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力与创新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2020-04-10陈蕾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8期

陈蕾

摘 要:新新贸易理论以异质企业作为国际贸易行为的研究主体,以企业的异质性而非同质性为假设前提,企业出口、对外投资以及国际化的生产组织等行為均源于企业的异质性。在当前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的新形势下,需要厘清中国企业出口竞争力的现状以及创新与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关系,从而基于对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的现实对当前中国出口企业行为、异质性、创新能力及其竞争力进行系统研究。因此,认清这种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本土企业;出口竞争力;创新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8-0107-03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对外贸易的开展从传统的货物向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及服务行业进行过渡和延伸,对外贸易规模日益扩大,贸易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上、中、下游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也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和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2018年以来全球的多边贸易体系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美贸易摩a擦迟迟没有解决,针对我国高端制造业、高科技行业的进出口贸易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为了更好的应对国内为经济贸易环境变化,有必要研究中国本土出口企业的异质性,正确评价中国本土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培育以创新为驱动的核心竞争优势。

一、中国企业出口竞争力与创新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Bernard和Jensen(1995)对新新贸易理论进行了有着开创性意义的研究,以此为开端,更多的研究者开始将单个异质企业作为国际贸易行为的研究主体,提出了企业并非同质而是存在着异质性的假设,这种异质性是对企业出口、对外投资以及国际化的生产组织等行为起着重要决定作用的内部原因,进而发展并形成了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新新贸易理论更多地研究了企业异质性对企业是否进行出口贸易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究企业的异质性如何通过国际贸易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行业的生产率增长和社会总体福祉的变化产生影响(Bernard等,2007)。目前,新新贸易理论的经典模型主要是指Melitz(2003)和Bernard,Eaton,Jensenand Kortum(2003)所提出的模型。

在诸多研究中,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通过对美国出口企业的研究发现,美国的出口企业有着比非出口企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二者之间的差距高达39%;Eaton、Kortum和Kramarz(2004)则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仅有17.4%的法国的制造企业参与了出口,而且出口比重较低,出口数量仅占相关企业生产总量的21.6%。Melitz(2003)的研究建立在Hopenhayn(1992)提出的一般均衡条件下产业的动态垄断竞争模型基础上,引入了企业在生产率上的差异,并将Krugman(1980)贸易模型进一步扩展。Bernard等(2003)则将企业的异质性、不完全竞争、国家的要素禀赋和产业的要素密集度等要素引入了非垄断的市场模型,在存在可变贸易成本的假设的前提下,得出了只有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出口的结论,重点考察了生产率异质性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除此之外,学者们进一步关注了企业生产率异质性与出口贸易的因果关系、企业除生产率之外的其他异质性(如技术创新差异等)对出口行为的影响以及企业异质性与企业竞争力及在产业和国家层面相关因素的关系等。新新贸易理论对研究中国本土企业的出口行为、异质性、创新能力及竞争力进行系统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二、中国企业出口竞争力与创新关系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已经成长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即ICT行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增长迅速,占比达到我国出口总值的三分之一。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外贸出口的增长不仅对经济增长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对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进口等的影响间接刺激经济增长。

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国际产业分工与转移进入到了全球化的新阶段。世界上各个发达经济体都在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从而培育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以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先机。我国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是我国在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下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和行动纲领,并特别指出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十个重点领域。自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出口产品不断受到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复苏乏力,各国为保护本国产业出台的贸易管理及限制措施不断增多。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因此,我国亟需摆脱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的传统竞争模式,努力提升出口企业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中国出口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前向联系,实现从依靠低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出口贸易大国向创新驱动、质量驱动的贸易强国跨越。

