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拓展阅读策略

2020-04-09蔡婉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36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课文

蔡婉玲

语文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能力……”这表明了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是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拓展阅读策略”的实验研究,有效利用课堂的时间,既完成课内教学内容,又有效拓展课文阅读,使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语文拓展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对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补充、扩展与延伸,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有效地帮助他们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一、基于网络环境的拓展阅读/教学的优势

1.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有利于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

资源的准备是老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情的要求进行了整合。它代替了以往的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媒体模式,使学习内容更丰富,更生动,更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2.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网络教学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而且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被动到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网络教学,教师由主讲变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大量的阅读材料中,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阅读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在读中感悟理解。而传统教学中,教师需花大量时间去讲解文本意思,这样既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又有了学生的个性体会。

3.网络环境下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表达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更要求学生阅读后要有自己的理解,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自己的看法、感悟和体会,同学间共同分享阅读心得,全面理解文章内涵。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别于老师垄断课堂的传统教学,它建立了开放而有活力的空间,构建了平等的教学氛围。“留言板”提供了交流平台,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阅读体验。这样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在一个互动的学习空间内进行多向的学习交流方式,有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效果,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较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拓展阅读材料选择的原则

1.拓展阅读材料顺应课改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笔者进行了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探索研究。

2.拓展阅读材料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语文教材因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而备受学生的喜爱,然而在教材中出现的重难点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我们学习课文往往只停留在某个层面上,对课文及潜藏的独特价值难以深入研究;语文教材的内涵又是丰富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伦理道德,文史哲无所不包;语文教材本身又是多义的,理解又是多元的,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对同一材料的理解又是不同的。网络时代的来临,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难题的突破口。在上课前,我要深入挖掘教材,研究学情,做好充分的预设,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充分的信息的搜集、整理、完善、设计来准备拓展阅读的资料,并进行分门别类的排列组合,再添加到网络资源库里,从而将课本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

新开发的拓展阅读材料一般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章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包括专业术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内涵以及表达方式。

3.拓展阅读材料彰显语文韵味

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视替代学生的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象,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语文学习需要对文本进行品味,对情感进行体验,这是无法用一两个或一组画面来固定的,如果忽略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而试图将有着丰富想象空间的语文直观化、图像化,那就会使语文课失去了魅力。如一味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代替文本阅读,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語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所以,在教学中我尤其要注意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被潮流赶着,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精心设计,将可有可无的多媒体课件删去。

学生学习语文,应该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作品的内容。作品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也往往只有借助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体会到,只有语言文字才具有韵味深远的表现力。在语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来品味汉语言的优美。所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解决语文课教学的关键,我选择了形象生动,文质兼美,抒情色彩浓厚,故事性强,深受学生喜爱的文章和文段来给学生阅读。

三、基于网络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难点、疑点,这时利用拓展材料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做到“无师自通”“触类旁通”。

1.深化文章主题,水到渠成

对文章主题的深化,除了老师的引导到位,更重要的是学生知识储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文章的内涵。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统编版小语第九册教材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的生活年代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

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这课书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情感基调的把握是比较难以协调的。在解决“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一情感目标时,笔者让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库中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阅读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或了解侵略者的强盗行径,或有关的历史背景……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文本信息,建构教材,突破了文中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感,解决了涉及的史料较多的难题,在课堂上将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留言板”,学生还相互交流了看法。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表达时,我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感情描述;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角色,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为名园被毁而惋惜,对侵略者的无耻行径而愤怒,情感自然流露出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这篇课文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只有了解了它历史背景,有了知识的储备,才能引起情感共鸣。这样落实文章的情感目标就水到渠成。

学生通过将阅读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储存以及对原有经验进行改组后,进一步建构了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建构语言与精神和谐发展的课堂,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阅读、相互探讨而理解文本,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加深了印象。

又如在教学统编版第九册第四单元中古诗词《己亥杂诗》时,在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我进而发问,“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社会状况呢?对没有系统学习清朝历史的五年级学生来说,实在不容易。此时我引导学生进入网络资源库里拓展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子点燃,明白了“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就是在腐败、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一片死寂,令人窒息。拓展阅读资料就如一扇朝阳的大窗,让学生豁然开朗,与诗人龚自珍感同身受,一样迫切的希望“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地降下大批有用之才,挽救垂危的国家。在背景资料的协助下,学生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达到了与诗人的共鸣,自然而然就读出了歌的情感和音韵美。

其实,只要老师在课堂上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地把拓展阅读的时间腾出来,交给学生自己去掌握,学生在充分读书以后,就可以把书中的主旨弄明白。

2.品析重点语句,力拔千斤

人教版教材《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短文选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讲述了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35年后,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它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只是在写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后就出现了,怎样深刻理解这个重点句,的确是难为学生。在理解它的含义时,我让学生进入网络资料库进行阅读,一是有关德国民俗风情的资料,对德意志这个“奇特的民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查阅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了解季先生在德国留学的历史,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微妙心理。让学生从多方面去对作家和他的作品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

通过拓展阅读,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学生深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知道了季先生是从德国人养花中,看到了德意志民族的大气和风尚,把养花上升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当“我”为别人奉献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营造并享受生活的美丽。

这样,课内外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结合,在教学中形成合力,力拔千斤,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效果非常好。

3.领会表达方式,潜移默化

人教版教材《威尼斯的小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展示了威尼斯特有的异国风情。文章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是对学生进行“抓住事物特点写”训练的好例子。

教学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部分学生不能把這种方法内化,预设到这种情况,我在拓展材料中安排了几篇表达方式相似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在读中感悟领会,潜移默化,完全掌握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4.了解伟大人物,锦上添花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有专门安排两个人物专题——“走进毛泽东”和“初识鲁迅”。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地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我就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阅读鲁迅更多的作品,以及别人介绍鲁迅的文章,以便走近鲁迅,对鲁迅加深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阅读,从不同角度去了解人物,这样就更加完整、全面地认识这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这对于开拓学生读书的思路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中,网络环境下的拓展阅读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课堂容量、深度理解文本、提高学习效率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网络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库获取学习的信息并进行交流和反馈,达到主动地把握知识,主动地发现学习规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基于网络环境的拓展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是对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补充、扩展与延伸,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有效地帮助他们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