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能力与观念的考查与启示
2020-04-10林亮刘文兵
林亮 刘文兵
摘要:基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和《201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测试(选修科目)说明》的要求分析了2019年江苏高考化学卷的结构、特点及试题的命题意图与内涵,目的是要引导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着力点,为新高考模式下高三化学复习提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试卷的结构与特点;命题的意图与内涵;能力与观念;高三复习;学科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 2020) 04-0049-06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 1008-0546.2020.04.013
一、试卷总述
2019江苏高考化学试卷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核心功能进行命题。延续了江苏卷近年来一贯的“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色,结构保持相对稳定[1];内容符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简称《新标准》,下同)和《201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测试(选修科目)说明》(简称《考试说明》,下同)的要求。
试题很好地体现了中学化学学科“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坚持以真实情境为测试载体,以实际问题为测试任务,以化学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实现对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测试与评价。试题突出考查学生化学学科必备知识(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实验探究等)、思维方法(变化观念、模型认知、平衡思想)和创新意识。试卷的梯度分布合理,区分度较好,难度较往年有明显的下降,这样有利于发挥高考的评价与导向功能,有利于推动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考点分布分析与统计
研究2019年江苏高考化学卷,知识内容分布严格遵循《考试说明》的要求,分析与统计如表l所示。
三、试题的学科素养、能力与观念的考查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化学学业考试命题必须坚持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测试宗旨,测试任务应融入真实、有意义的测试情境;试题情境创设应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体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发展的成果,注重真实情境的针对性、启发性、过程性和科学性,形成与测试任务融为一体、具有不同陌生度、丰富而生动的测试载体”[2]。这就要求试题的编制情境材料和来源要真实、富有价值与实际的应用性。
研究2019年高考江苏化学卷的试题,能感受到试题的命制在立意、情境、设问等方面继续保持创新,以进一步体现能力立意,向立德树人、聚焦化学学科价值及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有序渐进。同时,为了顺应高考改革与江苏人民群众对江苏教育美好的愿景,在试卷结构、试题数量等方面保持一致的基础之上,在能力要求、试卷难度方面有所下降,应该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亦或是形势所逼)。
应该说2019年的高考江苏化学卷很好地完成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核心功能。具体来看,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继续借助问题情境、培养学科关键能力
从本质上来说,化学高考就是要根据学生解决情境问题的过程与结果,来分析与评价学生学习化学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2019年高考坚持能力(核心素养中需要形成的关键能力)立意,就是要考查学生在真实的化学问题中,运用白主探究学习获得的学科知识和方法、学科思维来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2019高考的试题的命制继续保持“问题情境化”的特点,并将情境问题的设置从主观题扩充到了客观题,情境的选择广泛联系生活应用、生产实际、实验探究、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等多个维度的问题情境(见表2),彰显了化学学科的应用性特征,充分体现江苏卷的前瞻性和时代性[3]。试题将对学生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掌握程度的考查,置于真实、具有生活和生产应用的情境问题解决中,让学生真实体验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应用化学知识,体现化学学科价值。这样既能考查学生应用化學知识解决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引导基础化学教育重视情境问题教学,在情境问题解决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所必备的关键能力。
2.继续关注实验探究,彰显化学学科特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在分子水平识别和创造物质、用化学语言表征物质的科学。化学科学的目的是要认识、改造和保护世界,可以说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众所周知,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化学和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研究发现,继2017年卷,到2019年江苏高考化学卷继续关注实验探究问题的考查,与往年相比较2019年江苏卷的试题命制,继续尽可能选择内容适切、学生又熟悉的化学实验素材,有的直接取材于教材实验或者是在教材实验基础上适当拓展。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重视实验探究问题的考查,体现了三个考量:
一是以实验原理、实验探究为问题解决的模型和方法、以化学语言表征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结果,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实验性和应用性的学科特色。
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化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求实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实验探究”的学科素养。
三是让学生在实验情境和实验过程中应用化学知识、运用实验方法、体验实验探究过程,以发挥高考试题的导向功能,引导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不要光“片面追求应试刷题”,要强化实验教学在学生知识获取和能力形成过程的作用。
3.继续突显能力立意,发展学科思维品质
《新标准》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落实这个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是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形成科学观念、发展学科思维、认同学科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高中化学课程育人价值的充分体现。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是化学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从“结构与性质相关联、宏观与微观相融合、变化与平衡相统一”的视角分析和解决真实的化学问题;通过化学实验观察和测量获取证据,基于证据分析、证实证伪形成结论,再通过演绎、归纳、概括、抽象等方法构建模型,以提示规律、发展结论和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2019高考江苏化学卷,充分关注了对学生学科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的考查,多维度考查学生“结构一性质一用途”的关系,基于证据推理形成结论、模型的理解与建构应用等化学特征思维的运用水平。这既满足“服务选才”,也能引导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符合《新标准》的要求。2019年江苏化学卷从学科素养到观念、能力的考查这样的命题思路,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四、对高三教学导向与建议
