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历史理论的多维契合
2020-04-10袁蕊
袁蕊
摘 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诞生已有170年的历史,其主要观点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及未来走向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全球发展潮流与趋向确证了世界历史理论对世界变革逻辑和基本规律的认知,彰显了世界历史理论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阐释力。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着眼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一伟大倡议,勾勒出未来世界发展新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世界历史理论在逻辑、历史、价值方面有着深刻的内在契合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关涉世界发展趋势的运思,是触及人类共同前途命运的思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历史理论;多维契合
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0)02-0114-05
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生产力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而我们这个时代仍然处在世界历史理论所指明的时代。这一时代特征,彰显了世界历史理论强大的生命力和阐释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和阐扬。探析二者的内在相关性,激活和传承世界历史理论的政治资源和当代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求理论支撑力和内在驱动力,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契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延续和实践勾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世界历史规律与人类社会实践相结合,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相关性和契合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深植根于世界历史理论,意蕴于共同体形态的论断,趋向于“自由人联合体”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普遍认同和具体实践,必将为人类世界历史进程提供新的驱动与能量,不断朝着人的全面自由解放的目标迈进。
1.人类命运共同体植根于世界历史的基本理论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迅速扩张,“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①。生产力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与频率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人的政治解放”,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的驱动力,是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成为可能的前提。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动力是资本的增值和扩张的本性,生产方式的变革形成人类社会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交往,这一过程是物质的,为经验所证明。“解放何以可能”统摄“世界何以可能”、世界历史与人的解放的辩证统一,成为唯物史观哲学关注的转向和支撑。历史唯物主义剖析了“资本和劳动关系”,揭示了社会分工与共同体的辩证关系。“分工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而且这种共同利益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②脱离全体利益的独立形式的国家与家庭或部落集团构成虚幻的共同体相矛盾,“共同利益”与“差别利益”并存于“虚幻的共同体”。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统一于民族史转向世界史的过程。
“新的世界观”审视了社会生产过程中最后的对抗形式——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③“不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是人们物质生活生产方式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④世界历史已经形成的时代,人类具有共同利益、共同责任。人类的社会、政治、精神生活,责任、使命、担当意识,人类对价值和利益的关切,都具有世界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理念、一种理论,是人们可以“感性直观”的“感性活动”,是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实践活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是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延续和当代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历史理论具有内在逻辑契合性,是“新的世界观”的伟大创设。
2.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蕴于共同体形态的论断
马克思通过深入考察历史,发现社会发展轨迹及其形态演变是人的存在方式变革的历史维度。他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共同体”⑤。人的依赖关系或者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的发展,是社会形式的起点。
“人的自由个性”的共同体形态必定是对“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同体形态的辩证否定。人类处于“物化”的生存状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同体阶段,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得到强化,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支撑了人的自我实现的条件,呈现一种存在状态的本来逻辑。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民族史向世界史的转变,是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人类的必然经历。现代化进程开拓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创造了空前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这一过程,人与自然以及与自身的矛盾陷入现代性悖论,“发达工业文明的内在矛盾正在于此,不合理成分存在于其合理性中”⑥。自然、社会以至地球的各个角落渗透着人类无法拒斥的现代性基因,自然、社会的双重矛盾无时无刻不裹挟和挤压着人类自身,人类难以摆脱际遇共同、责任共同的“命运”安排。为中国和世界人民谋福利、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胸襟和情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的呼唤,是应对全球共同问题和挑战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了单一国家或几个联盟国家发展的局限性,聚焦国家和人类整体的发展和前途命运,“地球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標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将“地球村”的每一个个体联结为紧密相连、命运与共的整体,将每一个国家联结为同舟共济、共话未来的共同体。
3.人类命运共同体趋向于“自由人联合体”阶段
人类社会的演进轨迹阐释了人类对物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到“自由人联合体”阶段的宏大逻辑。自然形成的“人对物的依赖性”的集体组织,是共同体的原初形式。“自由人联合体”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的最高阶段且最终阶段。自由的、全面的、发展的每一个个体,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一切人的前提,“自由人联合体”即“真正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归宿。
