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宗教观的简析

2020-04-09全涛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本质马克思

摘  要:马克思主义者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一部分非马克思主义者会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者甚至认为马克思本人是对神明报“十分恶意”和对宗教“不能容忍”的态度,包括那些“半截子”唯物主义者在内,他们这种错误的认识在于没有真正的坚持辩证法这一基本立场看问题。只有完整探析马克思的宗教观,才能让人们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下的宗教含义。

关键词:马克思;宗教观;本质

一、马克思宗教观的形成过程

(一)学生时期马克思的宗教观

任何人思想萌芽都很难完全脱离周围环境的影响,马克思出生于德联邦欧洲国家,基督教在欧洲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而马克思初期的宗教观带有浓厚的“信徒”色彩,他的宗教观就是不可触摸的“神”。

在其<<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同基督结合为一体,这种结合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性和作用>>中有“不仅使我们对基督教怀最纯洁的崇敬和爱戴,而且我们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以下简称“福音文”)无论任何一个孩童在意识真正独立之前都会打上“家乡的印记”,基督教“爱”的熏陶下的马克思也相应表现出对于宗教的认可。

除此之外,马克思指出“因为非理性的世界存在,所以神存在”此刻,他已经明确指出了“神诞生之地”乃是人的“脑袋”这一结论,对宗教的态度已经由“神不可侵犯”到“神只是非理性的附庸”的转变。

(二)工作时期的马克思宗教观

进入《莱茵报》工作的马克思,已经不是象牙塔里的学生。在现实接触后,马克思的宗教观也慢慢由唯心主义无神论向唯物主义方向转变。

他在《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中明确反对“宗教是国家的基础”这一说法。此时马克思的宗教观已经脱离“神圣不可玷污”的天堂,他批判宗教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他由书本上的理论之争渐渐转向社会现实的探索。

在文章《<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和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可见他对宗教清晰无情的批判,马克思的宗教观已经由“天堂”回到了人间。分析这种回归,并不是单单马克思个人年纪增大的必然,而是他贴近人民群众现实后的认识升华。

二、马克思宗教观的主要内容

(一)宗教产生的根源

正如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指出“是到现实的犹太人里去寻找犹太教的秘密。”马克思的宗教观产生的根源离不开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

人类社会历史既是发展的历史,也是继承的历史。在原始社会,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及其现象是迷惑的,对雷鸣电闪等现象更是充满了无比敬畏。那时人类将一切无法解释的事务都用神秘力量解释.正如《德意识形态》中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与自然界,因而,这是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人类对于“神秘自然”的崇拜,从而诞生了占卜师巫师等职业。这些人只是借人类的“敬畏自热”确立了自己特殊地位,后来成了神的代言人。

另一因素就是社会。探究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一方面是“神的代言人”自我社会地位维护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社会经济的占有。

正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指出“人创造了神。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二)宗教的本质

馬克思宗教观对于宗教的本质回答,更多是出于是什么这一问题出发。总的来看就是包含了“烟片说”、“异化说”、“自我意识论”。

上述的本质结论无论表述如何,其表述的相同一点就是:宗教的本质只是人活动的产物。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宗教的异化是发生在人的内心生出...经济的异化则是现实生活的异化”那么此时,马克思已经把“宗教与神灵”这一多少有些抽象性的命题回归到了人可见的可量化的领域----即“经济”现实的层面。

(三)宗教的作用

上述只是阐述了马克思个人对于宗教本质态度,似乎只能看见其对宗教的“无情批判”。其实不然,马克思提到“宗教是麻醉人民精神的鸦片”这一说法时,或出于批判统治者的需要,他用“鸦片”比喻统治者的工具,希望唤醒人们对于“宗教的痴迷”。

马克思想表达的一种解读:在社会没有得到解决前,“鸦片”有其一定“安慰剂”和“镇痛剂”作用的事实不可被忽视。

(四)宗教的消亡

关于宗教何时消亡,马克思提出“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条件有二:一是人思维认识的不足性;二是社会物质财富占有的失衡性。在那之前,宗教自然伴随着我们,我们能做的就是掌握宗教的本质,做“宗教的主人”而不是“宗教的奴隶”。

满足了两个条件,宗教将会消亡,也就是实现了“人间质变”。

三、马克思宗教观对当代的启示

社会的改变终究会导致宗教的变革,借鉴马克思宗教观的变化,我们对于宗教的认识应该保持一个“清醒而包容”的态度。清醒是指明白宗教是“遗憾社会”的产物和其不会立刻质变的事实,包容是指明白宗教在一定历史时段有其积极作用,唯有 “取其所长”为我所用。

当“人间质变”时,宗教还是宗教(宗教一词还在),宗教不再是宗教(宗教的迷信部分被彻底摧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

[2]马恩列斯中央编译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恩列斯中央编译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郑天星.马克思恩格斯论无神论、宗教和教会[M].华文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全涛(1994—),男,土家族,湖南人,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猜你喜欢

本质马克思
思辨,让学习触及数学本质
最有思想的句子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马克思妙计催书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漫画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放缩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