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驳论艺术发展思维品质

2020-04-10王耀松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王耀松

摘要:驳论文在提升与发展学生思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驳论文具有巧妙的驳斥艺术、丰富的驳斥角度、多元的驳斥价值等作用。在写作中恰如其分地指导学生运用驳论的艺术开展辩驳,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并发展其思维品质。阐明驳论对发展思维的重要价值以及提升思维品质的具体途径,能够为高中的驳论文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驳论文教学;思维提升;驳论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1A-0066-04

驳论法是一种通过否定对方来证明己方观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驳论与立论不同,立论主要是穷尽力量来正面证明己方观点,而驳论则是绞尽脑汁从反面来驳斥批判对方的观点。驳斥的结果由驳斥的力量、艺术、角度、方法决定,一篇精彩的驳论文能够体现论述者思维的严密、丰富与灵活。在写作中,若能够恰如其分地指导学生运用驳论的艺术开展辩驳,可以有效提高其思维能力并发展其思维品质。

一、巧妙的驳斥艺术

驳斥的艺术,有进退、虚实、轻重、快慢、曲直之分。善于辩驳的人,能够牢牢地将辩驳话语的主动权掌控在己方,既做到辩驳语言的滴水不漏、无懈可击,又做到辩驳后让人心服口服、无话可说。辩驳不能单凭伶牙俐齿、巧舌如簧,更需依靠强大严密的辩驳思维,以及对被驳斥一方的细致入微的心理揣摩和可能出现反击的合理推理,方能使对方哑口无言、心悦诚服。具体而言,驳论的艺术有以下几种:

1.委婉入手,肯定价值

一般而言,大多数驳斥是直接指出对方荒谬所在即可,无须拐弯抹角的客套。但是,有时候因为辩驳双方地位的差别,或者辩驳受一定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直接反驳。这时,需要采取“以退为进”的艺术,削弱对方敌意,增强沟通的好感,建立对话的可能,借此为辩驳营造良好的环境。事实上,尽管对方的观点有谬误,但也并非是完全没有道理。在肯定对方观点合理性的基础上,再有的放矢地开展驳斥,更显己方观点的理性客观。这种驳论艺术有助于发展辩证思维,提高采取辩证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抓住矛盾,重点批判

驳斥的目的在于揭露对方观点的谬误,需要快、狠、准。辩驳时,要迅速抓住对方最薄弱、最可能土崩瓦解的地方,加以重点批判。驳斥对方谬误时务必做到如秋风扫落叶一般,不可拖泥带水,留下后患。这种驳论艺术有助于提高抓住主要矛盾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细敲慢打,逐个击破

驳斥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快速推进,在气势上形成有力的震慑,又需要稳扎稳打,在细节上予以严谨地管控。特别是重点攻破对方薄弱点之后,需要进一步从各个角度缜密地分析,全面指出对方的不足,可以从对方观点存在的前提条件、适用对象、是否合乎情理、产生的不良后果等方面加以分析。这种辩驳艺术有助于发展分析思维,提高采取条分缕析方法进行问题分析的能力。

4.归谬分析,阐明荒谬

归谬,就是运用假设推断,假定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继而循着对方的错误思维,寻找错误的结论,以实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目的,让对方在自相矛盾中自证荒谬。归谬,需要拥有较强的发展思维和缜密的推断能力,先揭穿对方谬论可能产生的结果,然后回到当下,让对方审视自我逻辑的矛盾。归谬运用得当,在辩驳时就能让对方“自毁长城”,达到不战而胜的神奇效果。这种辩驳艺术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提高采取假设推断方法进行问题分析的能力。

5.比喻说理,引人沉思

运用比喻法驳斥,是一种幽默的回击,是把事物的荒谬换一种委婉方式来呈现,说理更加形象直观,实现驳斥的水到渠成。比喻驳斥,一般是借助自然、生活中惯常的事理,比喻的双方有着逻辑上的高度相似性,能够带给人以深思和警醒。这种辩驳艺术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和比较思维,提高采取比喻论证法和比较分析法进行问题分析的能力。

6.确立己论,重建观点

驳论的过程即在打倒谬论之后确立自己的观点。没有己方正确观点的振聋发聩,就不能形成气贯长虹的论证效果。重建的观点,要清晰明确、掷地有声,能够很好地聚合己方缜密的思维结果,并能经受考验。这种辩驳艺术有助于发展聚合思维,提高缜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丰富的驳斥角度

