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水汤汤
2020-04-10刘性泉
刘性泉
汶水汤汤,平湖漫漫,黄河滚滚……
在这里,大汶河水奔腾而来,黄河水汹涌而过,平日里静若处子的东平湖,一到汛期就可能出现惊涛骇浪,让人心惊肉跳……国家防总、黄河防总、山东防指,一级级领导都把目光投向了东平湖。作为黄河下游重要的蓄滞洪区,东平湖承担着分滞黄河超常洪水的重任,同时肩负防御大汶河二十年一遇洪水的重担,在山东黄河防洪中位置特殊,作用重大,被称为黄河下游防洪的“王牌”。
大汶河为古汶水,齐鲁名川之一,是黄河下游最大支流,东平湖积水的主要来源。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岁月里,党和国家不断加强大汶河的开发与治理,工程防洪强度逐年提高。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有力支持下、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严防死守下,以及东平湖管理局的奋勇拼搏下,我们战胜了历次大汶河洪水,使汤汤汶水不断造福桑梓。
汶河汤汤风浪急
汶河上下美如画,汶河两岸是我家。
孕育了举世闻名的“大汶口文化”,被泰安、莱芜地区人民亲切地称为“母亲河”的大汶河,汇源沂莱,承脉泰蒙,东源西流;过戴村坝,进东平湖,经黄河河道入海。汶河干流河道长239公里,流域面积9098平方公里,以泰安大汶口和东平县戴村坝为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大汶河流域地势东高西低,东宽西窄,像一把展开的折扇,来自东部泰、莱山区的洪水从高处的扇面迅速向东平湖汇集。有人形容大汶河如同一个乖戾的孩子,急躁易怒,暴涨暴落,洪水形成速度特别快,有时候一天可以发生两次洪水,自戴村坝进入东平湖仅用短短的四五个小时。
一面是“母亲河”,另一面却是“乖戾的孩子”,大汶河在哺育流域百姓的同时,也给下游防洪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1990年6月22日,大汶河第一次洪峰进入东平湖,洪峰流量为2000立方米每秒;7月22日,大汶河第三次洪峰进入东平湖,洪峰流量达到3580立方米每秒,为196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8月17日,大汶河第六次洪峰以245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进入东平湖。8月19日6点,东平湖水位猛涨到43.72米,是东平湖水库建库以来的最高水位。
——1996年7月26日13点,大汶河出现第一次洪峰,流量达2450立方米每秒;7月31日19点,又出现第二次洪峰,流量达2300立方米每秒。整个汛期,东平湖超过警戒水位27天,共接纳大汶河洪水12.17亿立方米,向黄河泄洪9亿立方米。
——2001年6月下旬至8月初,大汶河流域连续发生多次强降雨过程,流域最大点雨量为东周站的353毫米,连续降雨使久已干涸的上中游干支流水库基本滿库。8月1日12点,戴村坝站出现105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8月5日10点,又出现262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8月5日11点,东平湖达到历史最高水位43.72米(1990年8月19日);8月7日1点达到最高水位44.38米,持续时间13个小时,又创历史新高。
——2007年8月,大汶河流域发生持续性强降雨,8月19日2点戴村坝站最大洪峰流量为2230 立方米每秒。东平湖水位急速上涨,8月19日4点达到43.00米的警戒水位,18点涨至43.45米。
——2018年8月18日至20日,受台风“温比亚”影响,大汶河流域普降大暴雨,8月20日16点,戴村坝站最大洪峰流量为2070立方米每秒,形成2008年以来最大洪水过程。东平湖水位迅速暴涨,最高涨至42.85米。
修旧如旧戴村坝
“川有都江堰,鲁有戴村坝”,戴村坝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工程杰作。《修复戴村坝纪》记载:明代宋礼纳白英策筑戴村坝,巧借天地之力,妙分汶水济运,畅通漕运,维系明清两朝命脉,功惠显著。坝逾六百载,历朝改修加固,清末成此规模。今济运功能不再,而固槽拦沙、缓流杀势之功尚存。坝临彩山,横卧清汶,有北方都江堰之美誉。
亲历过大汶河“01·8”洪水的东平湖管理局干部职工至今心有余悸:“汶水峰高势猛,大流湍急。8点30分,忽闻河中闷雷巨响,乱石坝段自下而上滑脱,继而墩蛰,溃决130余米……”
