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孩蜕变之思

2020-04-10高亚娟

教育·综合视线 2020年4期
关键词:结对子小欣奶昔

高亚娟

又带初一新生。课堂上虽仍如往年一般,活泼聪慧的同学总是大胆而直率地发言,胆小的缩在一边,总需要老师再三引领、提点,才敢于在课堂上发言,这似乎是一种共性。

初识小欣

几次作业下来,发现一个叫小欣的女孩,肤色虽黑却不失秀气,但字写得东倒西歪,语文测试没有及格过。下课我找她,她总是闭口不言,更不用说上课主动发言。从班主任那里得知,小欣家是外来务工家庭,父母对她的成绩也无所谓了,打算读到初中毕业就算了。

突然,我很是同情这个女孩,下课后,多次叫她到教室外,告诉她写字要一笔一画地写,别着急;她点点头,仍然一言不发。我想,她一定有苦衷;我不忍心揭开她心中的苦。如何让她振作起来,产生求知的兴趣?这是我对她的必然要求。

一次,在与班主任的交流中,得知小欣的各科成绩也都不好,在家还发生过自残行为。我想,这肯定是在她极度痛苦之下,甚至故意在折磨自己。她还是一株稚嫩的幼苗,应该得到必要的阳光和雨露。我决心好好帮她。随后,从她父母那里得知,父母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了,还劝老师也尽量不要让她生气走极端。于是,我有点紧张,怕一次正常的师生谈话,就会引发她的情绪反弹,但出于教师的良知,我做不到对她放任不管。

“结对子”与“约法三章”

一个女孩到了初一,连字都写不好,今后如何在社会立足?几经思索,我在班上找了一个学习成绩偏上、性格活泼开朗的小雨同学与她“结对子”。小雨同学语文不错,每次测试总能进入班级优秀;我提出,请她替我做件事,小雨欣然答应,这样小欣与小雨就成为好朋友。

好朋友“约法三章”;首先,从写字开始。为了让小欣学会写字,上课前,下课后,总能看到她俩在一起学习的身影。慢慢地,小欣的字写得有点样子了;渐渐地,小欣还学会对老师、对同学露出会心的笑。正如许多事件都是因为努力而改变。小欣的变化在于我对她持续的关注,另加一个开朗热情女同学的帮助。

一个春日的午后,我又一次被小欣的事吓了一跳。那天,小雨拉着小欣一起告诉我,说有一个初三男生无端要报复她们,希望我能帮帮她。这也可能因为在之前的语文课上,我曾经说过,如果有什么事不敢对别人说就来找我,要敢于面对校园欺凌。这件事也说明,小欣有了敢于对不良行为斗争的勇气;这件事,我们一起报告了学校,学校德育处很快妥善处理了此事。

初二期末考试,为了鼓励大家考出好成绩,我承诺若有学生超出期中考试成绩10分,每人一杯奶昔。那次考试比较简单,很多孩子都得到了奶昔,小欣也有一份。那天,她接过奶昔,清楚地说了一句:“这是我第一次拿到老师的奖品!”那天,小欣与几个女生一起还加了我的联系方式。

生命中的温暖将伴随一生

暑期过后,由于身体原因,我又去接初一的孩子,而她们升入了初三。开学后的一个午后,学校沿河的小径旁,粉色的辛夷花在烈日的炙烤下仍努力绽放;这时,竟巧遇小欣和小雨,她俩正扶着几株花秆,好像在比高矮;我走过去打趣地说:“人比花娇。”她俩高兴地一边一个抱住我的胳膊,笑着说:“高老师,我们好想你!”从她俩的汇报中,感觉小欣进步很快,她已发生了彻底的蜕变,有时还能上讲台为同学们演示课题作业;小雨和小欣已经成为班上的一对比翼双飞鸟了。

我也轻轻地搂了搂她俩:“加油啊,初三了。”她俩异口同声地答道:“谢谢高老师!”等来年的辛夷花绽放时,一定会有佳音等候。是啊!一个女孩的初中年华转瞬即逝;但是,可以相信,生命中的温暖却将伴随她的一生。

引导孩子们来到大自然中间,看蓝天、白云、山峦、绿荫,聆听风呼、鸟啼,寻访潺潺流水,观察昆虫鸣唱,这都會使孩子们对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必然使他们享受到学习乐趣。而尝试用关注与助人之心,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取知识,而且还有益于孩子正确人生观的形成,而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无法传授的。如果有一天,当你面对泰山极顶的金色朝霞,站在峨眉之巅眺望无际的雪山;或是观“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看“飞流直下三千尺”高山瀑布,大自然与校园同样可以产生一种美感,给人一种激扬向上的力量。

冰心在《论生命》中写道: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成长合成了宇宙的进化运行;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重要,痛苦又何尝不美丽?

就个人而言,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部成长的历史,都会留下许多思考:个人在成长中,需要自我意志的觉醒和外界的支持与帮助,才有可能与过去告别,走向未来。因此,可以说,任何美好的东西只有经过真诚努力和不懈奋斗才能得到。

(作者系浙江省绍兴市马山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结对子小欣奶昔
在中小学实施民族团结特色育人模式的阶段性探索
温暖的传递
女儿的“心痛”从哪里来
奶昔袭击
“小抄”变形记
一句话点亮我的世界
指导青年教师教好课、带好班的做法与体会
你在犯“奶昔错误”吗
一次“特殊”的捐款仪式
奶昔和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