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排查干预模式构建

2020-04-10刘博文朱洁

世界家苑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研究生心理健康

刘博文 朱洁

摘要: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影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研究生承受着学习、经济、就业、婚恋等诸多方面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的疏导。为构建新形势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文以“健全学生人格、服务学生成长”为目标,结合研究生实际表现,就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排查、服务工作提出如下新模式。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研究生群体特点及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研究生群体在生理上处于青年晚期,是迅速走向成熟而未真正成熟的阶段,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在心理上,受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学习就业压力的影响,心理素质差异显著。但作为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高自尊心的特殊群体,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的同时,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

研究生在面对压力或遭遇挫折后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体现在:产生强迫、抑郁、焦虑和恐惧等情绪或行为;做事低效、缺乏兴趣、责任感不强、表现出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的行为;对待学习生活悲观、失望、绝望等。从而在动力、学习、创造、人际关系、恋爱、情绪、挫折、择业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偏执、反社会人格障碍等心理健康疾病。

2 学院研究生心理健康三级工作机制

该机制通过研究生指导教师和辅导员谈心了解学生心理需求,通过学生之间的朋辈互助舒缓学生心理困惑,通过“心理月排查制度”发现需要指导和干预的学生,争取把心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2.1 研究生指导教师

研究生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学习生活中接触和联系最密切的人,是研究生学习、科研的指路人,其一言一行对研究生影响深远。

研究生指导教师在日常和学生接触中应关心、关爱学生成长,定期与所培养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工作进展和学生思想动态,对出现情绪、行为异常或发生重大变故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必要时报辅导员安排心理咨询师介入。

研究生指导教师可以在实验室安排学生及时发现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在朋辈之间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许多学生在成长中的烦恼都可以在朋辈互助中得到较好解决,让学生在集体中找到位置,增强自信心,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同时,研究生导师应不断提升自己育人能力和育人效果,需要掌握基本心理学知识技能,对于学生潜在的问题或已表现出的行为、情绪不良状态,有敏锐的嗅觉,及时发现给予初步的指导帮扶。

2.2 学生联络员

考虑到研究生班级特点,辅导员以科研团队、实验室或导师为单位,在各班级设置学生联络员,覆盖学院全体研究生。学生联络员与学生日常密切接触,熟悉周围学生的表现和学习生活情况,能够最早發现问题,帮助学生及时处理。

学生心理健康联络员负责指定范围内的学生异常行为排查和上报工作,排查结果按月由班长收集并向辅导员进行汇报,实行零汇报制度。对出现异常的学生要做到立刻上报导师和辅导员。

学生心理健康联络员还应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关心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同学,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充分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并定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培训。

2.3 研究生辅导员

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应该按照九大职责要求,做好每月学院心理健康排查工作,对研究生指导教师和学生联络员上报的信息进行处理,及时上报研工部和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并根据中心方案开展后续工作。对于排查出的学生,辅导员应填写《学院研究生心理健康情况登记表》,及时和导师、家长进行沟通,采取必要的措施,谈心谈话,建立台账,按流程进行处理。

3 学院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

学院应认真研究针对研究生群体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依托研究生会,采用讲座、团体辅导、沙龙等多重形式,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相关培训。帮助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体验进一步丰富感受,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学院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流程如下:

根据学生在校时间及阶段性生活特点,以学年为单位,划分为三个阶段。入校第一学年为适应养成期,开展入学适应教育、素质拓展训练、同辈团体训练,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环境,调整学习状态;入校第二年为成长发展期,开展心理健康沙龙活动、爱心公益活动、心理趣味游戏、心理知识培训,帮助学生丰富心理体验;入校第三年为后续接力期,应该立足学生即将步入新阶段、面临新问题,对应开展一系列社会适应教育、择业心理辅导、模拟面试活动,帮助学生提前调整心理状态,处理潜在问题。

4 研究生心理问题处理流程

面对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应当结合具体工作环节和处理流程,对应优化方案。本文设计通过在学生间关注、排查出重点关注名单,及时反馈至辅导员和研究生导师处,二者通过交换信息、协调配合、联系家长,从而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和具体表现。将相关信息及时上报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研工部、学院进行统一报备。同时,经专业人员评估诊断,对于咨询范畴内的学生,辅导员、导师、家长相互配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意见进行相关干预、辅导工作,并做好日常的关心关注和定期上报工作;对于转诊范畴的学生,则有辅导员、导师协助家长送医就诊、办理相关手续,做好长期了解和关心工作。通过以上全面的排查范围和完善的流程应对方案,帮助学生养成理性乐观、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

参考文献:

[1] 张丛铄.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J].中国新通信,2020(02).

[2] 张新颖,郭智芳,闫晓岑.“95后”研究生心理压力状况及对策建议[J].管理观察,2019(36).

[3] 蔡爽,王维婷,王黎光,刘春松.当代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4).

[4] 马京帅.理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3).

[5] 吴玉杰,柴春泽.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首要责任人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视角[J].教育现代化,2019(85).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研究生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