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卑不亢 以理服人

2020-04-09郭子琳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左传教学内容

摘  要:《左传》虽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也记载了大量的人物言论,其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最为人称道的是烛之武劝退秦师的一番说辞,简洁精练,委婉有力,《烛之武退秦师》体现出“开门见山,坦言知亡”“推心置腹,阐明利害”“谈古论今,瓦解同盟”的说辞艺术,研究其说辞艺术有助于学生体会其行人辞令精妙之处的同时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提高语言的表达交流和梳理整合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关键词:《左传》;行人辞令;教学内容

《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时代历史的史学著作,又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以记载人物行事为主的历史散文著作,他突破了之前单单记言或单单记事的传统模式,借鉴了《尚书》记言体与《春秋》记事体,将二者有机的融合起来,做到言事相间,文史结合,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左传》在记言方面主要是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人物辞令,当时列国之间外交斗争激烈,所以以行人为主的外交辞令是辞令的主体。《说文解字》中说:“辞,讼也。”辞令指的以应对为目的经过修饰的语言,他们与一般语言的区别就是他们是经过仔细斟酌后的语言,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行人”又被称为“行李”,是当时的外交使节,他们经常奉命出使,依靠自己國家的国力,把辞令作为主要的外交工具,这些辞令对于国家利益的维护,外交场合的胜利,自身的性命的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有许多记述辞令的篇章,成为世代流传的经典。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明确提出“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言语特点,理清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篇选文记述了秦、晋围郑,形势紧迫,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烛之武以捍卫国家主权为使命,只身奔赴敌营,凭借自己独特的外交才能、机智善辩的口才,成功说服秦伯,完成使命的故事,其中最经典的部分就是烛之武用125个字说服秦伯,劝退秦师,瓦解了秦晋联盟,使郑国转危为安,体现了《左传》言简意赅,平实畅达的语言特点,反映了其行人辞令的高超艺术。

一、开门见山,坦言知亡

面对强大的敌军,烛之武心里清楚此次秦晋联盟攻郑绝对不是“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这么简单,于是他索性避开这个问题,开门见山阐述自己此次前来的目的,秦伯面对半夜来访的即将亡国的亡国奴,他不明确对方来的目的,所以肯定以一种戒备警惕的心理来面对他,烛之武心理也明白这一点,于是他第一句话: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一个“既”字就显示出烛之武的自知之明,故意示弱,用迂回的战术消除秦伯的心理戒备的同时满足他的虚荣心,让秦伯产生既然都知道自己要亡国了,还来干什么的疑惑,给双方提供一个缓冲的机会,为下一步劝说秦伯奠定基础。

二、推心置腹,阐明利害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意思就是亡郑无益于君,或者是存郑有益于君。那么烛之武为何不简单直白的用陈述句来表达,这其实是《左传》中外交辞令的一种艺术——“若”字句,这是一种假设复句,其优势在于能够简洁明确的表情达意(亡郑无益于君),而且也符合烛之武此次前来是以一种弱国使者的身份和劝说强国的国君退军的目的,这种句式在表达上更加委婉迂回,在语气上更加的和缓从容,避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秦伯的不愉快感,显得谦卑恭敬,拉近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了秦伯听他说下去的兴趣。接下来烛之武就开始站在秦国的立场阐明亡郑对秦晋两国的利害,“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秦国帮助晋国攻打郑国的目的表面上是出于秦晋之好的结盟关系,实质上是他企图从这场战争中分一杯羹,烛之武抓住了这一点,站在客观现实的角度,从地理位置和利益分配上进行劝说,郑国的地理位置只能是让晋国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分不到领土,那么秦国劳民伤财只能是增加了晋国的势力,即使秦国分到一些领土,那么以后领土的管理也是个难题,再者,晋国势力的增加就意味着自己国家势力的削弱,这完全违背了秦伯当初的目的。

存郑对于秦国来说是有直接利益的,郑国的地理位置十分的优越,他的东面是宋国和齐国,南面是蔡国和楚国,如果秦国和郑国交好,郑国就可以作为他沟通东南各国的桥梁,这对一心想要称霸的秦伯来说是长远的利益,而且这个利益不用耗费一兵一枪,经过烛之武的分析,秦伯心里有了明确的答案,亡郑对秦有害无益,存郑对秦有益无害。

三、谈古论今,瓦解同盟

烛之武在为秦伯分析完亡郑、存郑对秦国的利害之后,秦伯的内心是有些动摇的,但是单凭这几句话还不足以瓦解秦国与晋国的盟友关系,于是烛之武就以史为例,提醒秦伯晋国以前忘恩负义的事情:“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在这里烛之武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举出当年晋文公过河拆桥的事情,增加自己的语言的说服力,一举激化秦伯心中的怒气,既然晋文公背信弃义在先,那么秦伯违反盟约也是理所当然的,回顾完历史之后,预测未来,利用晋候的贪心引起秦伯的戒心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晋国是个贪得无厌的国家,郑国只不过是他在西面的一个小小的的目标,在灭郑之后势必还要向西扩张,一旦秦国帮助他得到郑国,那么秦国就是他下一个目标,这句话如同警钟一样敲醒秦伯,在历史的教训下,秦伯不得不提防晋文公。

四、结语

烛之武退秦师整个过程中烛之武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先是采用迂回的战术与秦伯娓娓道来,然后以己度人站在秦国的角度分析了言利讲弊,通过秦晋之间利益的对比句句击中要害;最后谈古论今,不露痕迹地挑拨离间,加深了秦晋之间的矛盾,瓦解秦晋联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教授这一块内容,可以尝试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在体会其行人辞令精妙之处的同时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提高思辨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09.

[2]史继东.《左传》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3]何新文.《左传》人物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9.

作者简介

郭子琳,硕士,昆都仑区团结大街第三小学。

昆都仑区团结大街第三小学  内蒙古  包头  014010

猜你喜欢

左传教学内容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例谈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马首是瞻
从善如流
A corpus—based study of function words suoyi and keyi in Zuo Zhuan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左传》笔法
Contents and Abstracts
设计问题链 变告诉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