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林故事

2020-04-10叶冉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弄堂老房子

叶冉

穿镇而过的桥,青石板铺陈的弄堂,窗棂糊着报纸的老房子,优哉游哉的古巷居民,一切均体现出江南水乡古镇“天人合一”的环境特色,散发着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回到父亲的老家,我总是欢喜地随着沉静的父亲,走向双林的桥、弄堂、老房子,在一个美好的故事中回味着另一个美好的故事,一步一步走向双林丰富而悠远的历史。

双林的桥,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工具,更是一道道人文景观;双林的桥,不仅仅是旧世纪的代名词,也是寻常生活中的一隅、一景、一韵。双林镇依水而建,河港密布,出门涉水,抬步见桥。无论是凤凰展翅的传说,还是棋盘街的布局,都与水和桥息息相关。据《东西林汇考》记载,双林历史上曾有桥125座,历经沧桑变迁,至今仍不失为“江南古桥留存集中区”,仅镇区尚有21座之多。

虽然许多桥梁消失在历史的斜阳里,但是它们的名字依然世代流传:大小虹桥的“每当晚霞西,水光环照如虹”;万元桥的“源远流长,永固虹梁成利济”;化成桥的“盘石沐恩波,水接双桥成鼎峙”;万魁桥的“桥卧为虹,五色云霞开晓霁”……“商山西头花满烟,画船银烛理丝弦。翠屏何处惊残梦,卧看青天春月圆。”我站在大小虹桥边,想起郯韶的一首《晓发商溪》,想起六百多年前的那个夜晚,想起他也在这里吟过春夏与秋冬。光阴流转,往年旧事渐渐沉淀下来,只留下河畔的老树斑驳着韶华,定格着记忆,水中的褶皱里曾经是一代又一代人映下的影子,也勾勒出了双林的轮廓。

走进双林的弄堂,时光仿佛倒流了整整三十年。寻常巷陌酝酿出安宁和煦的记忆,它引发的不只是难以言说的意境,也有无法释怀的情怀,更有古老而永不消逝的文化与生活。青石板路从容地铺陈在弄堂之间,熟悉的潮气散布在每个角落,这种感覺从此以后就被深深烙在心头。门口不紧不慢摇着蒲扇说些家长里短的老人,檐下飞奔而过笑闹的孩子,夕阳里麦芽糖的吆喝衬着叮叮当当的脆响,晚霞中目送攥着硬币的人们走向烟纸店的玻璃罐子。双林的日子很慢,淳朴到无从记起,却又美好到绝不会忘却。

“桑叶青时戴胜飞,红红白白映柴扉。枣花欲落缫车响,连臂行歌缓缓归。”元末的双林风光,从诗中就能体会一二了。白墙,黑瓦,虚掩的木门,铺满瓦砾的天井,一切都那么自然地砌在一起,好像永远也不会失去。曾几何时,孩提时代的父亲坐在刻满脚印的石阶上想象着生煎包子的味道:“在当时,4两粮票加5角钱,才能换4个生煎包子。”这当然是后话了,当时的他只知道肉很少,只有过年才能吃得上。他也见过奶奶把熬出的猪油放到屋梁上,做饭的时候偶尔才舀上几勺,因而他是很珍惜的,饭碗要用水反反复复冲几遍喝。他美好的愿望起始于那天,这就是父亲心中的双林。双林的美好是朴实无华的,是带着烟火气的,一直如此,从未改变。再寻常不过的雨天,空气中弥漫着氤氲的水汽,笼罩了老房子糊着报纸的窗棂。在那浸透了湿意的庭院尽头,几株花木已经朦胧得望不见影子。

“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一首歌,时过境迁。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镇,只是有些人忘记了,渐行渐远。失去和得到,注定无法平衡。双林从未惊天动地,但也从未被淹没,在无言之间徘徊,虽远犹近,虽旧犹新。

我继续倾听着双林的故事,也见证着双林的历史,期待着双林的未来,更追寻着双林的美好……

【老师评】

悠悠双林水,静静石板桥,姑娘从古老的窄巷走来,牵着父亲的手从故乡走来,走过林立的江南石桥,仿佛从历史烟雨中穿越而来,沉静而美好。阅读此文,浮现在眼前的便是这样美丽的画面!小作者文笔老练,别具慧心,边绘景边抒情,关于双林的诗词如数家珍,双林风韵尽在其中。虽说是故事却没有情节,要说不是故事却又是满满的传说,令人感受到双林的深邃底蕴。

指导老师:姚晓萍

猜你喜欢

弄堂老房子
一间老房子
豆汁儿
上海的弄堂
弄堂里
弄堂里
老房子
老房子饿了
弄堂
弄堂记忆
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