“新的世界观”揭示了不同性质的共同体在民族史转向世界历史过程中的演进轨迹和规律。19世纪中叶,世界历史理论诞生,世界范围内,战争、博弈、对峙、霸权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既相离相悖又共进共生。共同命运的“思想图谱”被一个个历史时间分割、地域空间阻隔,它们遵循各自的发展轨迹而孕育不同的文明。“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⑦。“自由人联合体”是改变现实的实践活动以及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基于世界历史意义层面,“自由人联合体”只能作为世界性历史形态才能存在并实现。人类消灭商品经济、私有制以及雇佣劳动的努力,是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做好历史准备。命运共同体作为广袤宇宙中寰球精神图腾,一直是人类探索、渴望、期待的“思想图谱”。21世纪,人类文明轨迹驶入新纪元,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日益频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搏,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的穿越,具有一脉相承的时代品格,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伟大诠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时空距离大大压缩,印证了唯物史观与现代社会的历史性吻合。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目标,这一理念起始于“自由人联合体”,有待于发展到“自由人联合体”。资本逻辑和“支配一切的权利”堵塞了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人的存在变得抽象、疏离和封闭,失去了现实、开放和自觉的实践活动。探讨世界历史理论与共同体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才可能成为人们自觉追求的价值目标。世界历史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类命运的哲学把握,是世界视域下合乎逻辑的运用、延伸和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历史理论的历史契合
新的时代孕育新的思想。世界历史理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世界国家、民族、地区普遍交往时代的真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涉世界发展趋势和人类命运的运思,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世界历史理论跨越历史时空的思想交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承接了世界历史理论,把握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是应对全球性问题的理性选择。
1.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稽世界历史新纪元
世界历史理论扎根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因此,世界历史思想被赋予了不同于以往历史观的深刻性和理性色彩。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不断促进人们交往形式的变革与交往范围的延伸,推进了人类历史纵向深入的时速,把人类不同民族间的空间藩篱撕成碎片,碾压在极速前进的历史车轮下。“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⑧。世界因生产力发展和人们交往扩大呈现出一体化。“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⑨然而,资本主义孕育的世界历史却不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方向和归宿,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属注定是共产主义。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有这样的论断:“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B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奇迹崛起,为世界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世界人民带来了希望。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坚决杜绝复制“他国模式”或进入西方设定的历史轨迹和发展逻辑,具有自我、独立的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发展成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依托和标识。“世界上正视和相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多了起来,世界范围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B11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危机不断,社会主义挑战和机遇并存,看不到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机遇,是历史的保守主义者;看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一倡议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景的坚定信念。新全球化时代,利益和命运的相连相通使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携手共进。
2.人类命运共同体联通世界历史的实践道路
世界历史理论内蕴着全球化萌芽状态的科学认证,也是对全球化具体表征和发展趋势的基本认知。资本逻辑推动工业文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急速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中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融、相互影响和依赖。当今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世界性不稳定因素在这一时代主题下暗潮涌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阴霾不散,保护主义、宗教纷争沉渣泛起,生态失衡、病毒肆虐、核危机层出不穷,巨大的风险和危机侵扰着人类。习近平总书记提道:“放眼全球,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使人类面临着新的重大抉择。”B12面对时代之问,我们要善于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局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全球性危机的必由之路,是人类走出现代性困境的理性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被载入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品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话语”,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逐渐成为各国人民共同的“世界话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多次载入联合国决议表明人类的危机感、紧迫感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类意识”正在觉醒。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初期,由资本主义國家主导、依靠资本扩张形成的世界秩序,掠夺资源和市场,是冲突的、对抗的、血腥的殖民主义世界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西方价值观为国际关系理念,宣扬“西方中心论”“霸权稳定论”,罔顾落后国家人民的意愿和所受到的侵害,推行西方治理理念、价值体系和发展模式。“尽管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呼声不容忽视,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B1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双赢”替代“零和”,使“零和思维”走向“正和思维”,摆脱恶性竞争的“零和思维”、单向度的冷战思维与狭隘的利益观,呈现了未来国际秩序的新趋势,为全球治理指出了光明的道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世界各国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发展潮流。资本主义初期,资产阶级在全世界输出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B14面对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交往的情景,人类正在物质生产的推動下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历史的未来是人类的必然。因此,世界历史理论的未来所指向的正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现实。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国际产业格局层次更深、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科技和信息发展日新月异,集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智慧地球”促进世界更全面地互联互通。交通运输、网络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类生活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通世界历史走向,是人类的理性选择。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历史理论的价值契合
