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大妈们,在天台上活成了李子柒
2020-04-09
不上天台,你就不知道中国人的灵魂有多不羁。看着视频羡慕李子柒田园生活的年轻人,一定想不到,天台上的大爷大妈们,早就在高楼大厦之间,活成了李子柒。
钢筋水泥里的田园牧歌
2012年,老北京市民张贵春和他的天台菜园出现在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第七集里,一时间,“贵春菜园”成了大家心目中的“理想王国”。张贵春并不是第一个发现城市天台魅力的人。在寸金寸土的城市里,天台那成片闲置的空地,早就被大爷大妈们盯上了。
广州某小区的住户刘阿姨最早只是来天台晒个被子,一上来就挪不动腿了,“这么大的空地,空着多浪费”,一来二去,她脑子里就迸发了灵感。悄无声息地,她把儿子前年买的几个花盆搬上天台,松松土,种上了葱和蒜。
种菜大概有一种令人上瘾的魔力,但凡种下一盆,就一定会种下一百盆。葱葱蒜蒜已经不能满足刘阿姨与日增长的野心,慢慢地,她的菜园子里,农作物的品种越来越丰富,除了葱蒜,还有包菜,芥菜、空心菜、辣椒,甚至还出现了不适宜在亚热带种植的奇异果和葡萄。一来二去,在天台上种东西的人越来越多,本来落寞无比的天台变得热闹非凡。
种菜是门艺术。每家每户的种菜容器,都彰显了“园主”天马行空的艺术风格。矿泉水瓶,花盆、塑料饭盒、饼干盒子、孙子淘汰下来的玩具车,甚至,牛仔裤、马桶里也能种点什么——活生生把种菜玩成了艺术装置。
只不过,对山城重庆的人们来说,这都不算什么。2018年的一则新闻逗乐了大家:在重庆南岸区的一栋高33米的大楼上,有一个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真·开心农场”。这里不仅有蒲葵、铁树、槟榔、美人蕉、仙人掌等20多种观赏性植物,更有油菜、莲藕、黄瓜等农作物。甚至还有居民在这个“农场”里专门建了一条人工河,河上还有一个小岛,上面散养了鸡、鸭等家禽。
有网友评论道:“这不就是中国式绿化吗?”“建议拍一个纪录片叫做《菜地里的中国》。”
一个把种菜寫进基因里的民族
中国人有多爱种菜?《舌尖上的中国1》的分集导演胡博说过一句话,大概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中国人走到哪里都得想办法种点菜。”
中国陪读家长,陪着孩子来到美国名校耶鲁大学,毅然决然把学校里的一块荒地开垦成了菜园,最后甚至得到了耶鲁官方的支持,“耶鲁菜园”因此得名。中国科考队到南极,在冰土地上种出了新鲜蔬菜,让整支科考队过上了“现摘、现烫、吃火锅”的滋润生活。中国丈母娘来到英国女婿家,一股脑把洋女婿花园里的花花草草全拔了,种上了中国特色瓜果蔬菜。“种花能干啥呀,能吃吗?”
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种菜?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把种菜写进基因里的民族。
拥有五千年农耕传统的中国人,祖祖辈辈都曾经在田地间谋生。中国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相比起五千年的农耕经历,大部分中国人从农田中离开来到城市里,不过是近五六十年的事情。
地面太拥挤,天台仍有自由
当前,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最快时期。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是人们从农人到城市人的蜕变。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加班、买房、结婚、养育孩子……各种魔咒挥之不去。
古代,面对官场压力,陶渊明们可以潇洒地回归家乡,当一个与世无争的农人。但现代人,已经回不去了。在城市种菜,更像是一种精神回归,让向往自然的心找到归宿。天台菜园,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归乡梦”。网友紫馨在种菜论坛里说道:“一开始只是想遮阴”,后来越种越多,就莫名地有了“调节生活”的作用,下班回家后过过田园生活,“是多少城里人向往的啊”。
在陌生城市里,天台的菜园子让大爷大妈暂时忘记自己是说话没人听得进去的“退休闲杂人员”。在天台的土地里,他们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埋下对生活最质朴的期待,收获和在老家农田里一样的喜悦。
(综合《新周刊》、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