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救援组织:走出“野蛮生长”
2020-04-09
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中国民间救援组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成为国家救援体系的有力补充。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管理,我国民间救援组织一直处于“野蛮生长”状态。如何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保障救援者权益等成为亟须破解的问题。
我国的救援力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公安机关、消防部门、特警以及武警、解放军、预备役、民兵等,是每一次救援的骨干力量。他们具有系统的反应机制、专业的知识装备以及完善的组织架构,由国家统一调配。
第二部分为专业力量。除医疗急救外,我国现有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多是本行业或本企业的应急救援力量,均分散于各行业、企业单位,普遍规模较小。这些专业救援力量是完成本行业、企业发生火灾、矿难、海难等灾害事故初期处置的主要力量,也可以成为社会应急救援骨干力量的重要补充。
第三部分就是民间应急组织与个人,如蓝天救援队、公羊救援队、蓝豹救援队等。近年来,我国民间救援组织几乎涵盖了所有山地救援、城市综合救援、水上救援、地质灾害及其他自然灾害救援范围。
蓬勃生长的中国民间救援队伍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国民间救援队伍至少有1200支,几乎每个地区都有一支救援队。小的队伍一般人数在十几人左右,大的救援队在全国各省(区、市)甚至国外都设有分部。不少民间救援组织已和消防、水上特警大队、水上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进行合练。有救援任务时,消防、公安会通知民间救援队一起参加。
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表示,我国民间救援组织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还只是分散作战、有限参与,但芦山地震后,民间救援力量已經开始注重统一协调作战,成为国家救援体系的有力补充。
义举背后暗藏尴尬与无奈
平时缺乏科学有效的训练和精准的灾情信息研判,是当前我国不少民间救援队面临的主要问题。部分民间救援组织缺少统一有序的部署,救援信息不对称,浪费大量人力和物力。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设备,也难以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民间救援队员一旦遭遇风险或不测,很难得到权益保障,这是不少民间救援组织遇到的尴尬。
“武汉水上救援志愿队成立以来,没有任何一家保险公司愿意为救援队成员投保人身意外险。如果队员真的出了事,只能自己负责,我能做的就是呼吁社会积极捐助。”武汉长江救援队前队长俞关荣曾无奈地说。
民间救援组织亟待规范与引导
面对当前民间救援组织遇到的问题,业内人士表示,从组织内部来讲,亟须自我规范,迅速成长;从政府层面来看,应积极规范引导,把这一只只来自民间的爱心之手握成一个个坚实的拳头,通过引导让其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罗教讲建议,民间公益组织要完善自己的组织结构,公开透明规范。
一位资深公益人士认为,民间救援力量灵活机动、渗透性强,在某些特殊救援上甚至更具专业优势,政府应建立统一的协调平台和机制,将民间力量纳入到政府应急体制中,统筹各方资源,进一步提升民间救援组织经济实力。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设立相应专项资金、发动爱心企业或人士捐赠等途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并制定相应的资金使用制度,帮助民间救援组织缓解购买设备、人员补贴和交通等方面资金压力。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当完善监管机制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条文,以制度的力量去避免民间救援组织野蛮无序增长。
(综合《人民日报》《新京报》、环球网、红网、搜狐、《半月谈》、国际在线、《湖北日报》《温州日报》等)