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契合与理论通融,体现在对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诉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实践活动基础上人的解放是生产力普遍提高、交往普遍发展的结果,是人占有自身本质、成为全面发展和自由的人的世界历史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提倡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价值目标,契合了世界历史理论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成为人类共同的价值引领。
1.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向人的解放的价值目标
人的解放是世界历史理论的主题。马克思对变化的现实社会高度敏感,在不断解答社会变化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理论图景,致力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的解放。每个人都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人,只有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考察人的解放,才能全面把握这一主题。“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B15世界历史的形成、实现人的解放以普遍发展的生产力和世界交往为条件和根本前提,人类的彻底解放基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一方面,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提高了人们从事实践的能力,这种实践活动反过来作用于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对象化活动越深入,人得以解放的力量越强大。另一方面,“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人们社会关系和实践的结果。资本主义时期,大工业创造了人们普遍交往的物质工具,为人的解放积累了物质条件,加深了物对人的异化。只要资本主义社会依旧存在,只要人的分工不是自觉而是自发,就不可能实现人的解放。
世界历史性发展、地域性开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以“人类”为出发点审视世界历史。人类视角是一个宏阔的整体视角,它超越国家、民族、地域以及种族、肤色,寻求共同的身份。以人类为单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以民族国家为单元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根本颠覆。倡导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人的价值的最高肯定;命运强调身份、归宿、未来趋势,包含对生命、前途的期盼和运思;共同体超越国家、地区、组织等地理、政治、文化的限囿,超越中心—边缘体系,追求人类大同。在自然形成的“人对人的依赖性”的共同体以及“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的“虚幻的共同体”,都是对人性的泯灭、个性的羁绊,把人的存在的意义抛诸脑后。只有在共同体中,人们才能摆脱政治、社会、个性的压迫,实现真正的解放和人的本质的复归。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寓命于运、寓运于命、寓异于同”的意涵。国家的未来掌握在本国人民手中,世界的前途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各国人民依据国情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最大程度激发人民的作用和价值;各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展道路及文化传统存在的差异不应是冲突的根源,而是“和而不同”的底色。以人的逻辑取代资本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破解了资本逻辑导致的西方社会发展困境的难题,超越了“物的依赖”,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生存境遇以及发展命运的问题。
2.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现实世界和未来发展的整体性思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品质。各个民族形成日益相连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面临共同的全球难题,这一现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充分的客观条件。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生存相依”的态势潜在地指向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雏形,世界历史理论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科学、准确、深邃的观点,已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是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个人的过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B16。
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始终相伴在一起。中国古代的“大同世界”、斯多葛学派的“世界城邦”、康德的“永久和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都体现了人类渴望美好的理想社会与幸福安逸的生活的理想与愿望。由于这些理想产生于经济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以及对理想社会的预设都是基于道德批判的原则之上,由于没有找到实现人类共同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现实力量,所以很难摆脱失败的命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饱含了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中国品格,体现了世界人民对永久和平的企盼、对普遍安全的追求、对共同繁荣的诉求、对开放包容的希冀以及对美丽清洁世界的渴望,其构建过程注定与世界发展同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解决当今世界发展的总体性矛盾和全球性问题“病灶”的“良方”,是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过渡阶段,它摒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对立,推动形成共同身份与认同,擘画人类未来图景,一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倡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设成一个和睦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B17。
注释
①②③⑦B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9、163、404、166、4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94页。
⑥[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7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8页。
⑨⑩B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592、35页。
B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3页。
B12B13B17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521、532、510页。
B1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1页。
责任编辑:思 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