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研究
2020-04-10尹红艳
摘要:吉林省将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创新扶贫模式,着力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农产品品牌、建立和落实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落实产业扶贫规划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将贫困地区农户融进产业链条,实现真正的“造血”式脱贫。
关键词:吉林省;脱贫攻坚;产业扶贫
中图分类号:F269.27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0.01.012
近年来,吉林省将产业扶贫作为推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扶贫模式,产业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吉林省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推进
吉林省依托贫困地区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壮大了产业规模,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筑牢了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重要基础。
●完善制度建设,不断加大组织推动力度
吉林省调整了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增至23个,进一步强化了对全省产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指导市、县两级建立完善组织机构,统筹推进当地的产业扶贫工作。在深入调研、认真研究、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先后下发《吉林省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9-2020年)》《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工作助力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等多个指导服务性文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工作扎实深入开展。组织产业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成立指导服务组分赴各市、县,对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和贫困户产业指导员制度落实及组织机构建立等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督促各地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
●加强政策扶持,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近年来,吉林省省直相关部门和单位结合自身业务,加大指导服务力度,不断强化对产业扶贫的支持扶持,产业扶贫质量不断提升。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开展农业产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环境整治、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贫困地区民生改善等基础工作,支持贫困县集中力量脱贫攻坚;在新业态产业方面,培育了洮南市洮之宝等8个电商双创基地,在柳河、镇赉等地孵化72户电商企业,建设改造10个乡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引导省内骨干电商企业或大型网店结对帮扶贫困村200个;规划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13个贫困县编制乡村旅游规划,推动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安排水利专项扶贫资金,在贫困地区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库江河治理工程、地方小水电工程、水库移民和重大水利工程等6大类55项工程建设;在金融扶持方面,累计在贫困地区设立537个村级基础金融服务站,占全省总数的30.8%,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扶贫金融产品创新。
●推进产销对接,加快贫困地区农产品“走出去”步伐
针对贫困地区农产品“卖难”问题,组织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加吉林省优质特色农产品系列宣传推介等展销展洽活动,支持贫困地区打造优势特色品牌,让好产品卖得出且卖上好价钱。在重点打造吉林大米、吉林杂粮杂豆、长白山人参、长白山小浆果等区域公共品牌的同时,积极培育洮南绿豆、通榆辣椒、汪清木耳、镇赉小冰麦、延边黄牛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品牌,提升特色产业的影响力。2019年,通过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吉林省活动日”、深圳市“2019吉林省优质特色农产品大型宣传推介活动”及长春农博会“东北地区贫困县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活动,累计组织贫困县的78家企业100多种特色农产品开展集中展示、宣传、推介活动,签约总金额达4.1亿元,进一步提升了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为加快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搭建了平台。
●加强主体培育,辐射带动脱贫能力显著增强
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多种模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鼓励支持贫困地区培育打造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牵线搭桥帮助贫困市县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批龙头企业逐步成长壮大、落地生根,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火车头”。在每年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评选中,对贫困市县申报的龙头企业达到基本条件的优先予以认定,支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升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能力。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给予贷款贴息政策扶持。组织开展农民职业经理人培训,提高素质、开拓眼界,不断增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能力。目前,全省贫困地区省级龙头企业总量近100户,辐射带动种养农户41.4万户,带动农户年均增收3400元。
●开展科技帮扶,特色产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全面落实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和农技推广队伍,在贫困地区开展农技服务和业务指导。目前全省已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1.6萬余人,省级层面已组建由栽培、植保、土肥、种子、园艺等5个领域专家组成的服务团队,设立了公开电话,对服务中发现的薄弱环节进行现场指导。同时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农技推广项目支持,帮助贫困地区推广实用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培育脱贫带头人,播下致富的种子。
二、吉林省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足
调查显示,有高达65.1%的新型经营主体带户能力在50户以下。当前最为关键的问题是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机制还不完善、不健全,导致产销一体化经营相互脱节,加之贫困地区缺少规模大的经营主体,带贫、助贫的辐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产品销售渠道不够畅通
问卷调查显示,有70.1%的受访者认为“农畜产品稳定的销售渠道是最需要帮扶的内容”。农产品“卖难”问题一直是困扰吉林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贫困地区显得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缺少优质特色的农产品。贫困地区受人才、技术、观念等因素制约,生产的农产品大多以低端、廉价的“大路货”农产品为主,市场竞争力有限,经济效益不高。另一方面是缺乏必要的宣传推介。“酒香也怕巷子深”,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助推农产品“走出去”也是当前亟待破解的问题。
