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
2020-04-10游平
游平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之后,在高中历史教学方面,提出了许多理论设计,并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但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许多教师对这方面的重视是不够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在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现以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洋务运动》一课教学为例,探索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为高中更好地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阅读教材,辨别文本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剑鸣在《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中提出:“历史解释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确定历史事实。”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文本内容,大部分采用解释性的叙述。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辨别出教材的文本,哪些属于历史史实,哪些属于历史解释。如在本课教学中,针对教材最后一段内容,要求学生罗列出这段叙述所包含有“洋务运动开展30多年,创办了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历史史实,并引导学生辨别其中的历史解释。
客观认识历史事件
展示细节,回归当时情境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要准确、客观的解释历史现象,就必须跳出时代的束缚,尽可能地置身于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发生现场”。所以要引导学生解释历史,就要有丰富的史料,特别是直观的细节史料,回归当时的情境。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史料,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取史料中相应的信息,再现当时历史现象,形成历史认识。如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京师同文馆”“致远舰”等图片材料,并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不仅能从材料中收集有效的信息,而且能辨别史料的种类,甄别史料;并在问题引领下,观察上述图片,收集图片中的有效信息,得出洋务派创办了军事、民用工业,创建了海军,兴办新式教育等;最后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分析得到中国在洋务运动中学习到西方技术,开启中国的近代化,推动中国的进步。
把握联系,在时序中认识历史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事件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事件的基本脉络,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把历史事件放到较长时序中去认识,明白事件所处的社会环境,才能够在长时序和更大的视野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轨迹。如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当出示材料,并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到鸦片战争后的那段历史时空——西方世界正发生急剧变化,但当时中国危机重重,晚清统治集团依旧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固守传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期,面对民族危机,在旧思想的阻力中,主动承担,顺应了世界潮流,主张向西方学习,展开探索,努力要使中国富强起来。这样了解洋务运动的前因后果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能够让学生从洋务运动重视学习西方技术的现象中,理解洋务派面对外国的侵略,不得不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发展軍事企业,才能把洋务运动放到近代民族危机和中国近代化的联系中去认识。
思辨历史解释
浙江师范大学王加丰教授认为:“不同的利益考量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政治立场,或者说不同的阶级、民族、利益集团的立场或价值观,是造成历史解释多样化的基本原因。”这就造成面对同一历史事件有着不同的历史解释。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忠实认同教科书中的历史结论或历史认识,习惯于作历史解释的传递者,忽略了引导学生对这些观点的思辨,缺少引领学生去寻找这些历史解释背后的推理论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出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对这些观点进行思辨、推理论证,培养学生对各种历史解释进行思辨的能力。
如洋务运动的评价是多元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提供两种相对冲突的结论性材料,并设置问题,从而让学生产生巨大的认识冲突,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辨,引导学生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推理和认证。最后,学生认识到不能因为洋务运动提出“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而简单给洋务运动冠上“维护封建统治”标签。
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在教学中,各个环节活动的开展常会出现片段化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历史,形成历史解释。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学立意,确立主题,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让每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立意与主题而展开的,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能力。
如在本课教学中,以“变革与社会的发展”为立意:通过史料的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变”使清政府陷入了内外交困;通过与顽固派的比较,引导学生认识洋务派,选择了变革,迈出民族复兴的脚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少变”导致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引导学生讨论“变革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从而认识到“变革促进社会的发展”的历史解释。
当然,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备课,收集丰富教学资源,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在长期的坚持中方可完成。
【本文系福建省宁德市中学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度课题《初中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育研究》(FJNDKY18-404)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柘荣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