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研究中的认同话题*
——基于CiteSpaceⅢ的知识图谱及可视化分析

2020-04-10赵志峰李志伟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20年1期
关键词:节点文献旅游

赵志峰,李志伟,2

(1.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旅游与服务管理学院,重庆400067;2.四川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610064)

1984年,发表在AnnalsofTourismResearch上两篇关于旅游对族群认同影响的文章[1-2],引起了西方学术界对旅游研究中认同话题的关注,进而促进世界范围内认同研究的蓬勃兴起。此后,认同话题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化。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①,内容分散,相比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现有相关研究述评虽然关注研究主题、内容和研究方法等,但述评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且研究结论易受个人经验与偏好的影响,主观性强。有鉴于此,本研究以SSCI数据库所收录的大量研究文献为对象,以科学计量学理论为指导,利用CiteSpaceⅢ可视化分析工具客观呈现知识图谱,探测其知识脉络,充分把握研究热点与演进过程,促进国内学者及时了解和把握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试图探测国外旅游研究中认同话题的知识脉络,因此将数据来源限定在Web of Science中的SSCI数据库。检索式TS=(identity AND tourism),语种=English,文献类型=Article,时间跨度=所有年份,以全记录格式下载全部文献共790篇,截止时间为2015年8月17日。研究小组阅读文献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进一步筛选文献,确保研究主题为旅游研究中的认同话题,最后确定研究文献762篇。

1.2 研究方法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of Knowledge)已经发展成为科学计量学的新领域和新热点。它是一种以知识域(knowledge domain)为对象[3],形象化地展示研究对象的发展脉络及相互关系,并对其未来发展态势进行宏观预测的定量分析工具[4]。在众多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中,本研究选用的软件为CiteSpaceⅢ,版本号为3.9.R12.32。该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团队基于Java应用程序开发,以可视化图形的形式来反映知识的框架、结构、交互、流动、演变等内在关系与规律,进而挖掘整个学科或知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时空分布[5]。因为操作简单,处理信息数据能力强,是近年来在全美信息分析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可视化信息软件[6]。

本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2 学术研究概况

2.1 时间分布

分析文献数量时间分布的变动趋势,能把握某一领域研究发展的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7]。由图2可知,相关研究始于1984年。在长达32年的研究周期中,萌发期(1984-1993年)文献较少,SSCI数据库仅收录6篇相关文献;生长期(1994-2007年)文献量呈稳定增长态势,虽有小波动,但基本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爆发期(2008年以后),认同话题逐渐成为旅游研究中的热点,文献量直线上升,在2013年达到最高值93篇,2014年比2013年也只少了2篇。2015年只收录前8个月的数据,但为了获得国外最新研究情况,故不予剔除。这表明认同话题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国际上对该领域的认识与研究不断加强。

图2 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

2.2 国家(地区)分布

为了清晰展示出各个国家的科研竞争力,更好地了解科研成就的分布情况,对研究文献按照国家(地区)进行地域划分(见表1)。从频次上看,美国发文数量最多,其次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从中心性角度来看,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而且这些国家之间合作密切,影响力大。由此可见,在该研究领域,处于绝对领导地位的是美国和英国。尤其是美国,与十余个国家(或地区)存在合作关系,节点中心性高达0.66,影响力大。这可能是因为美国研究起步早(最早发文时间为1984年),对该领域研究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学术研究与国家(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地位密切相关。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亚洲国家的中国,在发文频次上位居第六,但是中心性仅有0.03,国际话语认同度和影响力较小。

表1 研究文献的地域分布情况

3 知识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是在某一具体时间段内一组数量相对较多的、有内在联系的论文集中探讨的科学问题[8]。关键词作为论文的提示符,能够解释或者表达文献的核心内容,反映出主题,因此,可以根据关键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9]。除此之外,CiteSpace软件还开发出识别知识网络中关键节点及关键位置的技术,即发现知识转折点(turning point)[5],也就是高中心性节点;在生成的可视化图谱中,这些关键节点用紫色光圈突出显示,紫色光圈越厚,中心性越高,其影响力越大。