谬论之所以经不起推敲,是因为它在某一个方面或者多个方面有错误或缺陷,是有懈可击的。而发现其谬误的过程,正是驳论的要义。我们要学会运用多种丰富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明辨谬论的问题所在。我们在审视谬论时,可以从谬论的前提条件、后果、对象、逻辑、实质等角度加以分析。

1.分析谬论的前提条件

大多数观点的存在需要基于一定的前提条件(又称先决条件),前提条件对于观点的作用,好比桩基对于建筑主体的支撑作用。若没有了前提条件的保驾护航,那么观点很容易发生“坍塌”。可以说,前提条件是确保观点正确的第一道防线,必须要严谨、严密。对于条件,我们需要甄别“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区别,尤其是“充要条件”,因为其表述的绝对性,我们应加强警惕。在这方面,鲁迅先生是辩驳的高手,他在《安贫乐道法》中面对谬论——“只要有了兴趣,那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乐此不倦”,敏锐地指出,“轻松一点的职业”,才能因为兴趣而乐此不倦,否则该观点不成立。或者说,只要在“减少工作时间”的前提条件下,才有可能让人产生职业兴趣。

2.分析谬论的不良后果

我們还可以循着谬论分析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因为正确的观点指向的往往是正确的结论。而谬论在相对静止的时空状态下有很强的迷惑性,会让人觉得似有道理。可是,当我们用发展的思维来看待谬论,突破一定的时间或空间范围,就会发现谬论最终指向的结果往往不堪一击。在驳论中,分析谬论的结果是最常用,也是最有辩驳力的一种论证方式。例如鲁迅在《安贫乐道法》针对“有人认为穷人挟着破席在马路上乘凉,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之论,他极富前瞻性地指出,在秋天身体因受凉而生病的也是这些穷人们,幽默风趣地指出“席卷天下”的不良后果,自然而然地批驳了谬论。

3.分析谬论适用对象不当

有些论点,仅适用于一定的对象,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如果能够精准把握谬论的适用对象,我们也能寻找到击破谬论的另一个途径。需要说明的是,有的观点的适用对象是恒定不变的,有的观点的适用对象会随着情境变化发生动态变化,需要我们加以辨别,不能武断、狭隘地认定论点的适用对象。如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對于“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这样的谬论,先是指出“中国的脊梁”历来不是少数。在这样的基础上,鲁迅指出谬论的对象只适用于一部分人,而不能强加于全体中国人身上。

4.分析谬论不合逻辑

有些谬论错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于其自身逻辑的混乱:有的是自相矛盾,循着观点的逻辑恰恰证明观点本身是有问题的;有的是因果颠倒,没有弄清因果的先后顺序,没有明白会有一因多果和多因一果的特例;有的是主次不分、轻重不分、偷换概念、双面标准。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其观点缺乏说服力。作家何满子在《宽容骑士》一文中,批评当下一些“主张对万事万物要大度能容”的群体。他指出对方的自相矛盾性,宽容骑士的自我矛盾之处,就在于他们提倡宽容,然而对别人的意见却没有宽容的雅量。作家何满子采取“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方法,指出其对人对己采取的双面标准,揭露其虚伪的面目,凸显其逻辑矛盾之处,使对手的破绽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无处藏身。

5.揭示谬论背后的实质

大部分谬论的出现都有其一定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提出谬论的人本身的狭隘、愚昧、固执,有的是提出谬论的人暗藏一定的不良动机。洞穿谬论本身,看到背后的实质并将其揭露,是批判谬论最为有力的方法。如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针对司马光所指责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等方面的内容,王安石毫不客气地指出对方阻挠改革的实质是因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就撕下了对方谬论的伪善外衣,痛斥其不关心国事,只知道迎合世俗,取悦众人。

三、多元的驳斥价值

阅读经典的驳论文,学习基本的驳论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缜密的分析能力、客观的理性精神和宝贵的质疑能力,促进自由思想的生成与发展,同时还能培养其关注现实、重建秩序的意识。

