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材 跳过习作这道坎
2020-04-10吕华婷
吕华婷
习作是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三年级的孩子们由低段的写话刚过度到习作就能“出口成章,落笔成文”。而教师对于习作的教学更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
首先,我们应该降低要求,以激发和培养兴趣为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乐趣。”
1.对于刚迈入中段的学生来说,应该化难为易,重视句子和片段练习。部编版语文教材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紧贴教材的可练习的机会。例如:第一单元《花的学校》课后就有“‘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如,‘清风一吹,他们……‘蝴蝶一来,他们……”第二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后的小练笔:“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孩子们眼中的一朵野花,一角天空,一棵小树都变得十分动人。《秋天的雨》课后“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孩子们的手里菊花如此绚丽,大山如此斑斓。
2.依托教材给出的范例,多说少写。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口头表达的过程实际上是把思维结果表达出来的过程,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提高尤为习作充实了基础。而且我们部编版教材编写渗透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安排了很多口头表达的机会,为我们的书面表达进行了思维的训练和语言的积累。例如在第二篇自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的交流过程中,当大家在交流“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的时候,孩子们给我带来了许多的惊喜——
“我听到大雁往南飞的声音。”
“我听到麦子黄了的声音。”
“我听见青蛙挖洞准备过冬的声音。”
“我听见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的声音。”
“我听见大家忙着丰收,汗水落下的声音。”
……
其次,习作教学应该努力做到化整为零,习作的方法和技巧不应该集中去教学,更有效的方法是将不同的知识点分散到教学中最适宜的位置去教学。
在第一单元,我们主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模仿着去表达。学习第二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时重点感受首尾呼应的妙用,句子里丰富的色彩描写和巧妙的比喻。而《秋天的雨》除了生动的比喻、拟人之外,尤其值得一学的是第二自然段的总分写法。在这里我以“天上的云千姿百态”为开头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表达。有了教材的优秀范例,学生的表达也毫不逊色——“天上的云真是多种多样的。你看,那朵云好像棉花糖,看上去甜甜的,好想咬上一口啊!旁边朵云好像一张小床,有一只小熊宝宝正在里面睡觉呢!你再看,那一朵云好像一只可爱的小狗,一直跟在我们后面汪汪地叫。而最近的那朵好像一只凶猛的大老虎,向我们扑来。”
第五单元作为习作单元,关键落实观察方法的学习:一是有顺序的观察,二是注意观察事物的前后变化,最后是要学习调动看、听、闻、触、尝等全方位感官进行观察。另外,本单元在观察对象的选择上也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第六单元的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关键语句的使用,是指导学生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的典型范例,同时能教会学生运用总分结构进行习作。学习本单元之后学生也找到了描写的方法,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场景进行描写,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习作。
第七单元的教学,最值得借鉴的是习作中修辞手法的使用。《大自然的声音》在丰富的联想之上,大量的使用比喻、拟人和排比,使得语言丰富鲜活,妙趣横生。《父亲、树林和鸟》中多个修饰语的连用,给学生带来了颇具新鲜感的表达技巧。
至此为止,学生的整个习作体系初步建成,变得饱满而立体。既有了谋篇布局的方法,又有了遣词造句的技巧。
再次,我们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眼界,树立起纵向的习作观,不能就习作而习作。在教学第三单元童话主题的时候,教学之始,我便设计了一个以感受童话规律为目的的随堂表格。四篇课文学习结束后,学生对于童话的主要特点有了准确的把握,也明白了童话的习作规律,这时再来完成习作《我来编童话》就变得得心应手。
最后,要重视课堂上对学生习作进行集体评议的过程,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彰显在习作后交流中提升习作能力的理念,避免习作前的过度指导束缚了学生的灵性。提倡从学生的习作成品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将习作的具体指导放在学生习作之后,引导学生习作后充分交流,在与同伴、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读者反馈获知如何把自己想写的内容写得更清楚。例如《我来编童话》,我们班一位孩子在第一次习作后经过课堂上的交流評议,大家提出了很多的修改建议:一是标点使用不准确,错字较多。二是表达不明确,文中多次出现的“他”“它们”指代不明。三是过程写的不清楚,小动物们购物的环节写得不具体,缺少对人物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于是,这个孩子在经过不断修改之后,有了一篇绝妙的习作。
另外,一定要重视积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而部编版教材在第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提出“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并且在第一个交流平台就对积累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里再一次提出“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积累可以为我们的习作插上翅膀,让我们行得更远,飞得更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习作教学同样有法可循,关键在于一切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吃透教材,用好教材,为我们的习作开辟一片沃土,让我们三年级的孩子顺利地跳过习作这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