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探析

2020-04-10翟小华

戏剧之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表现手法升华美学

翟小华

【摘 要】死亡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讨论的一个永恒话题。死亡美学是日本电影中经常被使用到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日本国民的人生观以及“死亡”在日本文艺作品中的地位。在日本文化中,死亡是一种崇高、唯美的消逝,日本电影通过物的死亡镜头来隐喻主人公的死亡,这是一种极致的美感,也使电影的情节达到高潮,引发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观影欲望。本文主要探析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从中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和日本电影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日本电影;死亡美学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9-0103-02

死亡美学是指对死亡这一自然现象的美学阐释和思考,日本电影中的死亡不仅仅是一种叙事结构,也蕴含了死亡在日本电影中的审美作用。在日本的电影表现手法中,死亡既表达了日本人的人生观,也深刻体现了“死亡”这一主题在日本文艺作品中的地位。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与普通的死亡符号有着较大的差异,它是日本国民对于死亡的坦然,也是一种典型的虚拟实在重构,从而使人们感受到正义、崇高、诗意的美感。死亡美学旨在通过对死亡的美学思考,引发人们对超越生命的存在价值和艺术探讨的深思:其一,人类存在价值的超越,是通过对死亡的虚拟实在的反思来实现自我的超越;其二,艺术对死亡的夸张描述让死亡走向两个极端,即美化后的死亡以及丑化后的死亡[1]。这两种死亡方式都不同于现实中的死亡,而是将死亡的意义进一步扩大化,引发人们对其美学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一、“死亡”在日本电影中的表达作用

(一)叙事结构作用

在日本电影中,死亡发挥着叙事结构的作用。电影归根结底就是各个单一镜头的有序排列,不同的排序方式产生不同的电影效果。但是,在电影的表达中,呈现死亡的单一镜头往往能让人感觉到时空停止不前。而电影本身要形成时空的延续性,死亡镜头就是衔接各个时空的桥梁,也是电影的一种叙事结构,是故事得以发展延续的关键所在。死亡镜头的合理运用,会使故事的情节更加曲折,有效拉长电影的叙事时间,给观众留下无限的遐想和遗憾。它是叙事艺术中经常被使用到的一种叙事结构,有助于观众更好地把握整部电影的叙事节奏和事件发展的逻辑。

(二)审美作用

在日本电影的表现手法中,死亡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美的升华。导演将死亡表现为美好事物的升华,在对死亡的表达中消除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实现了艺术家对死亡美学的完美诠释。在电影《王子复仇记》中,奥菲莉亚平躺在缓缓流动的小溪中,漂浮的裙子使其身体像一朵美丽绽放的睡莲,在玫瑰、花环以及周围环境的衬托下,奥菲莉亚仿佛睡着了一般,观众通过五官感受到了充满灵性的肉体艺术,使观众的审美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升华[1]。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日本的电影中,死亡更多时候表达的是一种消失的美,这种美让世人留恋,成为永恒的纪念。

二、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所表达的内容

(一)日本人的人生观

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死亡美学而言,日本的死亡美学蕴含着日本人的人生观,具有极强的民族色彩。在日本国民的观念里,死亡是一种更为深沉的表达方式,是值得被推崇的高尚之举,也是一种美的意境。在日本国民的人生观里,死亡是一种极致的美,这也导致了日本成为世界上自杀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在日本的武士文化中,樱花象征着自我毁灭与升华,樱花逝去的瞬间是大自然的召唤,也是对这个世界的完美告别,这在日本武士文化中是一种美的象征,从而引发了武士的自杀文化。日本武士认为死亡是洗刷耻辱最好的办法,被日本国民争相效仿。但是这种死亡文化在和平年代也十分盛行,与日本文化的根本素养背道而驰。樱花飘落与武士殉道,皆是日本国民在长期历史文化熏陶下的精神意识的体现。