将数据信息导入CiteSpaceⅢ后,为了更清楚地辨识不同时期学科演进的突出拐点和学科前沿的时态模式[6],时区分割(Time Slicing)②选择1984—2015年,单个时间分区的长度(#Years Per Slice)设为2年,即以两年为一个时间间隔,分为16个时间间隔;主题词来源(Term Source)选择为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和关键词(DE与IE);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关键词(Keyword);网络阈值选择(selection criteria)前30个高频或高被引节点,而具体时间间隔分区的阈值由线性内插值来决定。在软件导出数据后,还需要对相近关键词规范合并,比如community和communities,geography和geographies等。而后汇总,重复5次以上关键词有80个,为进一步说明问题,统计分别排在前十位的高频次和高中心性的关键词(见表2)。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完成数据清洗后,再次运行软件,得到以高频次形式显示研究热点图谱(图3)。图3中的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与其频次成正比,节点越大,频次越高,关注度越高。而节点外的紫色光圈表示此节点为高中心性节点,紫色光圈越厚,中心性越高,说明该节点越重要,可以视为关键节点。另外,节点之间连线的次数和距离的远近则反映节点间的共被引频次和研究关系的亲疏。鉴于研究小组已经对筛选过文献,而研究主题设定为旅游研究中的认同话题,为了使大家对旅游研究中的认同话题更为清晰,故而对图像进行处理,删掉了tourism这个点。整个图谱由166个节点、484条连线组成,说明认同话题具有极大的复杂性。从线条上看,在旅游研究中,与中心词identity关系密切的关键词有culture(文化)、authenticity(真实性)、place(地方)、politics(政治)、heritage(遗 产)、heritage tourism(遗产旅游)、nationalism(民族主义)、experience(体验)、gender(性别)、history(历史)、self(自我)、ethnicity(族群)等。

表2 高频及高中心性关键词一览

图3 研究热点(关键词)聚类视图

从频次上看,除了检索主题tourism和identity外,authenticity的频次最高,这是因为本真性理论拓展了旅游研究的深度,增加了旅游研究的重要性,这不仅激发了研究者对真实性领域的探索,也引发了学者们对真实性理论旷日持久的争论。

在中心性方面,除了检索主题tourism和identity外,culture的中心性最高,是最主要的关键节点。一方面,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冲击加剧了文化的差异、断裂与失衡,在这种情形下,认同持续地成为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强烈关注。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各种类型的认同中,文化认同处于各类型认同的核心地位[10],因此,在旅游研究中,认同话题的大部分内容都和文化认同有关,诸如真实性、旅游体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商品化等研究内容,这也透露出旅游研究中的认同话题是以文化为载体的,充分说明了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灵魂作用。

3.2 研究热点时区分析

时区视图(time zone)是一种侧重于从时间维度上来表示知识演进的图谱,它可以清晰地展示出文献的更新和相互影响[3]248。为了进一步揭示各年度研究热点变化的情况,显示学科进展,了解发展态势,运行CiteSpaceⅢ,以“time zone”的可视化方式显示研究热点变化的时区视图(图4)。

图4 研究热点时区视图

如图4所示,时区(条型区域)按时间顺序排列,可以直观、清楚地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脉络以及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联系,它展示了自1984年以来研究热点变化以及思想演进路径。可以直观看到,tourism和identity与众多关键词之间连线密集,关系密切,而且其研究一直贯通到2015年,符合本研究主题。与前述研究文献时间分布相吻合,萌发阶段(1984—1993年)的研究活动刚刚开展,因此几乎没有关键词出现。生长期(1994—2007年)涌现了大量的研究主题,如authenticity(真实性)、heritage tourism(遗产旅游)、behavior(行为)、experience(体验)、gender(性别)、national identity(国家认同)、ethnicity(族群)、women(女性)、globalization(全球化)、place(地方)、culture、heritage(遗产)、politics(政 治)、consumption(消 费)、commoditization(商品化)、tradition(传统)、representation(表征)、geography(地理)、history(历史)等,说明研究者对认同的关注度逐步提升,对认同的认识逐步增加,对其研究不再局限于认同本身,更多是通过大量相关议题展示出来。而“culture、authenticity、place、politics、ethnicity、consumption、city”等高中心性关键词是这一阶段研究的关键节点或转折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研究者当时关注的热点与重点。爆发期(2008年及以后)研究进入高产阶段,不仅文献数量激增,也出现了诸如travel(旅行)、migration(移 民)、governance(管理)、destination(目的地)、discourse(话语)、place attachment(地方依恋)等一系列新的研究议题,说明认同研究愈发受到重视,但这些研究议题中心性不高,还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力,说明现阶段研究视角多元新异、研究重点不突出。显而易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范畴不断拓展,研究议题趋于多样,研究视角越来越宽广,研究内容愈加丰富、深入。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研究者要多关注近几年出现的关键词,这些可能是新兴的研究视角和潜力领域。

