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制度保障与人民力量
2020-04-10
“己亥末,庚子春,荆楚大疫,染者数万,众惶恐,举国防,皆闭户,街无车舟,万巷空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强大政治优势。经过各方努力,全国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防控工作开展越趋有序,防控措施推进越趋迅速,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疫情防控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保障与人民力量的优势并存。此次,我们将围绕治理能力、公民素质、社会心态、舆情引导、依法防控、应急管理、干部形象七个关键词,深刻剖析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的优势与力量。
疫情大考凸显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我们既要着眼疫情防控的当下,更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国家治理体系尤其是地方治理体系运行亟需完善,其中以疫情重点防控地区的情况尤甚。疫情防控中出现的地方各级各类机构职责调整和权责关系的配置不到位、干部执行力和治理能力较低等问题依然是现有治理体系中亟待补齐的短板。在应对公共危机过程中,国家治理能力还面临着风险和考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还需要进一步推进,这是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需要正视和重视的关键内容。
构建现代国家治理體系离不开公民的参与,公民素质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人类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是人在社会结构的变迁中重塑自我的过程。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互为条件、互相作用,共同构成“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国家治理制度体系的深刻变革,同时也需要培育现代化的公民,以人的现代化推动治理现代化是一条现实路径。突如其来的疫情也突显出一些国民的弱点,“天灾”与“人祸”显示出社会发展中国民素质需要提升的内容。因此,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实现人的现代化需要培育现代公民。
在这场举全国之力的抗“疫”中,每个人都裹挟其中,公众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担忧,触发了舆论对肺炎疫情的绝对性关注。与十七年前抗击非典的情境有所不同,十七年后的今天,关于新冠肺炎的阻击战、舆情战、信息战正在同时展开、交互进行。多种观念观点密集碰撞、集中表达,多种思维思潮激烈交锋、集中展现,堪称前所未有。明星、网红、普通百姓,这些非官方的存在成为了疫情舆论场中的重要参与者。要引导这样的舆论场,仅靠中规中矩的信息供给远难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多样化、多层次、多视角的信息供给才是满足舆论场需求的关键。让公众知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对坚定全社会信心、战胜疫情至为关键,要积极营造“上下齐心、其利断金”的舆论氛围。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不断变化,各项工作也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运用法治思维及法治方式,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才能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制度权威,把制度运行好、执行好,将制度优势转化成治理效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抗击突如其来、肆虐发作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国在和平时期打响的一场特殊的人民战争,更是对国家应急管理能力的一次突击检查。在抗“疫”过程中,我们既看到了自身优势,也意识到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建立常态化应急机制与高危预警制度、联防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中央与地方的协作机制等,是此次疫情为我们提高国家应急管理水平提供的重要启示。
在疫情危机中,领导干部处于舆论的中心,成为被讨论、争议的对象。疫情的复杂性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公职人员的个人言行、疫情的应对情况等在舆论的“聚光灯”下被迅速放大并产生舆论涟漪效应。很多领导干部投入到抗“疫”的工作中,表现出了崇高的忘我精神和担当精神。然而,疫情危机反映出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大疫是大灾,大灾是大考,大考应有大得。中国的发展总是在大考中奋力前行,面对一次次大考,中国都交出了自己的答卷。相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制度的根本保障下、在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下,中国一定能经受住考验,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