(二)“死亡”主题在日本文艺作品中的地位

文学作品是人类情感的集聚地,蕴含着人类最真挚和原始的情感,死亡作为一种电影表现手法,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有效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为故事情节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给人们的负面情绪找到了一个发泄口。死亡在日本电影中,是日本文化的集中体现,在日本文艺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日本知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和川端康成皆是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世界,其自杀都与自身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都透露着对死亡的认同与渴望。

三、日本电影对“死亡”美学的表达方式

(一)死亡对象及死亡过程的镜头表现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死亡是肉体的消失和灵魂的消散。但对于电影艺术而言,死亡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心理现象,是一种虚构的审美体验。在电影的表现手法中,导演往往采用植物的凋零和消逝来为人物死亡进行铺垫,并且不同的性别代表着不一样的死亡意义,出现审美和审丑之间的差异,同时产生非审美意义和审美意义。在日本电影中,物死亡承载着死亡的预示作用,其单独镜头的出现所要表现的审美性并不强烈,但其在电影中的穿插可以烘托一种悲凉的死亡气氛,实现人们的感情递进,达到情绪的无缝衔接,从而达到艺术的美感。在电影《千年之恋之源氏物语》中,导演常常会将描述对象用拟人的手法向观众展示出来,比如用花朵描述美丽的女性,片中光源氏与妙龄女子的相识就源于一种叫作“夕颜”的花,这种花生长于路边,很容易被世人遗忘,且花期非常短暂,在黄昏时盛开,次日凌晨凋谢[2]。夕颜花预示着女子悲惨的结局,向观众传递了一种红颜薄命的哀伤情绪,实现了电影中死亡之美的升华。

(二)“死亡”风格的表现

能剧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瑰宝,体现了日本丰厚的文化底蕴,向人们彰显了日本对“死亡意向”的不同表现手法。在电影《最后的忠臣藏》中,片头用巨大的黑幕和忧伤的旋律呈现男主人公为女主人公送嫁的场面,女主人公回首的特写镜头与忧伤的旋律结合在一起,使电影的气氛渲染达到了高潮,为整部电影奠定了一个悲凉的感情基调,引发了观众情感上的共鸣。而影片以男主人公的切腹自尽作为结束,其死亡的设置是对日本武士精神的宣扬,也是男主人公对于爱情的殉葬,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观影欲望,使观众获得了更好的观影体验。在日本电影的表现手法中,樱花、风、雪、武士刀等都是日本独特死亡风格的体现,是一种唯美化的特殊死亡意象,向观众传达了人物的死亡、时间的逝去,以及爱情的流逝,引发日本国民对于忧伤、死亡和恐惧的共鸣。

(三)死亡的终结,生命的轮回

死亡是生命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之所以具备审美的价值及意义,是因为它与艺术的本质密切联系起来,还与死亡持有的生命附加值有着密切的联系[3]。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和轮回,亦是生命的另一种体现形式。生命的消逝,肉体的腐烂,看似是终结,实际上也是另一种生命的延续,腐烂的肉体为其他植物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是另一种生命的开端,是死亡的升华与超越。川端康成在《山音》中写道:“人在濒临死亡的时候,将会听到山之音,那是自然的呼唤。”在改编的电影中,迟暮的老人走在叶子掉光的林荫道上,望着远方若隐若现的山峦,似乎听到了远山的呼唤,引发了老人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就像落叶归根一样,死亡是生命的終结,也是轮回的开始。

四、结语

死亡就像樱花的飘落,是一种平静的、自然而然的生命规律,亦是生命的另一种呈现形式。日本电影中的死亡元素,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转变成一种淡然的诗意之美。使人们深切体会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引发人们对生命之美的思考,这是电影艺术的升华,也是日本电影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

参考文献:

[1]张红.日本电影中的死亡审美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8.

[2]杨君.渡边淳一的异文化——兼论日本文学中的死亡美学[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1):107-112.

[3]孙宁为.浅析日本导演岩井俊二作品中死亡美学的表达[J].西部广播电视,2016,(04):97.

猜你喜欢

表现手法升华美学
仝仺美学馆
贪吃蛇升华记
盘中的意式美学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教育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