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低调的洋顾问
2020-04-09魏众
魏众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来自国外的洋顾问提供了宝贵的建议。有些顾问媒体报道得比较多,而来自联邦德国的顾问古托夫斯基非常低调。他的工作单位是西德最为著名的经贸智库之一的汉堡经济研究所。对古托夫斯基来访的官方报道很少,有关他的信息,散见于各学术期刊。
1979年6月至7月,他应时任副总理谷牧的邀请第一次访华。他指出中国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统计数字不够完整、经济效果差,折旧率低、企业利润分配方式不合理,以及国营企业工人劳动热情不高等。他认为,可以考虑引入一些市场经济的因素。
这次访问中,古托夫斯基绘声绘色地向中方人员讲解了面对供给不足和通货膨胀时德国采取的市场化解决方案,以及竞争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还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中国的情况进行讲解,引发听众的共鸣。比如他提到战后初期,西德人口增长非常迅速,失业率较高;还提到战争期间和战后初期,西德产品供应短缺的窘境。也有比较迎合听众心理的内容,如介绍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中一些仿效社会主义制度的做法,强制性的社会保险等。这些都让下面的听众大呼过瘾,记忆深刻。
李灏(曾任深圳市委书记)回忆:“他(古托夫斯基)介绍说……西德有一段时间供给不足……(最后决定)搞市场化了。此后,西德走向一个比较平稳的发展道路。他讲得很生动,对于我们加深市场经济的认识很有帮助,应该是最早为我们打开眼界的人。”另一位听众、长期从事对外经贸工作的李岚清同志认为,对当时的中国政府官员来说,德国专家讲座更像是一个观念的“突围”。
古托夫斯基的意见得到中共高层的高度重视。1981年8月,古托夫斯基应薛暮桥邀请再度访华。他指出,中国的体制改革主要是从微观经济方面进行,没有很好地同宏观经济配合;决定中国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改革过时的、僵化的价格体系;利用市场机制要善于发挥税收和银行的作用;中国现在不重视税率的调整,还没有建立一个能对信贷发挥调节作用的中央银行,还不善于利用利率来控制信贷的膨胀。他还在财政金融方面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包括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分开、注意信用膨胀、严格控制通货膨胀等。他还就如何更好地利用国际资金问题,提出很多很好的建议。
1983年,国内外就特区性质问题进行广泛讨论,莫衷一是。10月至11月间,古托夫斯基受邀到深圳特区参观。他认为,“对一个外国投资者来说,他主要关心的是,能否得到更多的利润,而不是投资对象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因此,对特区的性质做更多的概念上的争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反而会使投资者增添不必要的疑虑,促使他们只搞一些短期内可以盈利的加工业”。
1985年,古托夫斯基又一次访华,他提出:“中央银行的任务是稳定货币。”
除了来华访问,中国多个经贸代表团访问西德时都专门安排拜访古托夫斯基。如1982年,中国经济学家代表团针对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系及其借鉴意义就教于他。1985年5月至6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考察团拜访古托夫斯基,听取他对中国经濟体制改革的宝贵意见和建议。1986年,古托夫斯基的名字最后一次出现,他会见了以国家经委副主任朱镕基为团长的中小企业合作代表团,并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第一,中国要改变价格结构,就要承受价格的上涨;第二,低利率是中国基本建设规模过大的一个原因;第三,中国1985年出现贸易逆差,虽然还未构成严重问题,但要注意调整结构,要把外汇主要用于生产方面;第四,中小企业在中国有重要作用。这些都体现了他对中国经济状况的长期关注和跟进。
1987年,古托夫斯基在汉堡去世。
(摘自《经济学家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