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教一体”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
2020-04-09魏倩
魏倩
摘要:“保教”结合有利于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有利于将幼儿园课程与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系,有利于体现教育的整体性。因此对于“保教一体”在幼儿园教育中应用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总结了“保教一体”教育理念在幼儿园教育中应用的策略,一是保教一体促进课程整合;二是保教一体促进生成;三是保教一体促进自主学习,期望为相关研究与教育实践带来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保教一体;幼儿园教育;应用
保教一体教育理念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对于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对于让幼儿园课程与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系,以及培养“完整的儿童”具有重要意义,亦符合幼儿园现代教育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學的原则。为此,我们将“保教一体”教育思想运用于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幼儿园课程的构建与创新,对此本文进行了详细探索,以期为教育同仁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保教一体”促进课程整合
传统的幼儿园教育因为受到“知识本位”“应试教育”等陈旧教育思想的影响,因此课程的功利性比较强,导致课程实施更加关注教师的“教”,忽视了幼儿的“学”,重视了“智力开发”,忽视了幼儿德、体、美、劳等全方位的发展,与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而分学科式的教学模式也人为地割裂了各学科的知识,不利于幼儿从整体性认识与把握知识,与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中提倡的教育整体性不相符。而“保教一体”教育理念的运用,则将幼儿游戏、学习与生活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实现了幼儿教育活动各元素之间的“有机整合”,有效体现了教育的完整性。
如在户外游戏活动中,我们不但要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促进幼儿动作发展等,还要时刻关注他们在游戏时是否能够对自己身体的冷热变化做出正确的评估,从而了解他们有没有自主并及时增减衣服的能力,进而通过保教结合提高幼儿参与户外游戏的效能。又如在“我的身体我做主”的主题课程中,我们可以把“午餐”时的食育与主题教学进行整合,通过在生活活动中渗透,深化幼儿对科学合理饮食重要性的认识等。“保教一体”可以有效促进五大领域课程的整合,为实现教育的整体性要求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保教一体”促进生成
幼儿园主题式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点,而生成的主题应该源于幼儿的兴趣,这样才能调动幼儿参与主题教学活动的兴趣,进而提高主题教学的质量。“保教一体”教育思想的运用可以促使保教人员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随时随地捕捉教育契机,然后生成幼儿感兴趣的课程。
如在午餐休息的环节,孩子们在操场上转圈时发现种植区里的“黄豆”发芽了,于是大家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这就是黄豆芽吗?”“我妈妈发的黄豆芽长长了是绿色的呀?”“现在黄豆在地底下是什么样子的?”回到教室准备休息了,孩子们一边脱衣服还一边讨论着“黄豆芽”的事情,于是保教人员便从幼儿兴趣出发,共同设计了“炒黄豆芽”“吃黄豆芽”“制作黄豆芽”的活动课程,同时还制订了“夹黄豆”的游戏课程,语言领域里讲“黄豆”故事的课程,等等。由此可知,“保教一体”有利于保教人员从幼儿兴趣出发,设计适宜的课程,从而有效提高孩子们参与幼儿园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必将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真正满足幼儿真实的发展需求,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
二、保教一体促进自主学习
传统的幼儿园教学中幼儿教师大都在进行高度预设的集体教学,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因此幼儿学得无趣,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自主探究的能力也越来越低,最后成了他们发展中的短板。为此,我们运用“保教一体”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幼儿学习主体性,推动幼儿自主探究性学习。
在“食育”课程中,我们采用“保教一体”的教学模式,不但为孩子们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同时使他们在真实情境的引领下,激活了他们的切身体验,丰富了他们的直接经验。如在午餐前的活动环节,有的教师会播放“一园青菜成了精”的绘本视频,并讲述相关的故事;或者播放《鸡蛋妹妹我爱你》《我不挑食》等,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渗透食育教育内容,引导孩子们养成不挑食的良好饮食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接下来,在吃饭的过程中再发生幼儿挑食的情况,保教人员就可以现场给予指导,从而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渗透,增强幼儿均衡饮食的意识,进而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并有效促进了他们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保教一体”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构建幼儿园课程以及实施相关课程的创新,对于应对当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体现教育的整体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近年来我们对“保教一体”教育思想实践与探索的经验总结,期待着可以为相关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韩玉梅,杨晓萍,宋乃庆,杨雄.美国优质学前保教资源获取性测评:内涵、指标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8(10):22-35.
[2]张哲,曾彬,栾文艳.幼儿园保教合作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南充市幼儿园保育员的调查[J].教师教育学报,2018,5(03):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