3.3 研究前沿分析

CiteSpace创造了“Find Burst Phrases”算法功能,通过提取“突变词语”来实现对研究前沿的侦测分析[11]。具体来说,CiteSpace软件从论文题目、关键词和摘要等字段提取候选专业术语,通过跟踪分析它们在不同时间区间内出现频率的突然变化(激增),识别出代表研究前沿的若干名词术语[12]。本文利用CiteSpaceⅢ软件中的关键词突现探测(Burst Detection)功能将频次突然激增的关键词从大量关键词中探测出来,考察词频随时间的变动趋势,展示快速发展的主题,以此确定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表3)。

表3 高强度突现关键词一览

表3的这些突现词展示了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明晰了旅游研究中认同话题目前研究的关键视角。结合图4发现,在1984-1993年的研究萌芽阶段,没有出现突现词;1994-2007年出现的突现关键词主要有tourism、culture、heritage、identity、place,说明最早进入研究者视线的是文化、遗产和地方;从2008年开始,新议题集中涌现并迅速膨胀,如space、migration、self、image、community、gender、sense、ecotourism、mobility等,这些已经变成当前新的前沿命题,需要持续、动态地关注。

由于本文关注旅游研究中的认同话题,因而tourism和identity的词频突现强度最高,culture、place和heritage的强度紧随其后,因为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容易受到异文化的刺激,产生各种形式的文化认同[13],地方是社会文化的空间载体,遗产地作为研究视角,引起了学者极大的兴趣与讨论。从时间上看,self、image、gender、sense、ecotourism、mobility是现在的研究热点,也是未来有望突破的重点方向。

4 研究演化分析

被引文献和施引文献在内容上相关,引文形成了研究前沿,被引文献组成了知识基础[14]。引文分析是文献共被引及其耦合分析的基础,分析引证行为可以明晰研究内容间的内在关系,判断经典文献,追根溯源并跟踪发展,辅助科研。

4.1 文献共被引分析

两篇文献同时出现在第三篇施引文献的参考目录中,则这两篇文献形成了共被引关系。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有效了解知识在不同研究主题间的流动和演进,认识过去活跃的作者对当前研究的影响。在共被引网络图谱中,不同聚类通过关键节点(形成关键或转折点)相连接。这些关键节点因为具有控制另两个引文之间交往的能力,通常在整个网络中起到了很大的桥梁作用,被视为居于重要的核心地位[15]。关键节点文献一般是在某研究领域中提出重大理论或创新概念的文献,也是最易发展为新的研究热点或引发新的研究前沿的关键文献[16]。此外,CiteSpace软件还用半衰期描述文献的衰老速度,半衰期越长,文献的有效价值越大,文献越经典。

借助CiteSpace软件确定关键节点文献是进行可视化分析的重要环节,节点类型选择被引文献(Cited Reference),以一年为一个时间段,默认阈值,得到图5显示的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在该图谱中,每个节点代表一篇文献,节点向外延伸的不同颜色的圆圈称为引文年环,代表这篇文章的引文历史,引文年轮的颜色和厚度分别代表相应的引文时间以及相应时间内的引文数量;紫色外圈标记的节点为高中心性节点,表示从一个聚类跃迁到另外一个聚类,紫色光圈越厚,则影响力越大。由于关键节点文献往往具有较高的相对中心度和被引频次[17],本研究在视图中用紫色外圈突出显示这些被探测出的关键节点文献,并在表4中列出了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中的关键节点信息。

图5和表4大体可以反映出旅游研究中认同话题研究的演化方向。影响较大的重要研究 者 有 Urry(1990、2002)、MacCannell(1973、1976)、Cohen(1988)以 及 Wang(1999)等,另外,Giddens、Anderson、Noy和Appadurai等也在理论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Urry提出了游客凝视(tourist gaze)的概念,认为旅游凝视由社会构建而成[18],该书将文化研究与社会学分析结合在一起,迅速成为旅游研究,特别是旅游人类学、旅游文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析工具,并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同时,被引频次和中心性最高,无疑也印证了其经典旅游研究著作的地位。MacCannell将拟剧理论引入旅游研究,提出了真实性理论,尽管旅游者只能看到“舞台化真实(staged authenticity)”,但并不影响旅游者对真实性的追求[19]。1976年,他将符号学思想以及真实性、游客与现代性关系等问题引入旅游研究[20],拓展了旅游研究的深度,引起了学术界特别是社会学者对旅游研究的重视,不仅奠定了旅游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基础,也确定了他在旅游研究中先驱和权威作者的地位。Cohen讨论了旅游中真实性和商品化的问题,提出“渐变真实”(emergent authenticity)理念,认为商品化不一定破坏文化产品的内涵,真实性并非固定不变,而是社会建构的结果[21]。王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真实性理论,强调旅游主体真实体验[22],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并使得真实性的争论上升到哲学层面。