●产业扶贫指导服务还不到位
有的贫困地区将发展庭院经济作为扶贫产业,但在实际工作中,贫困户种植的农作物品种较为随意,对市场行情缺少必要的了解,在管理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致使经济效益难以保证。主要原因是各级技术指导服务工作还不到位,仍有欠缺,没有实现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需切实加强指导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破解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脱贫产业比较单一、产业扶贫项目有趋同倾向
从全省产业扶贫项目看,很多地区的产业扶贫项目集中在棚膜瓜果菜以及生猪、肉牛、肉鸡等畜禽养殖方面,产业项目单一,产品同质化比较突出,持续带动农民扩大就业、创业略显不足。当然,“同质化”主要还是相对于产业规模较小、专业化标准较低、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等产业扶贫项目而言,具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抱团发展,合力推进。
三、吉林省产业扶贫对策建议
做好产业扶贫的关键是将贫困地区农户融进产业链条,实现真正的“造血”式脱贫。
●着力在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上下功夫
针对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足问题,不断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构建利益联结机制。首先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创新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评选机制,将农业休闲旅游星级企业纳入到省级龙头企业培育范畴,不断拓宽培育范围,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龙头企业监测工作,将带动功能弱、社会责任感不强等不符合标准条件的企业淘汰出局;落实好龙头企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企业开展生产基地、高新技术研发等项目建设,不断增强企业自我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其次是扶优扶强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积极指导各地开展家庭农场制度完善和认定工作,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能力,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推动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档升级。再次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好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的实施方案》和《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组织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不断建立扶贫带贫长效机制。
●着力在拓展营销渠道、打造农产品品牌上下功夫
针对农产品销售不畅问题,努力拓展营销渠道,打造农产品品牌。首先是加强产销对接。通过农产品产销对接、优质特色农产品推介、项目对接考察等活动,积极宣传推介贫困地区农产品,不断提升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其次是积极培育农产品品牌。继续支持贫困地区开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加强指导服务,做好业务咨询,积极为贫困地区生产经营主体申报认证提供指导和服务。建立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目录,助推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创建,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贫困地区地方特色的优势品牌,加快提升特色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再次是加强典型模式宣传。重点总结各地在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联贫带贫机制创新、产销对接和品牌打造、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在省内外各种媒体上进行宣传推介,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最后是编制扶贫项目推介手册。继续组织各地筛选推荐产业扶贫项目,围绕优质粮食、现代畜牧业、园艺特产品等三大类优势特色资源,重点谋划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电商、休闲旅游等产业项目对外发布,引导和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全省产业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着力在建立和落实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上下功夫
针对产业扶贫指导服务不到位的问题,首先要继续认真落实好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组织指导市县进一步做好指导员台账建立完善工作,对调整、更换的指导员要及时建档立卡,保证及时进行补充;加强指导员指导培训工作,组织各地围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休闲农业等扶贫产业,对指导员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提高基层产业指导员综合素质;进一步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举措,推动指导员工作步入常态化;在原有实用农业技术指导基础上,组织指导员开展产业政策宣讲、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服务,拓展指导服务领域,提升指导服务质量和水平。其次要加强省级专家团队服务质量。切实发挥好省级农业产业扶贫专家服务团队作用,通过设立公开电话、定期进村入户指导、开展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扶贫产业指导服务;建立专家服务组联络机制,保持省、市、县、乡、村五级常态化工作联络,保证基层指导员遇到难题能够及时向各级专家组反映并寻求支持,着力提升基层产业指导员指导服务水平。再次要加强典型模式的宣传推广。继续加强对各地产业指导员典型经验和扶贫带贫助贫模式的总结推广,总结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对工作业绩突出的产业指导员和好的工作模式进行宣传推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着力在培育壮大农村产业发展载体、落实产业扶贫规划上下功夫
针对脱贫产业比较单一、产业扶贫项目趋同的问题,进一步培育壮大农村产业发展载体,落实产业扶贫规划。首先要加强园区创建支持力度。指导支持贫困县创建省级现代农業产业园并给予倾斜,推动提升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力和水平。组织贫困地区开展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认定和申报工作,指导各市(州)开展市、县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认定,做好特色主导产品的质量认证和质量安全追溯,培育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其次要加快“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积极组织贫困地区开展专业村镇培育工作,推动贫困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提升发展。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贫困县扶贫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发展水平。再次要着力抓好产业扶贫规划落地。认真做好《吉林省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9-2020年)》中期评估和修编工作,在完成规划修改基础上,加快推动规划中的产业扶贫项目尽快启动建设,切实把产业项目与贫困乡、贫困村和贫困户精准对接,实现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
作者简介
尹红艳,吉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 王宝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