修复戴村坝既是东平湖防洪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治水人对古代水利工程的一种负责精神。2001年汛后,山东黄河河务局、东平湖管理局组织专家对修复戴村坝工程进行了反复论证,制订修复方案,按照“恢复旧貌”的总体原则,加固堵复缺口,保持古代工程完整性,并对戴村坝工程中的滚水坝、玲珑坝、窦公堤、灰土坝和南北引堤进行了必要的加固处理。修复工程于2002年4月开工,至2005年5月全部完工。东平湖人引进现代工艺,采用定喷、旋喷等十几种工艺,调集钻机、空压机、高压喷射车十几种施工机械同步施工,克服重重困难,外砌条石,内裹浆砌石……终于实现“修旧如旧”,使这一古老工程再现昔日风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平湖二级湖堤加培、陈山口和清河门泄洪闸改建、入黄河道疏浚、大清河(即大汶河下游)南北堤加高加固、八里湾闸改建、庞口闸新建、二级湖防风浪坡改建、东平湖蓄滞洪区防洪工程等一系列工程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使大汶河下游和东平湖各类防洪工程设施基本趋于完善。
科技助力保安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防洪技术手段与措施也紧跟历史进程不断向前演变。
20世纪80年代的老式摇把电话和脉冲式电镀拨号盘电话,是当时最先进的通信方式了,在黄河和大汶河的洪水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到后来出现的程控交换机、数字微波、光缆传输等先进通信设施的应用,再到目前东平湖管理局功能齐全的防汛会商室、信息化的防汛指挥系统等,可以及时准确为水情预测、防汛指挥调度提供信息支撑。
从最初的水情、险情人工测报,到现在的自动遥测水位站、无人机巡查、视频监控系统、电子设备巡堤查险等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为防汛监测、调度安上了“千里眼、顺风耳”,使数据采集更及时、更准确,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缓解了基层巡查人员不足的难题,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利用先进科技提升防汛技术手段的同时,科学的防洪调度也是战胜大汶河洪水的关键。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大汶河与东平湖、黄河防洪息息相关,但因为大汶河河段由不同地市河道部门管理,对洪水预报和防汛指挥调度极为不利。2014年,莱芜市防指正式纳入东平湖水库防指成员单位,该市分管领导任东平湖水库防指副指挥长,促进了大汶河下游防洪的科学统一调度。
东平湖管理局副局长孙百启介绍:“一方面要密切关注黄河流域的防汛形势和雨情、水情,做到情况明确,科学研判;另一方面要积极与莱芜市防指加强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大汶河上中游的大中型水库有关蓄泄信息,提前预判洪水情况;最后由黄委统一调度,尽量避免黄、汶洪水相遇。我们按照上级防指指示,科学精确调度出湖闸门启闭,及时泄洪入黄,确保万无一失。”
除害兴利润齐鲁
人们常说“洪水猛兽”。洪水固然有害,但如何除害兴利、化“洪”为“宝”是摆在东平湖管理局治水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我国北方冬麦区12个省(区、市)遭遇数十年罕见秋冬连旱,1.57億亩小麦受旱,其中山东省麦田受旱面积达3328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0%以上,包括重旱1000多万亩,抗旱救灾刻不容缓。2009年2月5日,国家防总首次拉响Ⅰ级抗旱警报。
面对黄河流域特别是下游沿黄地区抗旱工作正处于攻坚时期,齐鲁大地抗旱用水量不断增加的现实,为最大限度地支援黄河下游抗旱工作,并防止黄河断流,黄河防总于2月8日22点发出传真电报,通知东平湖水库开启入黄闸门,按20 立方米每秒流量控泄。接到通知后,东平湖管理局立即开启闸门,东平湖水源源不断地注入黄河。至2月13日22点关闸,933万立方米水作为有效补充流入黄河,东平湖水资源首次参与黄河下游水资源应急联调的调水任务,为缓解黄河下游旱情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东平湖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走出了新路子。
2010年10月14日12点,南水北调济平干渠渠首闸徐徐关闭,标志着东平湖跨流域、跨地市向济南市区小清河调水补源再次成功实施。自2009年9月第一次向小清河补源,以及后来多次向小清河补源,再到近几年向胶东地区调水的成功实施,东平湖水资源在改善齐鲁大地生态环境、支持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汶水汤汤千古悠,逐波激浪越平州。梁山泊里转一转,折向黄河沧海流。”70年的风雨变迁,70年的奋进崛起,奠定了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未来人民的治黄理念和手段也会随着时代进步变得越来越先进,即便“乖戾”的大汶河洪水也会服服帖帖,人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