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郝大天独造一孔冶浦桥

2020-04-09潘世远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崖壁太爷文字

潘世远

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六合区八百桥古镇美丽的马头山脚下大云郝村庄一直流传至今。马头山崖壁上雕刻的文字:“南无阿弥陀佛,大明国应天府六合县宣德七年四月初三日,起手开石砌冶浦桥,正统十四年十二月圆成。”这些古朴的文字,至今闪烁着光芒,从古人刻字那一天起,这种光环照耀了马头山,整整五百七十个年头。

有史以来,六合城东的滁河支流八百大河隔断了南北交通,由此,这里两岸行人只能靠古老传统的船只摆渡,来回接送,于是有了“冶浦归帆”的景象。

这种风景如画的历史,到了大明盛世,随着经济的发展,靠船只摆渡已不能满足当时六合县城车水马龙行人的需要,这种非凡热闹的场景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气息,体现了大明江山鼎盛时期的到来,更体现了六合古城的繁华盛景,不亚于大宋流传下来的《清明上河图》画家笔下刻画的画面。

六合这座古城,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曾归属于吴,也归属于越,后归属于楚,在古代疆域争夺中,轮番归属过以上列国。此城是南北交通要道,跨越长江的咽喉,历史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专诸刺王僚》这个故事中的专诸就曾经生活在这座城市,专诸巷至今还存在着,他成了这座城市永恒的音符。

作者要说的是这座城市因造桥而流传下来了一个美丽动听的故事。

六合县城,因八百大河天堑相隔,形成了南北交通不便,宣德七年,距今587年,在县令的招募下,当地各路名人义士纷纷踏至,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由此开启了一项浩浩荡荡的利国利民的造桥工程,这座桥就是如今经过改建而继续存在着的冶浦桥。

就在各路乡贤绅士、秀才举人等社会名流汇聚一堂,纷纷出资造册登记之时,一位从远道而来的灰头土脸、貌不扬人的乡村农家子弟赶来了,这个农家子弟来自于本县八百桥马头山大云郝村庄。不知他从哪里得到这一消息,赶着一头毛驴,带着匆匆行囊,一路风尘,急急忙忙地来到这里,这个人就是传说中的大太爷。

大太爷看到册子上写着的都是每人白银十两,他鄙夷的一笑,拿起大笔,在“十”字头上舔加了一撒,这个“十”字就魔术般的变成了个“千”字,在座的各路乡绅、举人和社会名流都看呆了,只见他从驴背上扛来行囊,打来袋口,倒出白花花的银子时,大家都看傻了眼,暗暗地竖起了大拇指,以事实证明了他的实力。

由此民间也流传下来了这么一句话:“大云郝独造一孔冶浦桥。”据说古老的冶浦桥有三个孔,其中一孔就是大太爷郝大天独资建造的。大太爷,这些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个穷光蛋的形象,他的钱是从哪里来的,谁都不知道,连他的庄上人都不知道,只有他自己知道。

原来他一直在外做粮食生意,有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来往于六合、仪征和天长等地,进行兑换或销售,从中获取差价,由此而受益,日积月累,常年如此,使他的资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以前他家里很穷,庄邻都瞧不起他,当他们庄上人知道了他有这么有钱,再也不敢小瞧他了,都刮目相看,尊称他为大太爷,一夜之间让他改变了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成了人们效仿的偶像。

只因这一次的捐款义举,而暴露了他拥有财富的身份,也让他出了名。他的名气大了,人们都冲着他名气来找他做生意,他的生意越做好,越做越大,也越做越远。从此他的名声远近皆知,闻名遐迩。

最后到了他钱多的用不了,难以计数,富可敌国,不少人劝他再娶妻纳妾,他的很多朋友帮他做媒介绍,年轻貌美的女子任他挑选,后来他又接连娶了几个小妾,逐渐变得家大业大,人丁旺盛。

经过几百年的人口繁衍,大云郝这个村庄,以及郝姓外迁的,如今姓郝人口大约有500多户。据他的后人回忆,家谱中有他的记载。大太爷的名字叫郝大天,大太爷的这个雅号出现,郝大天这个名字就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曾经的历史离我们远去,郝大天的这个故事却永远地传了下来,回荡马头山的山间,永不消失。至于马头山崖壁上刻着的文字记载文字,只是记录了冶浦桥建造的历史时间,并不是指在这里开山取石,据郝姓后人当过小学老师的郝庆功老人说,冶浦桥的石头取自于瓜埠红山。

看了石壁上的這些文字记载,推测这段明朝的历史,由此想到民工在红山开山取石,沿水路运到六合县东门冶浦桥的位置造桥,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从宣德七年四月(1432年4月)起,至正统十四年十二月(1449年12月),历时十七年零八个月,从竣工到现在距今已有五百七十年的历史。翻开历史的旧页,回忆当年的时光,这一轰轰烈烈的举动,牵动着多少人的心弦,十七年,整整十七年,才完成了这一耗资巨大的工程,其中的辛酸苦辣,有谁能理解,又有谁去想过?

古人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让他们完成本应靠人工难以完成的建设,这是这值得今人学习的地方。当然在如今机械设备完善的情况,建造一座大桥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已不存在过去的艰难和困苦,我们要学习的是古人那种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这石刻来自于民间对这一段往事的纪念,并非官方的指令,那么又是谁在这崖壁之上,将这段岁月用文字刻入了历史?

在这崖壁的脚下,曾经有一座庙宇,叫广福寺。也许是广福寺的老和尚,对建桥这一壮举的深深敬佩,或许他感念郝大天对寺庙的捐赠,一时兴起,而挥笔书写,并请来了石匠,帮他刻下了这一深陷崖壁文字,由此也成为了的历史见证。

广福寺毁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那破旧立新惩恶扬善的运动下,寺庙里的和尚,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耕田种地,务农劳作,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在马头山的南麓,小云郝村庄的不远处,有一座墓,这座墓的主人就是郝大天,墓碑上刻着他和三位夫人的名字。留给后人的除了山崖上的文字记载,就是这座仅能证明郝大天身份的墓碑,除此之外,就是那段留在民间口代代相传的精彩故事。

写于2019.4.10

猜你喜欢

崖壁太爷文字
沙燕:崖壁建筑师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那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
会下蛋的崖壁
崖壁公寓历险记
梦中的文字
种菜风波
画中迷雾
预应力锚索技术在旱码头崖壁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