随着《新标准》颁布与实施,新一轮教学和高考模式的改革已经拉开帷幕。面临即将到来的江苏高考08方案的最后一年,无论是考情还是学情都是不容乐观的,应该说2019高考江苏化学卷给了我们较多的导向与启示。总体来说,预计2020试卷结构还是相对稳定且难度还会有所下降,在保持稳定同时更加注重真实应用性问题情境创设,在问题设置上创新。
1.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做到复习有的放矢
表1清楚地列出了2019年高考中出现的核心内容知识,与往年相比较就会发现分值比例基本没有变化,这说明每一块内容在高考中的占比基础是一定的。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在考试说明中有近200个知识内容,哪些知识是必考的,也就是所谓的核心知识是哪些?我们只要列出17、18、19三年高考中出现的知识点细目表(如表1),哪些是核心知识(80-100)跃然纸上。弄清楚核心知识内容,必然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复习,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减少无谓的高能耗的“题海战术”。
例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部分:电化学主题、化学平衡主题、电解质大概念等;元素化合物部分:氯、硫、氮、铁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存在与转化关系等都是核心考点,这些内容就是我们复习时关注的重点。
2.基于大概念大主题,将复习内容结构化
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是内容宽泛且零碎,容易混淆且难以记忆,加上我们老师复习时往往“模式单一化、考点清单化、知识习题化”,复习模式虽有专题之形但无结构化之实,把课堂演变成复习笔记抄写课或简单的习题讲评课,这样的复习简单机械,知识碎片化、学生容易遗忘,久而久之学生求知欲望减退且越来越没有成就感。這往往也是学生“认为难”“不愿意学”“不想选”化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增强学生选学化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有限复习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是在现有(或形势更为严峻的即将实行的新)高考模式下摆在我们一线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大概念、大主题下的教学内容结构化设计(教学内容重构),则是突破这一难点的重要复习策略。这种复习策略基本的思路是:对单元与模块复习应依据内容要求,围绕化学核心概念和观念的结构化来进行,通过提问或绘制概念图等策略,诊断学生化学核心概念和观念的结构化水平;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创设关联系列任务链,再进行模型建构与迁移,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继而引导他们进一步概括核心概念的认识思路,形成基于“认识思路”的结构化,从而提升化学核心概念和观念的结构化水平,提高复习效果,同时也能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可用如图2来表示这个复习思路。
结构化设计的主题可以选择一种物质、一个化学反应、一个核心概念或观念、或一个反应原理。选择的主题必将能串联起多个知识点,整合高考中的多个高频考点(当然这里所选择的主题可以包含有多个关联考点、也可以使同一考点同时出现在不同的主题中),并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层次分明、视角多维的学习任务问题链,引导学生用已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对知识深度理解与应用,学科思维模型构建与迁移,最终围绕某主题进行学科知识、核心概念和观念、思维深度结构化,这样有利于提高高三复习课的有效性。
案例一:如图3所示。
3.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发展学科思维能力
高考复习离不开问题,基于主题式复习就是以问题解决为线索,通过系列多维度任务链,将核心知识融入,在解决问题中夯实基础,培养关键能力(见图1)。所以创设层次分明、有针对性、训练科学思维问题链是达到复习效果的重要保证。而创设出高质量的问题最重要载体就是基于真实的情境(见图6)。所以,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老师要花大力气研究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见图7),同样的内容,基于不同的情境,教学达成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在真实情境中获取信息,并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真实的化学问题,体会化学学科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其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真实情境可以来源于教材,也可以来源于真实的化工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素材,这也是我们老师研究的重点。
4.强化微型专题整理,发展学生深度思维
微专题在高三复习过程越来越受更多老师的喜爱。它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易于学生重点突破,发展学生深度思维。经过统计分析,这些微专题必考且是学生易失分的点: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方程式、物质的转化与条件、陌生电化学问题、限制条件同分异构体书写、有机合成、信息条件下(电极)方程式书写、实验方案设计、离子浓度关系比较、化学平衡原理等微专题。
5.注重问题模型建构,突出思维方法教学
江苏卷从08年至今,试卷结构模式、题型基本固定,所以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问题的模型建构与理解,熟知思维模型后再迁移应用,依据模型解决问题。重视学生模型识别、应用和建构能力培养,突出思维方法教学。
案例四:以平衡题为例,模型建构如图8所示。
6.强化化学表征规范,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学生最终的学习和研究成果要通过化学语言表征出来,每年高考改卷分析,发现学生在这方面丢分还是很严重的,尤其是主观题。所以强化化学语言表征规范化,是提高学生得分的有效手段。化学表征有:符号表征、语言表征、图像表征等,要强化培养学生用化学用语对反应中涉及的微粒的结构进行表征和表征转换,用“宏一微一符”多种视角表征化学事实、对宏观实验现象和实验探究结果数据进行图像表征等能力。以及运用分析、比较、推理、建模等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图像等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形成正确结论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减少会做不得分的“尴尬”情况。
五、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高考模式已经在全国各省市开展起来,江苏新高考模式确定采用“3+1+2”的模式。录取模式采用“院校专业组+专业+平行志愿”方式,可以说在这个高考模式体系中化学学科的位置可能会再一次“尴尬”起来。但是我们坚信,作为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化学学科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的价值只会是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化学人还是要有这份坚守,能做到让化学课堂变得更有趣,更高效一点点,让学生觉得有所获,有成就感一点点,最终能感受得到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形成基本的学科素养,形成终身学习品格、习惯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8年高考(江苏卷)试题分析[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林亮,刘洪军.新高考中真实应用性问题情境的价值研究与教学启示——以2016-2018年江苏高考化学卷为例化学教学[J].2019(5):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