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策略
2020-04-09王文华
王文华
摘 要:小学是学生接触数学科目的起始阶段,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在未来深入学习数学打好基础。探究式教学模式作为重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主体作用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主要结合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探讨教师有效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的具体实践策略,希望能够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模式;小写数学;高效课堂构建;实践策略
探究式教学模式,即重视调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1]。相较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具备一系列显著优势,其中最为突出的优势即使这一模式将学生从数学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主体能动性并有效增强他们的综合数学应用能力。新课改下,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根本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掌握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策略。
一、重视数学探究情境创设,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助推他们展开自主学习与探究最为直接强劲的动力。因此,要想有效地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数学探究,教师首先应着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创设数学探究情境,教师能够向学生直观地展示目标探究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让具有较强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不再“遥不可及”,增强课堂的真实性、生动性与趣味性。教师应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准确地把握其与生活之间的关联,进而有效地完成数学探究情境创设。比如,在进行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应用三角形结构的建筑实例图片,以此让学生感受三角形这一基础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有效创设出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数学知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与好奇心。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利用数学教具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并对比三角形结构和平行四边形结构,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设计数学探究问题,给予学生充足思考时间
问题为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提供了思维起点,同时问题也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思考与探究方向。因此,要想有效地构建探究式高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应合理设计数学探究问题,力求设计出能够具有开放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探究问题[2]。教师应重视保证探究问题的开放性,以此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更灵活。与此同时,教师应重视在课堂上为学生留足思考与探究时间,以此避免让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流于形式。比如,在进行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爱护眼睛——统计》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以促进学生展开针对性数学探究活动:(1)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两类统计图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形?(2)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两类统计图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形?(3)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各自具备怎样的特征和优势?两种统计图如何实现相互转换?
三、巧妙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探究
在学生展开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作为旁观者,而应重视对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加以引导,从而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具备极强的交互性特征,是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数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应提高对于备课环节的重视力度,在这一环节优化对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切实增强课件的交互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课件的探究引导功能。比如,在进行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图案美——平移与旋转》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小车直线前进和风车旋转这两个场景的Flash动画,以此导入目标探究内容——平移与旋转两类运动的特征和应用平移与旋转这两种图形变换设计图案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加入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基本数学图形平移和旋转变换的Flash动画、加入艺术图案设计中应用平移和旋转的实例图片,通过为学生播放动画和图片,让学生参与人机交互的过程,有效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探究活动。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课改下,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是教师拥抱新课标理念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然之举。为此,教师应通过落实重视探究情境创设、合理设计数学探究问题及重视探究引导这些策略,将学生真正还原为数学课堂主体,为学生在课堂上留足探究时间与谈及空间,让他们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科目的内在魅力,切实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真正培养学生形成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并掌握数学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庄敏.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实践策略[J].中华少年,2019(3):258.
[2]圣海军.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36):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