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体系重构研究
2020-04-10谢芬芬
谢芬芬
摘 要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中提出,将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职教改革的落脚点正是课程改革。本文以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为例,结合四川省五所中高职院校的改革过程,进行课程体系重构案例研究,为其他课程改革提出一些借鉴之处。
关键词 财务会计 课程体系 中高职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的总体要求与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教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课程改革。本文以四川省五所中高职院校为例,对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的体系重构进行研究。
一、中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分析目前分段贯通培养模式下的职业教育的研究成果发现,我国分段贯通培养模式的研究还较多地关注学制衔接等外延、粗放性衔接,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研究还处于经验总结归纳阶段,研究成果不多且不成熟。财经作为服务类专业,一直是中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财经类专业中的会计专业更是在中高职院校中普遍开设。以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为例,很多开设此专业的中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以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为主线。而进入高职会计专业后,很多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课程还是以会计六要素为学习主线,内容上有重复,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不再开设财务会计课程,直接开设管理类会计课程或是审计课程等,在专业知识的延续性上又得不到体现。
通过对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校、四川省商贸学校、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四川省服装艺术学校这5所中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后发现,中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课程普遍存在如下问题:教学目标定位模糊,教学内容与实践岗位不匹配,教学内容重复度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上述5所中高职院校共同尝试并最终完成了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的重构工作。
二、财务会计课程体系重构实践
(一)“零缝隙”合作机制的摸索与形成过程
2016年以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級中学校、四川省商贸学校、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四川省服装艺术学校这5所中高职院校开始尝试建立分段贯通培养模式下的合作机制。目前,通过5所中高职院校2017—2019年的“3+2”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检验,该合作机制已经逐步成熟。2019年9月,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已经迎来了新合作机制培养下的第一批中职学生入校,即2019级会计专业14班、15班和16班。
该合作机制的保障源于5所中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对分段贯通培养模式的肯定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任何新的改革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在此合作机制下,各中高职院校的教学系部和一线教学人员进行合作实践,建立了“定期研讨、专项培训、常态沟通”的教师联合教研工作机制。
3年来,5所中高职院校的教师通过QQ群的日常沟通、双方互派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参与专项培训等多种方式来保障教师联合教研工作机制的实施。该教师联合教研工作机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中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走出了自己的工作单位,能够与其他院校的教师常态沟通,教师的常态沟通也非常有利于分段贯通培养职校学生,打通了职校人才培养的成长路径。与此同时,5所中高职院校通过合作开展财务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设、优质课观摩、评课说课等教研活动,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二)财务会计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完善
课程体系重构的关键环节是明确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分段贯通,5所中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课程的负责人和参与人进行了集体教研,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座谈,明确该课程在不同阶段的性质和任务,并明确不同阶段的任务的衔接度。在确定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之后,再讨论不同阶段的课程总体教学目标。总体目标再细分为知识、能力、态度3个层面,并进行较好的衔接。
财务会计课程中高职阶段教学总体目标如表1所示。
(三)财务会计课程标准的重构
为了实现分段贯通培养模式下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目标,并结合三方育人、课证融通、学生毕业即就业的三大背景,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委派该院会计一系马红教授为负责人,组织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该课程的负责人和一线教学人员参与其中,并特别邀请企业专家参与。经过数次教研讨论,并结合学生毕业后的调查问卷反馈结果,最后敲定,按照岗位导向式的思路,提炼中小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岗位的工作任务,制定最终的课程标准,并且课程标准已经发往5所中高职院校予以实施。
(四)课程内容的选定及配套教材的编写
在完成了课程标准的重构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分段贯通模式下课程内容的选定。课程任务是在岗位任务的基础上提炼的,包括出纳岗位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固定资产岗位需要完成哪些任务、总账岗位需要完成哪些任务等。将这些任务进行分解后,分段贯通模式下的中职阶段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高职阶段侧重于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存货为例,中职阶段要求学生掌握《企业会计准则——存货》等,并运用证账表的基本流程处理存货业务。而高职阶段,则需要提升到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存货的管理和运用层面,这也是为了实现业财融合背景下会计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的大趋势。
根据财务会计课程体系选取的课程内容,来自5所中高职院校的11位参编人员不断进行沟通和交流,编写的配套教材的财务会计(中职部分)作为“十三五”重点规划教材已经于2017年8月公开出版,至今已有三届学生在使用本教材学习。本套教材的编制理念是深入贯彻国家中高职课程衔接改革的要求,教材属于中高职衔接类教材,分为中职部分和高职部分。本教材的内容是在与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专家进行了多次探討的基础上确定的,并且为了深层次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由熟悉该门课程的中高职教师联合教研讨论形成底稿,同时能够符合企业的需求,提炼总结了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岗位工作任务。
(五)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广泛运用
为了落实贯通培养模式下的深入合作机制,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开发的省级在线开放课程企业会计实务也免费共享给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校、四川省商贸学校、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和四川省服装艺术学校4所中职院校使用,并且4所中职院校的该课程的授课教师也积极录制参与课程改革并录制视频,更新到该省级在线开放课程中,实现了中高职院校教师的无障碍沟通和共同提升。企业会计实务第1期课程的校外学生使用人数达3000多人,目前该在线课程第6期课程已开课,直接加入该课程团队的中高职教师人数已近40人。
(六)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
本课程在对学生的评价上采用了以评价主体多方参与、评价角度多维设计、评价方式多种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也包括第三方。学生评价将评价权赋予学生,既有学生对自我的评价,也有小组成员互评,评价的过程体现反思和自我完善;教师评价由教师通过观察和监督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考核,是整个考核中所占比例最大;第三方评价是指选择第三方评价标准,通过引入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中的相关评价标准,实现对学生更为客观的考评,同时实现课证之间的融通。高职阶段还会通过“订单班”形式对学生进一步实现第三方的考评。
中职阶段的财务会计课程的期末考试试题由参与培养的中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师集体教研制定,具体分工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参与编写试题以及监考,高职学校的教师参与审核试题、共同监考以及阅卷。期末考试最终的卷面考试成绩也公布给相关院校,作为对学生学习的成长档案的记录,有利于参与培养的院校和教师掌握学情,因材施教。通过共同命题、共同监考和阅卷这种合作机制,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师能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进行深入沟通,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保障。
2019年秋季,该合作机制下的第一批五年制会计专业的中职学生2019年刚进入高职院校。通过入学一个月后的问卷调查显示:150名被访问和调查的学生中,83%以上的学生认为中高职阶段财务会计课程存在较少重复;79.33%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内容衔接没有脱节;91.43%的学生认同中职阶段有来自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前来授课或者开设讲座或期末巡考的贯通培养模式。
三、结语
2019年“职教二十条”指明了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道路,因此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更为广泛和稳定的合作机制,以课程改革为落脚点,完成职教育人的神圣使命。财务会计课程体系重构的研究从起步到现在已历经4年,通过4年的实践,该课程的分段贯通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会计专业除了财务会计课程,还有会计基础、成本核算与分析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如何完成这些课程的体系重构,完善育人机制,是后续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席海英,谢宇畅.“注册入学”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基于财务转型背景下江苏省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
[2] 张嘉敏.会计专业“三二分段”岗位技能培养规划的研究[J].财会学习,2018.
[3] 马芬.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综述[J].教育现代化,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