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华夏第一奇画”的人
2020-04-10解黎晴
解黎晴
一张张牛皮筏,迎着滔天的浊浪逆流而上。眼前似乎呈现出人与咆哮的黄河搏斗的情景,还仿佛听到黄河船夫一声声的闯滩谣。
这是木纹画《黄河颂》展示的意境。创造“华夏第一奇画”的人,就是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桃花源根石艺术家丁大洋先生。他的作品被美术大师刘开渠誉为“天下一绝”,海内外专家学者撰联称之“奇根奇石奇画奇书奇才奇艺传宇内,天然天趣天工天成天骄天宁美神州”。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古往今来,一位又一位丹青高手以黄河为主题的作品如过江之鲫。但不借助任何绘画工具和手段,以木板上的天然纹路来展现万里黄河的,却前所未闻。早在1955年初春,丁大洋作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在南京炮兵军事学院学习时,就开始研读徐悲鸿、刘海粟和傅抱石的丹青艺术,此后,他刻意追求,绘画技艺突飞猛进。正当丁大洋在艺苑初露头角、一展身手时,不幸于51岁那年因患肝腹水重症病退在家。百无聊赖之际,他订阅了一份《中国花卉盆景》月刊,欲在花鸟虫鱼的陪伴下消磨漫漫岁月。没想到,他被杂志上刊登的一件件千奇百怪的根艺根雕、一盆盆千姿百态的卵石奇石所深深吸引,尝试着摆弄出几件根石作品,居然也像模像样。于是他的热情空前高涨,痴迷地把一蔸蔸树根、一块块卵石喜气洋洋地搬往家中,堆满了房屋的角角落落。
1986年仲秋,丁大洋在津市新洲寻觅树根木料,在一家锯木厂堆放得乱七八糟的废材之间徘徊,猛然发现,有个青年工人正在锯一根长长的梓木,锯开后呈现的木纹十分美丽,非常奇特,似有印象派的风格。他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如获至宝,当场买下这棵树木。当他小心翼翼地将锯开的28块木板一字排开,天然形成的黄河图像令他发呆、震惊!木纹画浅褐的底色,十分生动地表现出黄土高原的基调,衬托了黄河浑浊的本相,并将源头到入海口的万里黄河与两岸风情,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
你看,几条又粗又直的线条勾勒出山的陡峭峰的险峻,画面左下角却又有一组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和塔影,一些又长又细的木纹疏密有致地伸延开去,表现那来自天际的河流一泻千里的气势,这不正是《黄河之水天上来》么!那些大大小小的木纹圈,犹如卷起的怒涛,撼天动地声震动心灵,这是一条永不停息的强悍而勇猛的河,俨然一幅《黄河怒吼》图。在黄河的滩岸边,长斜条的木纹拉得更長、更舒缓,黄河款款地踱着莲步,似在轻轻地吟唱着动人心弦的缠绵,于是这画就叫《黄河怨》。《黄河日出》中的太阳露出云表,照亮黄河沙滩;还有《黄河与日月同辉》中的日月象征中华民族永存……这一切均出自木纹的自然形状,景致逼真,巧夺天工,不知骗过了多少观众的眼睛。
丁大洋曾在一篇谈艺的文章中写道:“手操中华古艺的根石艺作者,无疑应肩负起塑造民族之魂的重任。”正是基于此,他才怀着这样深重的责任感和坚定的信念,并以艺术家的洞察力,制作出一幅幅令人称奇的木纹画,让自然的艺术展露出光耀千秋的风采,来再现中华民族的魂魄。
今年78岁的丁大洋瘦得就像一件根雕,是木纹画使他忘却了人间的愁苦,赋予了他创造艺术生命的力量。十几年前,丁大洋怀着追求的执着,披着满身的风尘,带着不朽的杰作陈列在寻契的高举阁,寻找生活的真谛和艺术的升华。不久,中央电视台《与你同行》专栏组一行,千里迢迢前来拍摄专题片《丁大洋和他的木纹画》。该片播出后,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丁大洋应邀携木纹画组图《黄河颂》赴中国美术馆展出,当他看到自己的作品吸引、感动了数以万计的观众时,激动得泪流满面……
丁大洋的1200多件根石作品,技艺超凡,饮誉神州。他精心制作了参加湖南省首届花卉博览会载誉归来的根雕《神鹰》,天然奇石《万古悲风》被尊崇为“中华的国宝”;他的《文姬辨琴》《神龟》《笑星马季》3件奇石,在海峡两岸盆景艺术大展中荣获银牌奖,享有“开创中华盆景艺术一代新风”的盛誉。这一切,使丁大洋先后多次走入《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辞典》《中国盆景奇石艺术家名人录》的锦绣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