从半衰期指标看,有效价值最大的文献是Goffman的专著《The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Life》。他提出了拟剧理论(又称自我呈现理论),用戏剧概念来观察社会互动,解释日常生活。该理论认为,全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表演者,人们利用各种符号活动,诸如语言、文字、表情等,创造自我形象,对他人表现他的自我和活动[23]。首先,该理论是真实性理论的基础,而研究者对真实性理论的探索经久不衰。其次,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扮演着多种角色,并随着社会情境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角色意识和文化特征。在现代社会,角色的繁杂容易造成自我认同的紊乱,如何理解自我,形成角色认同,该理论是重要的理论基础。再次,在微观层次上研究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该理论是主要分析工具,这也适用于当今的媒体时代,这也许就是该文献经久不衰的原因。综上所述,这些研究尚属探索性、奠基性的工作,为后期研究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5 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

表4 研究文献共被引图谱中的关键节点信息一览

4.2 文献耦合分析

文献共被引分析不能反映出当前研究群体的研究领域。为了了解当前活跃研究者的研究倾向及重点,对762篇文献进行文献耦合分析。文献耦合是指两篇文献引用相同的参考文献的情况。两篇文章共同引用的参考文献越多,耦合强度越大,研究主题的相似性越强。在CiteSpace中,节点类型选择文献耦合分析(Paper),以1年为时间区间,提取每个时间切片排名前50位的数据,网络裁剪采用最小树算法(MST)生成文献耦合最终网络(图6和图7)。图谱中网络节点数N=789,连线数E=767,聚类后网络的Modularity=0.9293、Sihouette=0.5585,聚类效果好。

根据相近领域作者聚类(图6),对核心研究者的文献逐一梳理,分析、归纳总结出图7中所形成的27个主题聚类的主要研究内容(表5)。

图6 研究文献耦合作者聚类

图7 研究文献耦合主题聚类

由表5发现,这27个模块的核心内容,虽然研究视角、侧重点和方法不同,研究者的关注视角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者角色:旅游情境下,人们的角色是具有一整套角色关系的角色丛。个体扮演多少角色就会形成多少相对应的身份,所有身份的整合就构成了个体整个的自我。自我是各种身份的出发点,换言之,认同的起点就在人的自身中[24]。旅游者角色反映了旅游者动机和作为结果而产生的作为之间的关系[25],不同类型旅游者代表着不同人群方式与趣味的分化,是人们自我和社会认同的一种折射[26],因此,从不同类型旅游者(如背包客、负责任的旅游者、好旅游者等)的角度,讨论旅游和自我认同之间的联系成为主要研究内容。

(2)旅游体验中的本真性问题:真实性的体验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认同[27],借用真实性这一哲学概念研究旅游现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研究者大多从文化商品化、文化展演、怀旧和遗产旅游等角度展开相关探讨。

(3)主客关系:旅游现象的核心问题是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与当地居民的文化互动[28-29]。在旅游这一机制下,游客必然会遇到众多的“他者”,形成庞大的社会交互体系,产生“自我”与“他者”的分野与对视,从而产生认同和排斥等心理行为,进一步影响主客双方的交往与互动。以“凝视”为理论分析工具,探讨游客与“他者”的互动关系,从而发现旅游活动对双方文化认同影响的研究也日益增加。

表5 研究文献耦合聚类核心内容

(4)旅游现象中的性别问题:旅游作为跨地区、跨文化的社会交往活动,形成庞大的社会交互体系,不同的社会关系充斥着整个旅游发展过程,性别关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学者强调,在由性别关系决定的性构社会中旅游业被构建起来[30],性别是社会构建的产物。在旅游研究中,学者们关注性别关系的建构和变化以及性认同的建构,研究内容涉及性别化的旅游者、景观和工作、同性恋旅游以及性旅游等议题。

(5)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从全球化、现代性等视角,讨论旅游对目的地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影响,随着个人经历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变化,人们不断反思自我,认同必然发生变化。研究者或采用抽样调查、聚类分析、结构方程等定量研究方法,或采用深度访谈、话语分析、半结构化访谈和扎根理论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对居民态度感知、生存方式、社会分化、价值观念、社会关系以及文化商品化和舞台真实性等研究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成果丰富。

