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古筝的诗意描写

2020-04-10李雪茹

戏剧之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全唐诗中华书局古筝

李雪茹

【摘 要】唐代的诗歌文化和古筝艺术都处在发展的巅峰时期。唐诗中有关古筝的形制、技法等描写可以让我们看到唐代古筝艺术发展特点,这种诗意的描写也是我们研究唐代音乐文化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全唐诗》;古筝艺术

中图分类号:J632.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9-0059-02

古筝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从先秦时期开始便有记载,后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到了唐代,我们可以从白居易的诗词《邓鲂、张彻落第》中看到“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的情形,古筝已逐渐从仅供娱乐的小众俗乐转变为被文人雅士所喜爱的音乐。这时,古筝的器型、演奏技巧、曲目也都发展到了巅峰。唐代的诗歌文化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后人研究历史、音乐、文化等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全唐诗》中,关于古筝艺术的诗歌就有一百四十余首,这些诗歌中有描写古筝器型、技法、筝乐艺人的,也有通过古筝来抒发感情的。通过对《全唐诗》中有关古筝音乐本体方面描述的梳理,我们也可以对唐代古筝艺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唐代的古筝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

在形制方面,《风俗通义》中有记载:“筝谨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1]筝在汉代的文献记载中是五弦的形制,但是根据江西贵溪仙水岩崖墓已出土的文物——两件筝的实物可知,自先秦开始甚至更早的年代,就有十三弦形制的筝。后随着历史的更迭,弦数也在不断变化,魏晋时期多用十二弦筝,到了隋唐,十三弦筝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2]李远的《赠筝妓伍卿》“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3]岑参的《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4]刘禹锡的《夜闻商人船中筝》“大艑高帆一百尺,新声促柱十三弦。”[5]

在《全唐诗》中就有多首诗可以印证当时古筝形制为十三弦。由此可见,唐代古筝的主流形制依旧沿袭了最早的筝的十三弦形制。

除了音色和音域的丰富,唐代古筝演奏的方法、形式也多样。

权德舆的《古意》:“长筵映玉俎,素手弹秦筝。”杜甫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山林在韦曲西塔陂)》:“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6]李商隐的《无题二首》:“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7]古筝演奏不仅有“素手”不戴指甲的演奏方式,也有“银甲”戴指甲的演奏方式。

韩愈的《感春三首》:“娇童为我歌,哀响跨筝笛。” 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逦迤。”也记录了古筝与笛、磬、箫等乐器组合演奏的形式。

这种多弦的形制,多样的演奏方法和演奏组合,使得古筝艺术的音域、音色、音响效果更加丰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唐代古筝艺术的发展。

唐代,古筝艺术进入鼎盛时期,古筝的演奏技法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左手、右手的多种技巧得到发展。我们从唐代的诗中,也可以看到多种古筝的演奏技法以及对弹筝的描述。

如柳中庸的《听筝》“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8]刘禹锡的《伤秦姝行》“敛蛾收袂凝清光,抽弦缓调怨且长。”[9]对“抽弦”这个技法进行了描述,这个技法类似我们现在的拨弦、划奏指法。

雍陶的《少年行(一作汉宫少年行)》“觅匠重装燕客剑,对人新按越姬筝。”[10]项斯的《送宫人入道》“旦暮焚香绕坛上,步虚犹作按歌声。”[11]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虚白亭前湖水畔,前后祗应三度按”[12]。则是对左手的“按”弹技法进行了描述。在白居易的诗中还有三度音的按弦。

孙光宪的《浣溪沙》“轻打银筝坠燕泥,断丝高罥画楼西。”[13]其中 “打”可能类似于我们现在古筝演奏中的拍弦技法。

白居易的《筝》“慢弹回断雁,急奏转飞蓬。”[14]这里的“慢弹”“急奏”诠释了唐代艺人在古筝演奏时处理同一乐曲中不同旋律速度的状态。

张九龄的《听筝》“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15]体现了古筝的掩抑技法。同时在白居易描写古琴的《五弦弹-恶郑之夺雅也》“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也有这一指法,说明在唐代,古筝与古琴的演奏技法是有类似的地方。

除此之外,还有“旋”“遏”“推”“捻”“挟”等技法。如卢纶的《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美人曾在禁中)》“微收皓腕缠红袖,深遏朱弦低翠眉。”[16]崔珏的《美人尝茶行》“台时却坐推金筝,不语思量梦中事。”[17]李珣的《菩萨蛮》“捻得宝筝调,心随征棹遥。”[18]崔颢的《渭城少年行》“双双挟弹来金市,两两鸣鞭上渭桥。”[19]

唐诗中对古筝技法的描述,不仅让我们见识到唐代古筝艺术发展的繁盛,演奏技法之丰富,也可以切身感受到唐代古筝艺人弹琴时的优美姿态和高超的技艺。

王建的《宫词一百首》“玉簫改调筝移柱,催换红罗绣舞筵。”[20]白居易的《云和》“非琴非瑟亦非筝,拨柱推弦调未成。”[21]李峤的《筝》“钿装模六律,柱列配三才。”[22]白居易的《偶于维扬牛相公处觅得筝筝未到先寄诗来走笔戏答》“玉柱调须品,朱弦染要深。”[23]孟浩然的《宴崔明府宅夜观妓》“调移筝柱促,欢会酒杯频。”[24]这些都是对古筝调弦、移调的描写。丁承运老师也曾在研讨会上提道:“日本传到唐的筝谱《仁智要录》中记录了传自陈隋至唐末的筝曲二百余首。也收录了‘壹越调至‘羽调的特别的调子品。调子品即调弦法,《仁智要录》的‘调子品涵盖了调弦、弦合,是一个十分完美的调弦入弄体系。” 可见,在唐代,古筝艺术的律调理论以及调弦手法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了。

在古代,诗歌这一文学体裁,不仅能为作者抒情言志,还能应用于文人雅士娱乐唱曲中。我们可以从这种极具诗意的表达和有韵律的奏唱中了解到古筝艺术在唐代大致的发展面貌。这为古代古筝艺术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文学依据。我们只有从中不断挖掘、不断探究,才能将古筝艺术继续发扬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风俗通义》卷六《筝》

[2][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卷四五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一九[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卷一九九[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卷三六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9.

[6][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卷二二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9.

[7][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三九[M].北京:中华书局,1999.

[8][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卷二五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9.

[9][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卷三五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一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1][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五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2][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卷四四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3][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卷七六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4][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卷四五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5][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卷四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6][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卷二七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7][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九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8][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卷七六〇[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9][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卷一三〇[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0][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卷二九七至三〇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1][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订本)卷四四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2][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卷五九[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3][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卷四五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4][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卷一六〇[M].北京:中华书局,1999.

猜你喜欢

全唐诗中华书局古筝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建筑史话
我的古筝之旅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