1.培养缜密的分析能力

在辩驳对方观点时,需要条分缕析,全面审慎地查找谬论的错因。有的谬论只是前提条件不当,有的是适用对象过大需要给予进一步地压缩,还有的谬论需要通过多重推理才能看清其实质。总而言之,寻找谬误的错因,是一项艰苦卓绝的细致活,唯有缜密地分析,才能让对方心服口服。相反,若分析方向和力度出现偏差,可能会给对方留下死灰复燃的机会,甚至会遭到对方的反戈一击。柳宗元在《桐叶封弟辨》中针对周公的行为予以驳斥,凸显了他高超的辩驳技巧和缜密的分析能力。他首先指出若是王弟当封,周公劝说时机显晚,有夺功之嫌;若是王弟不当封,周公却促成不当之举,枉为贤圣。接着又批判周公小题大做,并用“王以桐叶戏妇寺”的假设来突出此举之荒唐。柳宗元的分析,以退为进,擅长假设,从各个角度来论证周公行为的不当,着实严密。

2.培养客观的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就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能够不受个人情感或利益等左右,不受外在因素干扰,从实际出发,从正确的价值取向出发,独立、客观、公正地对问题进行分析。事实上,很多谬论都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个人偏见,或者是为了个人或小集体的“私心私利”而夹带私货。驳斥谬论的过程,其实也正是摒除偏见、回归理性、凸显公正的过程。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很是不以为然,“闭关主义”的实质是狭隘偏激的民族主义,而“送去主义”表面上看是“发扬国光”,实质是崇洋媚外。这两种主义都走向了极端,是很不理性的。鲁迅在批驳的基础上,提出了“拿来主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无疑是卓有远见,富有理性的。

3.培养宝贵的质疑能力

质疑,是对已有的观点或观念的重新思考,采取回到思考原点的方式重新审视旧有观点正确与否,或者直接对旧有观点进行批判。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披着虚假外衣的现象或观点,而驳论恰恰是能通过质疑,发现真相的一种思维方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指出,石钟山因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故而以此命名。之后唐朝李渤在《辨石钟山记》一文中予以怀疑,他认为石钟山得名于山石的敲击声,“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声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随后北宋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对李渤的说法予以批判,指出石钟山的得名源自“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该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而现在认为得名的原因是它既有钟形,又有钟声。在这循环往复的不断质疑之中,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渐趋科学严谨。

4.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

辩驳,也并非完全是对于对错的争辩。历代学者针对一些历史、文化等现象或观点,阐发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虽然是对前人的否定和质疑,却形成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若没有辩驳,学术争论将缺失生机和活力。柳宗元在《论语辩》中则对“儒者称《论语》孔子弟子所记”这一观点予以驳斥,他经过严密地考证,认为“孔子弟子尝杂记其言,然而卒成其书者,曾氏之徒也”。又如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均写了《六国论》,而明朝李桢在《六国论》中予以反驳,他提出“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指出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不知道合纵盟约的重要。在你来我往的争论中,没有人身攻击,没有人格诋毁,有的是丰富有力的学术证据和严谨扎实的道理分析,自然而然地推动了良好学术风气的形成。

5.重建合理的行动指南

辩驳,不单单是为了驳斥对方的谬误,更是为了正视听,确立正确的观点和思想。如果是为驳而驳,未免显得单薄。如若能够在旧秩序的基础上,建立新秩序,表达新的见解,倡导新的思想,确立新的行动指南,就会让辩驳的价值得以提高。“驳”和“立”是相辅相成的,有严谨、有条理的“驳”,再配合科学正确的“立”,就让文章的辩驳显得更为严密。针对当下有人用“上帝视角”来指责侵害事件中的受害人疏于防范的论点,王梦影撰文《是时候关闭上帝视角了》并指出,不幸的事情之所以没有发生在常人身上,是因为幸运。她指出,防范犯罪行为,“约束受害者再严厉也是没用的,应该制约的是加害者”。她呼吁“下一次,关闭上帝视角,像凡人那样去参与公共事务,会是更积极的态度”。这些都是以积极的态度重建社会秩序,给予合理的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是富有建设性意义的。

驳论文在发展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比较思维、聚合思维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对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品质也有重要的价值。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结合驳论文的辩驳艺术和驳斥角度,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最终推动其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韩延明.驳论文写作技法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 2011(2):44-45.

[2]潘苇杭,潘新和.一切论辩文都是广义的驳论文——立论文与驳论文关系新探[J].语文建设, 2013(6):12-16.

[3]欧阳林. 批判性思维指导下的驳论文写作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 2017(4):56-59.

[4]向涛.议论文写作中的驳论思维摭谈[J].语文月刊, 2017(1):69-73.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