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管理中的人文教育
2020-04-09陈易罗诗凡
陈易 罗诗凡
摘要:人文关怀是医务人员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尊重生命,以德为先”是从事临床工作的前提。因此,在大学里,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目前学校管理医学生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人文教育在管理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在管理过程中实施人文教育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促进医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医学生 管理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内涵是有关人、人生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有关精神生命及其创造力的教育,重视人的个性和总体发展,提倡人文关怀,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与实现个人价值。与其他行业相比,人文教育对医学生尤为重要, 它与医德密不可分。不管是“我之唯一目的,在于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还是传统中医的“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理念,其本质都是倡导医学的人文教育,无不表现出敬畏、尊重生命、以德为先的宗旨。这些人文教育的宗旨,对于目前国内过于强调技能,忽视人文的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曾有医学专家对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过重要性排序,医学道德位于榜首,之后的分别为沟通组织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而我国所强调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则被排在了第四位。此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出,医疗服务不仅仅是治疗疾病,而是应当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各个方面,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这也对医学生的管理提出了更多要求。
一、当下学校医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模式和医学生的个体需求不契合
当代大学生追求自由、追求平等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必然会向往和追寻尊重个性、尊重差异的人文化的学生管理。特别是经历过高中严格规章制度管理的学生,更加会把追求自由和个性化的希望都寄托于大学。然而目前我国大学对于学生的管理模式普遍是传统的“制度管理”,具体表现为过分强调“统一性”,并没有重视学生个体的需求。大多学校管理者基本没有顾及医學生的被管理心理特征,只是一味从政策和制度出发,强制管理为主,在管理过程中忽视了大学生的多样性和自主性,没有看到大学生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体需求以及管理者单一的教育管理目标是导致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学校的管理者可能缺乏医学背景以及人文素养,又没有重视在医学生的管理中结合相应的人文素质的教育。因此,在这种管理模式和体制下培养的医务人员会更加注重医学知识和技能,缺乏人文关怀的理念,某种程度上说,这是违背了医学誓言的。
(二)学校管理模式片面强调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总体特征有以下几点,以教师为中心、以管理为目的、以僵化的制度为工具,从而使学生管理缺乏应有的人文性。在目前的学生管理制度中,常常以“惩罚”为中心的词汇。在许多高校的学生管理规定中,过多出现了具有命令性和禁止的语句,如“严禁”、“不准”等。在当前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为严厉。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若管理太松,学生可能会自甘堕落,不思进取。但单靠规章制度严格地限制学生的一言一行,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逆反心理,使得管理效果适得其反。辅导员,特别是作为和学生直接接触最多的教育管理人员,作为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应该在充分尊重、了解大学生的前提下,根据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使其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教育管理。而不是片面地根据规章制度要求学生的行为举止。不应该片面强调教育管理中的“强化灌输”和管理中的“强制性”。
二、人文教育在医学生管理中的意义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医学模式的要求
当前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倡导要我们要全面、综合、整体地看待人类的健康和疾病, 医疗服务不仅仅是治疗疾病,还应当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各个方面。这使得医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关怀理念和素养,才能使其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关注患者的诉求、生存质量、心理状态和应对疾病的方式,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因此,在医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要注重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两者相结合,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医学生关爱生命,关怀患者的医学人文态度。
(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息息相关
在医患关系愈发紧张的当今社会,医务人员的一言一行都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医务人员缺乏“医德”,职业道德水平低下,服务态度恶劣,特别是一些医生利用职务私受贿赂,导致患者及其家属越来越不相信医生,医患关系愈发不和谐。同时,医患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或是医务人员作出一些不当的行为,这些都导致医疗纠纷的增加。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贯彻人文主义的思想,使医务工作者在学习医学知识阶段就树立“以患者为本”的理念。
三、如何在医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实施人文教育
(一)提倡人性化管理的理念
人性化管理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发展观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以人为本”,其本质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其根本出发点就是要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较强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被强迫、被约束。希望通过制度来帮助其学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通过规章制度强迫其学习往往适得其反。原因在于没有真正地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其需求,懂得其内心。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是被强迫地被动学习,其学习积极性自然也不高。作为管理者,我们应当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内心,熟知学生的性格爱好,让他们亲身体会到成功的艰辛以及快乐。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他们才会变得积极主动。同时,管理者应当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了解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否认和批评他们的想法和做法,这样不仅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更会拉开你与学生间的距离。当其言行出现不良势头时,应予以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尽量少用制度加以压制。
(二)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特殊性。他们的性格爱好不同,平时的表现也会不同。有的同学可能表现在学习上,有的同学可能表现在其他的特殊才艺上。教育管理者应该摒弃“以成绩好坏判断学生”的这个理念。多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现自我的特长。对于平时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起到一个激励和正强化的作用。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教育管理策略上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也要起到教育的目的。
(三)和学生家长沟通与交流
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对其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管理者应当保持和学生家长沟通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如生长环境、家庭状况、心理健康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等等。这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在家长的配合下,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适合他们且可行的教育管理方法。家庭和学校双方配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应体现人文性
学校物质文化是体现学校文化的一个外在标志,是校园中具有文化意义,承载文化内涵的物质环境。校园规模和建筑设备都是常见的学校物质文化。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行为心理与环境是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人塑造了环境,但同时又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的行为、心态具有一定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学校的建筑风格、校园的风景特色、环境整洁水平,不仅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学校应当注意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人文性的统一。通过校园的环境和建筑,使学生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以提高其人文素质。
总之,学生管理工作是一种教育活动,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推动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样一个根本任务。人文教育应当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發展,关注学生自我的价值实现,还要注意将其和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相契合。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注意人文教育的渗透,对于医学生来说,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管理者在学生管理中应注意“人性化”管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方面需求。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个性和发展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黄祎婷.高校人文教育的式微与重构[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1):118-119.
[2]何维.呼唤医学人文教育的回归[J].前进论坛,2017(5)。
[3]林利,李春梅.医学院校学生管理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31(6):72-73.
[4]吴恒仲.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现状审思[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5(4):140-141.
[5]刘绿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渗透人文教育的路径探讨[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07,23(3):152-154.
[6]解秀花.在大专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应用人性化管理的探究[J].中华少年,2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