三、中国出口企业出口竞争力与创新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新新贸易理论中国化

新新贸易理论虽然在企业生产率与出口关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对于其研究对象、研究框架、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等都还处于新生阶段,仍有待于深入。由于西方的傳统研究将企业异质性(Firm Heterogeneity)是界定在企业规模、成立时间、要素密集度、企业所有权、人力资本构成、组织方式、技术选择等方面特征的差异,并将这些差异几种通过企业在生产率这一单一要素上的差异反映出来,这种简化了的“企业异质性”忽略了企业在多维度上表现的异质性以及与出口行为之间相互的内在联系。具体地讲,Melitz模型(Melitz,2003)描述的是在不存在出口补贴的情景下,假定企业出口存在一个固定成本且生产率差异外生,从而得出“较高生产率的企业出口,而较低生产率的企业则不进行出口”的结论。但是,如果将这个模型用来解释中国的大多数出口企业的实际情境时,会发现“无出口补贴”这一假设首先不符合客观现实,而相应的原模型中关于出口行为与生产率、技术选择、出口学习效应等其他要素假定不变的关系都需要重新界定,因此这种“静态”的分析对于现实的解释力比较欠缺。在整合国内外学者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可以通过借助大规模的微观企业层面统计数据,综合分析和归纳中国出口企业异质性的多重性,将中国企业出口的实际情境替换成传统新新贸易理论模型的前提假设条件,进而发觉影响中国本土企业出口贸易的异质性的“生产率异质性”之外的其他要素,即多重异质性。最终,将从实际出发,探讨中国本土企业出口中并非只有“生产率”这一单一要素异质性的作用,同时还存在着“出口-生产率”悖论现象,而需要研究企业多重异质性对企业出口影响的动态效应,从而使新新贸易理论更加适用于中国情境。

(二)对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中国的出口主要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以及世界产业链中处于较低位置,盲目的出口规模扩张、恶性竞争、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等使得中国出口的前景堪忧。中国三十余年的出口增长,基本上是劳动力卷入全球分工的过程,把要素票赋理论演绎的淋漓尽致,但是,高速增长过后,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要素禀赋也发生了些微变化,“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预示着中国未来发展约束条件也必然发生变化,因此,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延续性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对于我国本土的出口企业而言,出口竞争力可持续性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通过出口实现知识的获取和内生增长能力,特别是能否对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和创新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如果有积极影响的话,这种影响会不会进一步扩散到非出口企业。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对中国本土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和技术变迁进行了动态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企业出口、创新与竞争力的关系,而且基于中国本土企业出口存在多重异质性的现实,分别从单一生产率异质性和多重异质性视角对出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以期对中国本土出口企业竞争力的可持续性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三)国际新背景和国内新常态下的研究参考

在国际经济形势不断恶化,经济危机余波未平,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以及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国内消费水平疲软、地方恶性竞争严重等双重背景下,中国本土出口企业的寒冬业已到来。因此,在中国背景下研究和发展新新贸易理论不能简单地借鉴国际学术界在研究西方发达国际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成果,而是需要关注在中国经济和贸易实践的背景下中国本土的企业从“单一异质性”到生产率异质性悖论及多重异质性的变迁,从而为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  Bernard,A.B.,Jensen,J.B.,1995.Exporters,jobs,and wages in U.S.Manufacturing,1976-1987.B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Microeconomics.Washington DC.

[2]  Elhanan Helpman,Marc Melitz and Stephen Yeaple,Export versus 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4,No.1,2004.

[3]  Hopenhayn,Hugo A,1992.“Entry,Exit,and Firm Dynamics in Long Run Equilibrium,”Econometrica,Econometric Society,vol.60(5),pages 1127-50,September.

[4]  李春顶,唐丁祥.出口与企业生产率:新-新贸易理论下的我国数据检验(1997—2006年)[J].国际贸易问题,2010,(9).

[5]  李春顶,赵美英.出口贸易是否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生产率?——基于中国2007年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J].财经研究,2010,(4).

[6]  李军.企业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litz模型的扩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7]  姚洋,章林峰.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优势和技术变迁分析[J].世界经济,2008,(3):3-11.

[8]  赵伟,赵金亮,韩媛媛.异质性、沉没成本与中国企业出口决定:来自中国微观企业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2011,(4).

[9]  张礼卿,孙俊新.出口是否促进了异质性企业生产率的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4).

[10]  郑小碧.贸易中介空间集聚如何提升出口边际:沟通外溢性视角[J].世界经济研究,2019,(9):46-66,135.

[11]  李琳,曾伟平.中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空间异质性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9,33(1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