(6)旅游中认同的建构:旅游活动为“自我”与“他者”的接触提供了平台,在时间、空间、历史和文化的转换中,体验不同生活方式或生活环境,在与“他者”的对比和互动下,认同不断被探索、建构和强化,认同危机得以摆脱。因此,旅游作为桥梁中介,在界定认同感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认同建构的路径、动力和强化等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研究议题也涵盖了地方认同、目的地认同、区域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族群认同、角色认同和自我认同等多个层面,

结合前面对研究热点的分析,发现文献耦合形成的研究聚类与关键词反映的研究议题相契合,这是该领域研究的主体内容,对后续研究具有较强的引领和借鉴参考意义。

5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借助知识图谱方法,应用多视角共引网络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对1984年以来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

(1)在旅游研究中,国外学者对认同话题研究已形成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研究实力,掌握研究的基本话语权,研究热度激增,科研成果丰硕,文献数量持续增长。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不突出,国际话语认同度和影响力较小。

(2)知识热点分析显示,研究领域(范畴)不断拓展,研究主题趋于多样,研究视角愈加宽泛新颖,研究内容越发深入,总体呈现出研究视野多元格局。

(3)文献共被引分析显示,Urry、Mac-Cannell、Cohen、王宁、Goffman等人影响较大,为认同研究做出了理论贡献。

(4)深度剖析认同研究重要文献的关键词、共被引及耦合关系等发现,在旅游研究中认同话题的研究内容存在27个聚类模块,梳理文献后提炼出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者角色、旅游体验中的本真性问题、主客关系、旅游现象中的性别问题、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和旅游中认同的构建等六大方面。

结合本文对研究内容的归纳总结,未来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在概念应用上要本土化。作为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认同概念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并派生出一系列概念,诸如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治认同、角色认同以及自我认同等等。目前这些概念已经成为许多相关学科研究的核心概念,并有着各自不同的含义。在旅游研究中,借用相关概念研究时,要考虑在不同社会背景、学科背景下,概念范畴的有效性,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学科背景的概念体系。

(2)在理论研究上寻求突破。未来研究应该廓清不同层次认同的边界和特征、明晰统一的概念范畴以及构建理论体系等,深层探索具有普遍性的认同构建过程。

(3)在研究内容上多元拓展。今后应该从研究范畴、研究视角和研究地域等方面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包括从power(权力)、moblity(流动)、impacts(影响)、self(自我)、model(模型)、attachment(依恋)、image(形象)、gender(性别)、sense(感觉)、ecotourism(生态旅游)等视角不断开拓研究范畴,从乡村、城市、民族地区、景观地等角度多区域拓展研究地域,开展各种形态和层次认同主题的研究,丰富理论体系。

(4)在应用研究上探索实践。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对处于后改革时代的中国社会而言,社会急剧变化,任何意义和认同都不稳定,很多人面临身份和认同的问题。因而,在我国的旅游实践中,研究认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对遗产地来说,如何构建、深化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对地方而言,如何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保持地方异质性?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关注认同理论在西方旅游研究中应用成果,比如关注边缘性群体与散居群体、认同机制建构、旅游目的地管理、景观治理及规划、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对我国的旅游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学术界重视。

(5)在研究方法上探求创新。当前研究在旅游者的地方认同、国家与民族认同以及族群认同方面,常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部分研究如居民的地方认同对旅游发展支持态度[31-32]、开展旅游活动对农村社区的影响[33]、利益相关者认同[34-35]和地方(区域)认同[36-37]等采用定量研究。由于旅游学科具有独特的综合性特点,未来应该以多学科交叉研究为基础,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展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强调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促使旅游认同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细化。

注释

①虽然早在1987年,石坚荣在《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一文中,就已经提到在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中发生着文化认同过程,但国内大规模的研究始于2000年李蕾蕾发表的《跨文化传播及其对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一文,比国外研究晚了将近20年。

②其目的是确定单个时间片的长度,以便对某个知识领域进行时序“抓拍”,然后将这些分时抓拍的图片连接起来,完成历时性研究视角下的学科知识图谱绘制任务。

猜你喜欢

节点文献旅游
基于RSSI测距的最大似然估计的节点定位算法
分区域的树型多链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一种基于能量和区域密度的LEACH算法的改进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基于点权的混合K-shell关键节点识别方法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