中。要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必要时,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法、自主学习法等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动脑、合作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师提问要开放
提问时,注意用“你读懂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想说的”“你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等的方式来进行提问,学生思维开阔,课上得鲜活新颖,有开放性,富有创意。教师要大胆摒弃旧的教学模式.敢于放手,勇于创新,要培养学生问的意识,善于激发学生问的兴趣,挖掘学生问的潜能,多让学生问,教会学生敢问、能问、善问。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在学习中做到问题由学生提,答案由学生自己找,疑难自己释,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解决不了问题,教师可以请其他学生来帮忙解决,教师再给予引导、点拨,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内驱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评价方法要开放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多运用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少用总结性评价。比如,有的学生学习任务完成得不够理想,但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认真完成作业,教师也要肯定、积极评价其学习过程的表现,作出科学的评价。
三、回归生活,拓展社会大课堂
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法治意识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和深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才能让课堂更开放,更有活力。
(一)让生活融入课堂,更好认识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很多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把时政新闻、社会现象、身边事件引进课堂,让学生讨论和分析。
(二)让学生走进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课程标准强调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