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0-04-10郝丽洪
郝丽洪
【摘 要】怎样让高质量、高艺术性的经典音乐走出象牙塔,进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尤其在少年儿童层面发挥作用,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赏析音乐会;儿童音乐;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9-0151-02
音乐作为一门独特的声音艺术,其经典作品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人文精神,经典的音乐作品作用于个人层面不仅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还可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作用于社会层面,可以移风易俗,倡导社会风尚;作用于国家层面,则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国家力量。音乐会作为经典作品的主要传播途径,能够对现场听众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那么,以怎样的方式让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赏析音乐会”这一形式可以引领广大儿童在现场音乐会上深刻体验音乐作品,帮助我们破解难题。
一、高雅音乐对儿童音乐涵养的教育意义
儿童时期是最值得培养的阶段,他们模仿和接受能力强,好奇心大,在培养音乐兴趣,音乐才能被开发的最好年龄之际,让儿童多聆听、多欣赏高雅音乐。通过不断聆听高质量音乐,可以逐步使儿童感受音乐、认识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提高儿童音乐感,养成儿童对音乐的积极乐观态度。长期接触高质量音乐,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同时促进儿童智力、身体、审美、个性、情感等全面、和谐发展。
聆听的音乐不仅要高质量,也要种类多样化。不同时期的音乐带给儿童的是不同时代的旋律美,领略不同时代音乐风格,这样能开阔儿童音乐眼界,陶冶情操,提高儿童审美能力、想象力等。长期聆听高雅音乐,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对音准、节奏,以及对音乐的快慢变化、强弱变化等反应都比较敏锐,为儿童以后的音乐之路打下良好基础。
不同乐器的演奏带给儿童的是不同的音色感受,听音色辨乐器从而识别不同的乐器种类。不同乐器的音色可以培養儿童不同的性情、气质。如古琴、古筝,长时间熏陶可以培养儿童淳朴儒雅的性情,性情急躁的儿童可以多听安静的音乐,性情忧郁的儿童可以多听欢快活泼的音乐等。
二、他山之石,尤可借鉴
早在1924年,美国纽约爱乐乐团以让孩子们爱上古典音乐为宗旨,推出了“青少年音乐会”,他们采取“讲解+乐队演奏”的赏析音乐会形式,打破了整场音乐会只有乐队演奏的传统模式。从1958年到1972年,美国著名指挥家莱昂纳多·伯恩斯坦就举办了五十余场青少年音乐会,他将音乐主题的出现、展开、变奏按音乐发展的顺序进行解构讲解,并配合乐队跟进演示,最后再进行作品的完整演奏,这样的音乐会吸引了众多青少年,促进了古典音乐的普及工作。20世纪60年代,挪威音乐教育界也发起了一场主要在学校进行的“音乐会复兴运动”,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八百余名艺术家们在学校举行上万场音乐会,孩子们在学校每年可以欣赏到两场“赏析音乐会”,这样学习音乐的方式可以持续十年,也就是说,在校园里,每个孩子可以欣赏到20场音乐会。自1968年以来,挪威各个城市就有60万名学生参与其中;期间,孩子们可以了解、聆听到古典音乐、现代音乐、民谣音乐,甚至是爵士、摇滚、流行音乐等各个方面的音乐文化,孩子们在讲解者的引领下充分体验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音乐文化。
国外音乐教育的普及举措也为我国提供了参考蓝本。2005年,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主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始实施,不仅使高雅艺术进高校、进中学,还进入到小学,此项活动有些就采取了“赏析音乐会”的模式,形式灵活,互动活泼,拉近了学生与经典音乐的距离,使学生在与经典音乐的亲密接触中体验到了音乐真正的美,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社会和家庭音乐教育场域,近几年,一些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都在固定场所举办了一系列赏析音乐会,尤其是更进一步采取了“专题赏析音乐会”的形式,比如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的“走进中国钢琴音乐”“琴弦上的风雅—古琴的打谱、移植、琴歌和吟唱”“卞爷爷和小朋友们一起走进交响童话世界—《彼得与狼》和《小巫师》”等,有效促进了经典音乐文化的传播。在这些城市,普通市民都可以牵着孩子的手,搀扶着老人,全家走进音乐厅、艺术中心、剧院等演出场所,在欣赏到高品质、高质量音乐的同时,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提高了大众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三、创新模式,涵养儿童
在发达城市,“赏析音乐会”已经逐渐进入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孩子们对现场聆听音乐的需求,架起了学校、社会、家庭音乐教育之间的桥梁,在“三位并举”的国民音乐教育之间建立起了绿色通道,对提高市民的音乐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二线、三线以及三线以下城市,人们很少甚至还没有领略到“赏析音乐会”的独特魅力,远远没有满足更多儿童对现场聆听音乐的需求。将“赏析音乐会”模式推向纵深,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首先,要做好“赏析音乐会”的内容设计,要重点赏析与演奏中华优秀传统音乐,以及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的音乐作品,让民族音乐滋润孩子们的心灵,进行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使孩子们在音乐教育中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在此基础上,传播不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审美体验,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2],开拓孩子们的文化视野。
其次,不论是学校层面的“高雅艺术进校园”,还是社会层面的“赏析音乐会”,都要以“系列赏析音乐会”与“专题赏析音乐会”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统筹普及。尤其要向地级市及以下的广大地区推进,不能仅停留在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和发达城市,要根据受众群体、受众地区的不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规划,形成常态,定期演出,提高“赏析音乐会”的覆盖面,避免蜻蜓点水式的短期效应,从而进一步扩展受众面,让更多的学生与成人走进音乐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远离低俗音乐,使经典音乐深入儿童生活,走出“高处不胜寒”的困境,改变被严重边缘化的现状,变“曲高和寡”为“曲高和众”,使“赏析音乐会”成为儿童学习音乐的崭新平台。
再者,国家级、省级、市级等高水准的音乐团体,不仅要有国际视野,更要俯瞰大众,要定期面向基层演出,让儿童与其家庭成员能够不断欣赏到高品质的音乐。另外,要发挥各级音乐院校的人才资源优势,让专家、音乐专业的学生走出校门,将“赏析音乐会”带入中小学和社会,打造“赏析音乐会”的学术氛围,由专家或演奏者对作曲家、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曲式结构、音乐主题、音乐发展技法、音乐材料的表现力、音响的文化特征以及序曲、室内乐、协奏曲、舞曲等音乐知识进行讲解,配合乐队现场演奏,带领儿童探索音乐世界,加深他们对音乐文化的深层体验与深入理解,建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赏析音乐会”打破了现场聆听音乐只是发达城市儿童所专享的权利,它可以使所有儿童都享有这样的权利,并能够引领他们不断走进音乐的真实世界,使美妙的音乐直抵儿童的心灵,从而产生深层的情感共鸣。一个充满艺术气质的民族是富有想象力的民族,一个具有音乐素养的民族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当“赏析音乐会”这只 “旧时王谢堂前燕”真正 “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时,就是儿童音乐素养整体提高之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2]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